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角度,認識“視域融合”理論

引:伽達默爾的解釋學

在伽達默爾的哲學當中,對於“視域融合”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著突破性的意義。視域這一名詞最早的本意,是指能夠看見的區域,包括人從某一個自身的立足點出發所看到的事物,而最初將視域這一概念運用於哲學術語當中,是從尼采與胡塞爾開始,也是用視域來標示思想和思想本身的有限規定性的聯繫,並且擴展自身能夠看得見的範圍的步驟的規則。

從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角度,認識“視域融合”理論

最早在尼采那裡,解釋本身是作為他的強力意志哲學當中的一種形式,從而把握現實的存在,認識這通過自身的視域,去認知外在的世界和世界進行關聯,由其自身的複雜的強力意志或者說人自身的本能衝動來決定這一進程。

因為這些相關的認識有多樣化的特徵,並且在其解釋上也有各不相同的解釋,因此只要認識這個詞的自身的意義,世界本身就可以被認識,世界是可以解釋。因此,自身之後就沒有了意義,並且具有著無數種的意義,這種意義其實就是來源於對於它的無窮盡的不同的解釋方式。

而對於傳統的歷史主義哲學的批判當中,尼采認為其毀壞了由神話所創造的文化,傳統的文化只能在這種視域當中才能存在。但是也並不是封閉的,尼采認為,有無窮多的變化才是歷史的自身意識所存在的視域。

從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角度,認識“視域融合”理論

而在伽達默爾這裡,認為這並不是對於傳統的歷史意識的確切的描述,因為真正的歷史開始是看到自身的現在,而必須把自身帶到別人的處境當中才能去理解。

在現象學的另一代表人胡塞爾那裡,視域這一概念在其現象學當中具有表現的特徵,在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當中認為,每一個意象和意象的對象都有存在的視域,是三個層面的體驗的整個的邊緣直接相連。

1.視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一個是過去的對於現在的意義。而相對的是存在於尚未發生的未來的邊緣,而現在是有兩個方面所組成的第三部分,是我們的清晰確定的認知和處在另一個角度之下,因而沒有被反思。

但作為我們自身的背景而存在的視域,另一部分包括著對象和別的事物的依存關係所處的背景,當角度本身已經變化的時候,相應的視域也會變化,而這一對象的接觸之中,視域本身也在無窮盡的變化著,意識作為隱蔽的存在而存在,但是又被外在的氛圍所包圍著,這種狀態就是作為視域而存在。

胡塞爾這裡,視域具有了自身的更為多樣化並且更為開放化的狀態,而胡塞爾認為視域只對於意向性的主體才具有著現實的意義,先驗自我的這種主觀構造在胡塞爾的整個哲學體系當中具有著前提性的意義,如果脫離了這一意義的話,整個的視域世界就會崩塌,而在胡塞爾那裡就被稱之為生活世界,所有的在其中的存在的東西都會直接的崩塌。

在海德格爾那裡,其存在論的哲學當中視域融合是存在自身的澄明和顯現,這種理解對於視域的重新界定,是從傳統的認識論方式去認識與轉向到了從存在論的方式去認識視域。視域本身在這一狀態當中獲得了新的意義,對於這一觀點的重新的界定也形成了新的開放化的角度。

伽達默爾對於視域就有了一個定性化的解釋,他認為視域就是我們活動在其中,並且和人本身一起活動著的那個東西,這種解釋學的解釋是由人本身所具有的各種前見所規定的,這種前見規定了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現在的視域和現在的視域是在不斷的探索的過程當中所被把握到的視域。

在現象學哲學家這些人當中,其所具有的意義很多時候都作為背景,或處境這種理解來看待,視域作為看到和見到的這種區域,難過和包容了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和立足點出發所能夠真實看到的所有的東西。而這運用於思維者的意識,就可以看到思維當中的視域大小和擴展以及不同的視域的顯現。

2.視域與前見

伽達默爾的解釋學的理解當中,所有的視域都是人本身所帶來的各種前見所規定出來的,這種前見並非是不變的事物,而是在不斷的嘗試和實踐當中進行著檢驗而被真正的把握到。

從這一角度上來講的話,視域本身是作為歷史性的存在而存在。胡塞爾認為,所產生的這種時間維度的觀念,將過去直接封閉住,不承認人本身所具有的這一歷史性的維度。

伽達默爾這裡認為,不能把人單純的抽取出來,當作抽象的個人來看待,而是應該將人自身置於其所具有的獨特的歷史的視域當中去理解,不然就不能理解所具有的一切歷史的遺產的真正的,以這種將自身直接置入歷史狀態的手法,並不是直接放棄所現實的現在具有的一切,而是已經具有了自身的現在的之後之後才去將自身置入,意味著一個更高的普遍性上的置入,這種普遍性並不是消解自身的個體性,也並不是去消遣歷史當中的特定的事物的個體性,而是為了從一個更為高的視域來去看待整個體系與狀態。

從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角度,認識“視域融合”理論

至於本身的開放性和歷史性,在實踐當中才能獲得其意義,視域不停的運動的過程當中,是一個視域和其他不同的視域的碰撞,本身就使得其產生了進行新的理解的近況,人本身並沒有被束縛於任何的一個點上,也不可能具有真正封閉起來的視域。

結:視域的整體性

視域是與人本身一起活動著的東西,對於人來說總在變化當中,而存在沒有視域不能去理解更為至高的更為整體的事物,就過高的留戀於自身所存在的小的事物,具有視域的整體性,就意味著人能夠超出自身的範圍的有限性,從而去向更為廣大的整體性來去進行深入,只有通過這種更為廣大的視域,才能去理解外在的視域的境況。

參考文獻:

[1]劉林山.論伽達默爾視域融合[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23(04):76-78.

[2]張習文. 伽達默爾視域融合理論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2.

[3]李修群.論伽達默爾闡釋學視角下的名著重譯[J].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01):84-86.

[4]王猛,夏春蓮.流動的多種可能性——伽達默爾解釋學循環與問答邏輯[J].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03):67-71.

[5]吳童立.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理性主義傾向及其批判[J].東嶽論叢,2003(01):109-112.

[6]肖浩.論伽達默爾解釋學的理解概念[J].文藝評論,1998(03):13-19.

參考著作:

[1]純粹理性批判[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德)伊曼努爾·康德著, 2004

[2]伽達默爾[M]. 中華書局 , (美)帕特里夏·奧坦伯德·約翰遜(Patricia Altenbernd Johnson)著, 2003

[3]結構主義[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比)J.M.布洛克曼(Jan M.Broekman)著, 2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