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從一窮二白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70年間中國經濟“質”的飛躍,鼓了百姓的錢袋子,也帶來消費上的悄然變化。

百姓錢袋子可查閱數據顯示——

195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98元;

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僅為171元;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

再來看消費支出——

1956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88元;

197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51元;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

如果說,70年跨度裡,物價、通脹等因素所帶來的變化有些複雜,國家賬本給了更為直觀的數據,統計局報告顯示,2018年人均消費支出比1978年實際增長19.2倍;期間,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8.4%,降低35.5個百分點。

百姓的錢袋子不再只為生計買單,而是有了更多的餘力顧及其他。穿衣不再只為避寒,吃飯也非但求果腹。

14億人口已經在由溫飽向小康穩步升級,這其中除了直觀的數據,還有溫暖鮮明的記憶,記錄著幾代人衣食住行的變遷。

數說曾經的記憶,是“憶苦”,更為“思甜”。

(一)建國之初:紅薯面是主糧,雞屁股是銀行

紅薯好養活,耐旱、產量高又易儲存,在沒有飯吃的困難時期,是人們絕佳的口糧。

春夏秋冬,尤其是青黃不接的年頭,吃的是紅薯面、紅薯粉、鮮紅薯,挖一口地窖屯住了紅薯就不怕餓著肚子。

那時候,小孩子都盼著過年,因為過年能吃上全都是白麵的餃子,可以穿上花布做的新衣服,不是哥哥姐姐穿小的哦。

這張照片流傳甚廣,當年的綁著紅頭繩小姑娘在試穿媽媽剛做好的新衣,母女的笑容都甜到了心裡。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那個時候,憑票供應,這幾尺花布或許是媽媽精打細算一年省出來的。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計劃經濟,憑票供應。計劃之外的需求怎麼辦?那時的人們想出了以物換物的好法子,家裡的雞生出的蛋拿到大隊供銷社去,就能換取甜鹹滋味。

這也就有了“紅薯面是主糧”的下半句——“雞屁股是銀行”。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農村,一隻生蛋母雞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決不亞於一個男勞動力。原因就是一個農村家庭的日常支出幾乎全靠雞下蛋。

據說,一個家庭能有三隻生蛋的母雞,就足夠基本的日常開銷。賣一斤雞蛋就能換半年的鹽、一個月的油、孩子一個學期的筆和本。一家人的生活就完全看家裡養著多少個能下蛋的雞。

雞蛋支撐了一個家日常的開支,雞蛋就承載著銀行的重量,雞沒看住被黃鼠狼咬了,家裡的“銀行”也就倒閉了,就要爆發“金融危機”。所以,雞窩總要搭建在離窗戶近的地方。

(二)改革開放之後:時尚風潮席捲神州大地

改革開放之前,在來華的外國人眼裡中國人都穿著同樣的衣服。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青年們便開始緊跟國際潮流,穿著喇叭褲搭厚底楔形鞋,戴著巨大的墨鏡,頂著波浪大卷穿梭在街頭。墨鏡上的標籤不能撕,否則不能識別為純正的“進口貨”。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收音機、港臺帶過來的餅乾、可口可樂,也是改革開放初期極為珍貴的東西。

1979年,首批瓶裝可口可樂由香港發到北京,再次進去內地市場。

其實在這之前的1927年,它已經以"蝌蝌啃蠟"的名字出現在上海街頭,只不過古怪的口味和氣體,沒有引起消費者的興趣。

而後又以“可口可樂”的名號打入了中國市場,中國女星阮玲玉還為其拍攝了廣告,後來因社會形勢複雜退出了中國市場。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改革開放的大門還帶來了很多新鮮的東西,其中不得不提的還有喇叭褲。

據說,喇叭褲靈感源自於水手,他們把褲腳罩住寬大的靴子,防止水流進去,經過簡單的改造設計,便被捲入了時尚的圈子。

喇叭褲在當時衣著單調的內地,掀起了一股流行風,也掀起了青年對流行文化的嚮往。以至於一想到喇叭褲,便能喚起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記憶。

