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繼位,他才是清朝最“悲催”的皇帝

眾所周知,清朝初期有三大奇案,曰:太后下嫁,皇帝出家以及雍正繼位之謎。今天筆者跟大家要講的便是這三大奇案之一的雍正皇帝繼位之謎……都說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和乾隆這兩個朝代,唯獨把雍正給放一邊了。其實雍正朝承上啟下,功勞還是不可小覷的,比如把康熙朝國庫欠款追繳回來,才得以給兒子乾隆皇帝留下一個充盈的國庫,讓他能可勁兒禍禍,還能當個十全老人,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其名垂千古。

之所以雍正不招人待見,不過是因為一直以來他這個皇帝當的有點兒來路不正,而且還有點不得人心,所以相較於清代歷史上其他皇帝這位雍正爺的評價非常不好,多說其刻薄寡恩,是個抄家皇帝。而且這個皇位也是得位不正,最大眾的說法就是當初康熙看中的是老十四允禎,但是病危之時皇十四子在邊關,所以雍正勾結隆科多改了傳位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

“四面楚歌”繼位,他才是清朝最“悲催”的皇帝

這個說法還真是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不過這個說法在歷史上是站不住腳的。首先,滿清王朝遺詔並不只是漢文一種,而是漢文滿文蒙古文三種,後來改成滿漢兩種。你改了漢文的,以為眾位阿哥們不認識滿文嗎?所以改詔書這一說法是斷然沒有依據的。後來還有另一種說法,說是雍正呈上了一碗參湯,康熙喝了就死了。這個說法更是離譜,康熙皇帝身邊有試藥太監不說,這位皇帝對人參那是非常厭惡的,所以這一說法也是沒有實質性理論依據的。

“四面楚歌”繼位,他才是清朝最“悲催”的皇帝

那麼雍正這個皇帝到底是怎麼當上的呢?

原來當初康熙早早立下胤礽當太子,悉心調教。誰知道自己身體太好,一直當皇帝當了六十年,不但太子成了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就是十幾個兒子也長大成人有了一定的野心。當時的“九龍奪嫡”真的是刀光血影,殘酷非常……當然這一切都是藏在暗處。而太子也是等不及康熙帝老死,竟然夥同索額圖想謀朝篡位。失敗後康熙廢了太子,發現兒子們竟然都不是省油的燈,隨之復立太子,又二廢之。

“四面楚歌”繼位,他才是清朝最“悲催”的皇帝

毫不誇張地說,康熙皇帝老年之後的歲月除了處理政事,大部分時間都是和這些成年的兒子鬥智鬥勇來著。雖然與人鬥其樂無窮但這也得看分誰,親生兒子和老子鬥就為了個皇位,還六親不認,這讓性情比較寬厚的康熙皇帝非常傷感。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兒子們卻各個鬥得成了烏眼雞,就算是千古一帝也是非常鬱悶的。而這個時候,躲在圓明園裡拜佛種田的四阿哥就著了康熙的青眼。這種態度不管真假,但至少看著心裡舒坦。而且這位四爺幹活也算勤勉,追國庫銀子很不怕得罪人,算是個孤臣。

種種加分項讓胤禛得到了康熙的認可,所以才把他放到了吏部,乃至刑部,一步步將他抬到了一個明顯的位置上。甚至為了他把最喜歡的十四皇子胤禎封為大將軍王,送出了京城。仔細想來,這個封號雖然威風,但卻是個一石兩鳥之計:當時十四皇子和胤禩等幾個阿哥聯合,勢力不小,而且朝中老臣們對胤禩都很滿意。為了胤禛繼位順利一點,年邁多病的康熙也是費了心思才做到如此地步。由此看來,雍正繼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四面楚歌”繼位,他才是清朝最“悲催”的皇帝

至於得位不正之說,雖然有不少史學家求證找依據,但大多也站不住腳。雍正當初連親兄弟都能起個塞斯黑阿其那的名兒,說明他雖然刻薄,卻還算是個磊落的人物。什麼都願意放在明面上說道說道。否則也不會寫本《大義覺迷錄》來為自己洗白了。這本身就是給別人送話題遞刀把的事兒,但他還是寫了!這位皇帝有些種種不足,嘴皮子不饒人,心胸不夠豁達,記仇能記到死……但是,他有一點好,恩怨分明。也許當初康熙如果沒看中他,他也會是一個負責認真的親王;但偏偏是他坐上了那個位置,所有的兄弟裡,除了十三爺,恐怕都覺得他不配吧。

連親兄弟都時時想著取而代之,親生母親都不待見他,可想而知這個皇帝當的萬分艱辛,但他還是當下去了,並且當的還不錯。清繳國庫,懲治貪官,攤丁入畝,朝乾夕惕。經雍正一朝,到他兒子乾隆繼位,國庫存銀五千萬兩有餘,交給了兒子一個大好江山。但因為他的刻薄和得罪了官僚地主階級,所以這位鐵血帝王風評是最差的。但好在歷史是不會忘記它的功績,“康乾盛世”沒有雍正怎麼可能承上啟下?四面楚歌繼帝位,艱難不改吾初心!

“四面楚歌”繼位,他才是清朝最“悲催”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