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放射--比較

固定野調強VS旋轉調強VS螺旋斷層調強

固定野調強放療(IMRT)、旋轉調強放療(VMAT)和螺旋斷層調強放療(TOMO Therapy)作為調強家族的三支主力,依靠著各自的優勢,在抗擊腫瘤的戰場上發揮著各自的價值。他們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在照射野形狀與靶區形狀保持一致(三維適形)的基礎上,使得靶區內任何一點的劑量是均勻的,而且劑量的適形度更好,只不過在實現方式上有所差異。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遠方,只是走的路不同:有的路節約時間,有的路更加安全。

單純從技術的角度來講,旋轉調強要比固定野調強更先進一些,技術實現難度更大:機架旋轉出束的同時MLC在運動,劑量率也在改變著,需要三者配合地特別默契(就像踢足球,由之前的兩個人踢變成了三人踢,如果配合得好,很漂亮;如果配合得不好,球踢著踢著就踢沒了)。而螺旋斷層調強要比前兩者更牛些,所謂的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技術是一方面,再先進的技術,歸根結底還是要應用到實際中,最終目的是為人們帶來幫助。

螺旋斷層調強技術有著許多的優勢,但優勢再多,也存在著不足,這種不足也是跟他的技術相關的,由於技術原理的關係,螺旋斷層調強的治療時間和計劃設計時間要比固定野調強和旋轉調強長的多,而且技術的複雜度使得設備價格更加昂貴。越複雜,就像做一道題,出錯的幾率也在上升,設備也是如此。

固定野調強作為經典的調強放療模式,在偏一側腫瘤(比如肺腫瘤,離肺門比較遠)的應用中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在布野時主要從患側給野(就近原則),儘量避開危及器官,健側不再給野,就好比遠親不如近鄰,又好比打仗,對敵人發起進攻的時候都喜歡從離他最近的方向,如果捨近求遠,那會消耗很多。設想一下,如果將旋轉調強放療技術應用在偏一側腫瘤的放療中,照射野圍繞人體一週,這樣會使得健側組織(尤其是健側肺組織)的受量偏高。

對於病變居於體中、靶區被周圍危及器官包裹著的情況,旋轉調強就開始大顯身手了,而固定野調強就遜色許多了,靶區周圍的危及器官平均接受劑量減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