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中國古代在傳統科技方面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與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卻遠遠落在後面。不過,在晚明時期,曾一度湧現出一批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巨匠,讓我們走進晚明,去近距離感受近代前夜這些巨匠的風采。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世界文化名人——醫聖李時珍

李時珍(1518- 1593),祖父和父親都是名醫,父親曾在京城太醫院任職,家裡有個種藥材的植物園。他從小從小耳需目染。當時醫生地位低下,主張他科舉應試,為官從政。李時珍對八股文不感興趣,13歲中秀才之後,連續三次鄉試落榜。23歲那年終於說服父親,走上他嚮往的濟世利民的從醫之路。38歲時被聘入楚王府主持良醫所,後來又被推薦進入太醫院。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李時珍在行醫過程中深感前人多種《本草》藥書錯漏不當之處很多,貽害非淺。他入楚王府後,即開始著手編撰《本草綱目》,入太醫院後,他本想依靠朝廷的力量完成這項艱鉅的工程,但嘉靖皇帝卻沉建於煉丹求仙,毫不理眯。李時珍毅然辭職,返回故里,獨自承擔起這項重修《本草》的歷史使命。經過27年持續不懈的努力,至萬曆六年(1578年),《本草綱目》終於全部完稿

《本草綱目》不但是醫藥大典,而且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鉅著,在生物學、礦物學、冶金學、地質學、化學、物候學等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李時珍還創立了當時世界先進的藥物分類法,明顯含有生物進化的思想。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本草綱目》出版後傳到日本、朝鮮。1656年, 維也納出版了它的拉丁文譯本,以後相繼出版法、德、英、俄等外文節譯本,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達爾文稱讚它是“古代中國的百科全書”,英國科學家、中國科技史研究專家李約瑟則認為“李時珍達到了與伽利略、維薩里的科學活動隔絕的任何科學家所不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會通中西的近代實驗農業開拓者一徐光啟

徐光啟(1562- 1633), 號玄扈,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舊城區)人。他出身農家,20歲中秀才,36歲中舉人,43歲中進士,68歲人禮部,71歲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又兼文淵閣大學士。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徐光啟少年時代家境貧困,靠父親務農、祖母和母親近年來,紡織度日。27歲那年因湊集他應試盤纏而家中一度斷炊, 早年的境遇使他親身感受到農村生活的困苦艱事。注重實學而淡泊功名,積累了許多農學、算學、天文曆法與測量方面的資料和知識。考中進士後在翰林院任職期間,他又向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等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有關國計民生的科學技術尤為關性。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光啟一生著述繁富,其中成就最為輝煌的是《農政全書》。全書共60卷,約70萬字。在這部農學鉅著中,他從“農政”,即國家政策的高度,矚目屯墾、水利、荒政三項主題,對古今中外農業生產和農學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評價和總結,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對發展農業生產提出設想和建議。

徐光啟未給家人留下物質財富,也無法挽回明王朝衰敗的頹勢,但他的《農政全書》在他離世六年後得以刊行,為人們留下了一座光輝的科技文化豐碑。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工藝百科式的人物——宋應星

宋應星(1587-約1666),江西奉新縣北鄉人。他曾在自己的著作《天工開物》序言

中感慨地宣稱:本書將被沉溺於科舉謀官的文人棄置案頭,因為“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但達爾文卻讚譽該書為“權威著作”。 李約瑟則稱《天工開物》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千古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 名弘祖,江蘇江陰人,因為長年四方考察,行蹤如雲霞飄遠,故號霞客。他在當時被稱做“泛適乎,蓬蓬然,亦不佛,亦不仙,豐若痴頓豐若顛,攪擾天地年復年”的“千古第一奇人”,後來則因其所著《徐霞客遊記》而聞名中外。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徐霞客22歲那年,拋棄博取功名的應舉之路,踏上了科學考察的崎嶇征途。在30多年的時間裡,他行程數萬裡,遊歷考察了相當於今天的16個省區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考察過程中,他經常隻身徒步,攀懸崖,涉激流,探深穴,每行教百里即依枯樹破壁,燃松脂照明,連夜記下白日考察所見。儘管曾先後三次遇盜,四次絕糧,幾次險些墜入深淵,他都毫不畏縮,直到最後在野外考察中病重被人送回家鄉, 臨終前還“

惟置怪石於榻前,摩挲相對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盤點那些晚明時期的科技群英

成書於崇禎末年的《徐霞客遊記》,不同於一般的搜奇訪勝,或對一些表面現象做容星片段的自然主義描述之作。該書在許多方面例如對火成岩、地熱現象和噴泉的描述,在流水對巖布的侵蝕作用、植物對氣候的依關係等方面的認識,都達到了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他的科學考察,在中國古代開創了準確描述、深入分析、揭示規律的自然科學研究方向。

李約瑟評價他的遊記“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很有系統地使用各種專門術語”,“讀起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

他們雖然不都是通過科舉考試為國家做貢獻,但是他們的科研成果在相關領域處於世界前沿,表現出向以數學、實驗為基礎的近代科學轉變的特徵。探究晚明何以出現科技群星璀璨的局面,將為我們認識時代與人才之間的關係提供生動的實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