“讀書”和“看書”有何區別?哪個的作用更大?

醉心創作


如果半年前,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會說沒有太大區別,可能一個類似瀏覽,一個印象更深刻。但是現在的我不會這樣認為,因為真實體會到了“看書”與“讀書”的不同。

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喜歡看書,不管在宿舍還是家裡,都會像在學校一樣喜歡把自己圍在一摞書中間,但是卻想不起來看過多少本,更想不起來作者是誰,名句是什麼,講了哪些內容,自我安慰的說看過就算沒記住也都融進血液裡,體現在氣質上,內容用的時候自然就能想起來。事實上,跟別人講話或者寫文章需要用到的時候,想舉例卻什麼都說不出來,好像看過相關內容,卻回憶不起來在哪裡看過。不能說看書一點用沒有,至少看問題是跟從前大有不同。


最初感受到讀書和看書區別是在大學畢業半年,月光狀態,年底沒有結餘,想給父母買年貨才發現沒有充足的資金,於是偶然機會開始接觸理財,從《小狗錢錢》《窮爸爸富爸爸》這些基本入門書中,我找到了方法,結合自己進行了實踐,開始每個月都有存款,第二年年底餘額過萬,特有成就感。那時候看過的書還是沒多少印象,但是對自己有用的書看了好幾遍,每次實踐過的印象就會很深刻,我發現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是真的,但是你要去做,看過就過去是不會有實質上的改變的。


讀書是要有目的、自己的分析、理解、記憶最後還要實踐,這樣才能變成自己的。這點直到半年前,我才真正體會到。


之前會覺得這麼大人了,看了那麼多書了,還用的著看這樣的教你怎麼讀書有效麼,這類書都是自動無視的。但是答案是肯定的,真有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看過後發現之前總是看完約等於沒看的原因是從來沒有記錄過,從這本書開始,我讀過的書開始有記錄,我看過的好文章開始有記錄,不光記錄好詞好句,有收穫的內容,還會記錄當時的所感所想,學到了什麼,發散的舉例或聯想到其他同類內容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之後跟別人講某個話題,我會突然想起筆記本大概什麼位置,哪本書上曾經講過這個內容,說了什麼方法什麼案例,並且馬上找筆記本去看,腦袋裡不再是“雁過無痕”的狀態。


不光是記住了看過什麼,更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在生活工作中會很自然的應用來提高能力和效率,在遇到困境的時候,會有自我解圍,找到突破口的能力。認真讀書後,我發現了高效學習的辦法,快速閱讀的方法,讓我一週讀書比之前半年還多;還從一本書遷出一系列的書來讀,然後瞭解了一個新的領域,新的天地。


越桐


讀書和看書當然是有區別的,看書可以一掃而過,速度很快,有時就像走馬觀花,很快就翻了很多頁,書看的很快,但看完後沒幾天就忘記了,只有一些模糊的內容,具體的還真記不得了。讀書會慢慢琢磨,仔細思考,人物,動作形態都會細細品味,看過的會回過頭再仔細看看,那鮮活的人物,那柔美的景色,讓人如痴如醉,陶醉其中,你就會仔細,再仔細,邊看邊回味,樂在其中,是一種享受,不緊不慢,一頁又一頁,都會把他搞懂,整本書的精髓都深入心間。整本書看完後,牢牢記住在心裡,難以忘卻,永留心間。這就是看書和讀書的區別吧!








依然陌若惜sfq


讀書與看書兩者僅相差了一個字,但是區別還是蠻大的,個人更加傾向於讀書的作用更大,讀書的過程中,屬於多方面在付諸行動,而看書基本上是一看而過,並沒有太長的時間會停留下來,思考作者為何會這樣,還是那樣,只是單純的看到了作者寫在紙上的文字,沒有看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另一種意思。

感覺讀書的意義就不大了,看表面的意思誰都可以看到其表達的意思,但要看到內在的意思,就需要經過思考才能得到答案,這也是讀書的樂趣。

讀書,顧名思義,讀在口裡,在心裡要想著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比如說《三國演義》當中,為何諸葛亮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物,為何出師未捷身先死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知道,在這本書的末尾,司馬懿家族最後“盜取”了勝利的果實,統一三國,若是諸葛亮能夠成功,那麼這個結局就不存在了。

看書的情況下,更多的是粗略的看,知道這麼個結局,不會去思索每一個人物的發展軌跡,如張飛、關羽、夏侯惇等人物他們是怎麼樣的。

看書會很隨意,讀書會很認真的去讀,看書時會抱著隨便看看的態度,而讀書則是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要去研究這些細節為何會如此,作者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意思呢?為何有些書籍會被稱作經典書籍,那是因為作者在寫這些書的時候,注重細微之處見真章,而不是誇大其詞的來訴說某些事物的本質。

總之,在讀書與看書之間,個人覺得讀書帶來的作用更大一些。


清雜念拂去灰塵


讀書和看書,我覺得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記得第一次看《紅樓夢》這本書,那是看,我只是看到了寶黛二人的愛情故事,哭的我稀里嘩啦。

第二次讀紅樓,那是讀。因為我會讀出疑問,經常會讀著讀著再翻到前面看看。會有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同樣,我也陷進去了,好長時間才走出來,怪不得有人讀完紅樓會自殺。

第三次捧起石頭記,就是帶著很多疑問讀了,是身心站在外面在讀,是檻外人讀檻內人。很多疑問湧上心頭,這才明白為什麼會有紅學會,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優秀的人物大家專門研究探究深究紅樓夢這本書。

抱歉!有點跑題了!我只是想說明,

看書用的是眼睛看有👀,看到的是表象。讀書用的是心❤,讀的是精髓。雖然我比較欣賞“不提筆墨不讀書”,但是現在,有的書我只是看看就行。對有的書,我覺得還是需要認真讀的❤。





安隨心


看書和讀書是有區別,看書是在表面範範的看一邊不深入,只求大概意思,讀書是講的深層含義,不僅對章句詞的瞭解,還應在內容上有更深領悟,得到在表面感受不到的東西,以前農村老人叫上學叫讀書不叫看書,讀書是更深研究,很注重精華,與作者同喜同樂,看書不然。

說一下武俠小說和名著,武俠小說就是了解一下人物故事情節就完事,隨便看一下好了,名著就得好好的讀,光看故事情節沒用,裡面的人物刻化,智理名言,名句,對應的社會背景,都應有深刻的瞭解,有用的書我們還是好好讀一讀,謝謝


農村付睿


閱如點兵,讀似飲酒。

閱是吹角連營,沙場點將。這十萬文兵已訓練妥當,三軍陣前執戈待命,十八武藝任你將軍清點。互聯網時代的閱,講究個碎片爆炸,高速快捷,優勢是博覽百家拓寬視野,劣勢是走馬觀花不得其法。

而讀則不然,那是醉漢貪杯,一夢黃粱,忙裡偷閒時浮一白。讀放翁詩句,如飲塞外胡酒,一斟一酌間豪情烈烈,抑揚頓挫處夢迴天山。讀詩經小調,如品江南女兒紅,關關雎鳩的呢喃聲裡和衣睡去,用聲音沉醉在心底的柔軟。

《說文解字》雲:“閱,具數於門內也。從門,說省字,有考察,計算之意。”而讀,則需要“誦讀,吟詠,讓琅琅之聲入耳縈心。”從這裡看,讀明顯比閱的專注程度更高。閱的要求是瀏覽檢索,而讀則是領悟熟記,其實對於不同的內容,我們投入的閱讀方式也不同。

像知乎上的故事經歷,豆瓣上的影評隨筆,新聞客戶端的每日推送,大多數人都是以閱為主,一眼掃過,圖個新鮮,明日想起時已忘記大半。如體系化的專業書籍,文學作品,則側重於讀。其實不論是閱是讀,都只是方法而已,影響閱讀本質的,還是你的閱讀目的。

如果一個人沒有閱讀目的,沉浸在碎片化信息的亂花叢裡,自以收穫良多,不僅沒有益處,甚至會危及思考。要知道,互聯網上每日的熱點是層出不窮的,同一個事件,或許有人謳歌,就有人謾罵。而你面對爭執不下的雙方,立場往往來源於大多數,缺乏自身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的重度碎片化閱讀人群,往往也最容易被來自自媒體的碎片化信息引導。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其實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的看而不反思,不花時間對碎片化信息進行總結,思考自己停留在什麼層次,需要補充什麼樣的知識,那麼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恐怕也只能永遠停留在閱的層面。

我也無意去反對所有的碎片化閱讀,存在即為合理,碎片信息的存在,不僅能娛樂人們的消遣時光,還可以便捷快速的瞭解百家觀點,甚至許多自媒體人戳痛點的文章讓你擁有共鳴與慰藉。只是,這類只重閱而不重讀的閱讀方式並不完美,它以淺薄的姿態輕易拋出一個觀點,令你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一場宏大的思考和一份深遠的情懷,往往不是幾分鐘的碎片閱讀所能贈予。

最可怕的莫過於,你看著所有互聯網碎片信息組成的烏托邦,自以為掌握了人生真諦而流連忘返,洋洋得意。其實閱和讀的區別差距在哪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閱讀之後能收穫屬於自己的認知。要知道,在對信息的邏輯背後思考的時間越長,你對世界的理解便越深刻。


芝麻談世界


讀書和看書從表面上來看是一樣的,但實際上讀和看有很大的區別,在看書的時候我們更偏向於娛樂休閒性的書,這樣一看而過不需要有太多的思考和深入的想法,但是讀書的時候我們更偏向於經典類的或者學習類的書,這樣能夠在自己思考和理解的同時有更多的收穫。

但是在現在,生活節奏都非常快的情況下,真的去讀出來的話,很多人可能沒有時間去做到,或者礙於環境的限制,沒有辦法去實現,那麼除了讀書和看書之外,我們對於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我經常會用到的辦法就是聽書。

因為在聽書的時候,你會全神貫注的注意耳朵裡聽到的聲音,這個時候大腦是一個高速運轉的狀態,能夠把聽到的聲音和大腦裡面的思想進行更好的碰撞和融合,對於以前學到的知識也有很好的深化和吸收理解。


我一般選用的聽書的方式是會在不需要思考進行重複性動作的時候,聽說這樣手在動,耳朵在聽,腦袋在想,各個感官都會被調動,而且這個時候如果你做的動作是非常積極的正常的,比如我經常會在散步的時候去聽書,那麼這個時候不光是書的內容,書中的想法也會對你剛才的狀態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散步的時候去聽書,可以更快速的達到聽書的集中心流狀態,對於聽書的效果有很好的幫助。

總而言之,在讀書和看書當中,個人更傾向於讀書,對於書的內容吸收和理解更好,但是除了這兩種方式之外,在知識的吸收和理解上,我更偏向於在散步的時候去聽書會是一個更加快速吸收的辦法。


麥冬說食療


我認為在一個思想獨立的成年人眼裡,沒什麼區別。

如果放在應試教育的校園裡,書本就完全被分成兩種,一種是需要根據進度來學習的教材書,各種學科的書籍,不喜歡學也得學,不喜歡學也得好好學,那個時候,讀書的目的是應試。當然,校園裡也可以看書,所謂“看”,我覺得比“讀”更加自如和走心,不是被動接受,也沒有目的性,每個人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進行閱讀,和作者發生共鳴。看的隨心所欲,欣喜無比。

提出這個問題,我們更應該反過來思考,如今的世界被太多的目的所牽制,不管是集體還是個體,做任何事情都得上臺面,要業績等等等等。

看書和讀書,有什麼區別呢?對象不都是書嗎?喜歡看就看,不喜歡讀就不讀,那是很私有的一面,我看書可不是為了四個現代化,我看書就是為了自己高興。

如果非要說一些區別,那就是“讀”是發出聲音的意思嗎?(一個笑話,無須在意,謝謝)


西阿兔


讀書和看書対學習的效果差別很大。

讀書因為要一個一個字去看,還要思考這個字是怎麼發音的,是什麼意思,因而注意力比較集中,抗干擾能力強,相對記憶的效果比看書好。

看書是走馬觀花,大腦留下的印象模糊,所以容易忘記。而且容易疲勞和走神,身邊一點點動靜都會影響你,除非你已經忘乎所以了,完全沉浸在書中。



辯證思維


個人認為讀出來好記。看書需要心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