其實,流行風尚的興起,還與一個會發光的“箱子”有關。20世紀60年代,美國搖滾明星“貓王”把喇叭褲推向時尚巔峰後,又流傳到日本和中國港臺。後來,隨著日本和中國港臺電影在中國內地的流行,喇叭褲也一起風靡大陸。

這個會發光的“箱子”帶來了外面的千姿百態,打開了中國人看世界的一扇窗。

上世紀80年代,一部名為《血疑》的日本電視劇傳入中國,一時轟動了大江南北。

那時候,誰家院子裡要是有一部黑白電視機,準保能吸引整個四合院或者半個村子的人氣。山口百惠成為大部分國人的偶像。

早期這個“箱子”進入中國時,誰也沒有想到它會帶來這麼大的變化,小小屏幕便可演繹大千世界。儘管屏幕閃爍著雪花、畫面不清晰,但還是趣味十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家開始有了餘錢購買電視機,也不用掐著點去村長家了。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三)電子消費出現:“大哥大”建立時空鏈接

隨著經濟發展對通信需求的增大,即時通訊工具進入中國市場。

1987年11月,廣東省開通全國第一個移動通信網,“大哥大”也正式進入到中國大陸。

“大哥大”是手持電話的別稱,體型大類似於板磚。手裡拿著“大哥大”,腰裡彆著BB機,被認為是當年土豪的標配。

早期的“大哥大”使用模擬信號,雙向收取話費,價格高昂。所以,即便手持“大哥大”,很多用戶還需要兼配一部BB機。

數據顯示,中國BB機用戶量在1990年代末期達到了頂峰。有報道稱,1998年,全中國BB機用戶突破6546萬,名列世界第一。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上個世紀80年代的“大哥大”一臺就要兩三萬,可以說是天價,而那時候普通工人的工資一個月只有幾十塊。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大哥大”的價格也逐漸開始走向了下坡路,便攜性也在改良,但是依然不是普通人能夠消費的奢侈品。

隨著小靈通的出現和手機的逐步普及,很快“大哥大”與叱吒多年的BB機一起退出了歷史舞臺,被更輕薄、多功能、低價格的手機取而代之。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四)互聯網時代:電商平臺風起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21世紀,中國的互聯網快速發展。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佈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就在這一年,馬雲創立了淘寶,開始搭建網絡消費平臺。短短几年時間,大家從抗拒到接受到習慣,淘寶成了網絡空間購物的代名詞。

如今,電商平臺已如雨後春筍,各顯神通,不只把大江南北網羅到一起,也把世界市場搬到了家門口,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享受全球美食,澳洲的龍蝦、智利的車釐子、馬來西亞的榴蓮......應有盡有。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不只是吃喝,用的穿的也在向中國市場伸出橄欖枝。

網易考拉、京東海購、攜程全球購等電商平臺全球購興起,把世界好貨都搬運到了中國消費者面前。

有統計顯示,單就奢侈品而言,中國的年消費額就高達500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份額的33%,其中千禧一代成為主力軍。

(五)短視頻興起:開拓新興變現之路

移動網絡和終端的發展,再次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

2016年,短視頻興起。短視頻製作門檻低,誰都可以製作發佈,從幾秒至幾分鐘時長不等,從瞭解菜譜到獲取美妝知識範圍寬廣。

短視頻似乎只佔據人們生活非常細微的部分,但是從“長尾”效應來看,這種短小的視頻卻能撼動巨大的消費市場。

百度發佈的2019內容創作年度報告顯示,短視頻應用用戶規模已經達到5.94億,佔整體網民規模的比例高達74.19%。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在短視頻平臺上,誕生出大量帶貨網紅。

其中,已成為現象級人物的李佳琦便是代表。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只要他一句“Oh my god!買買買”,銷量便蹭蹭蹭直線上升。

2018年雙十一狂歡季,馬雲以現場直播的形式與李佳琦展開挑戰,比試直播“帶貨”成績。

一次直播試380支口紅、15分鐘賣掉15000支口紅、5個半小時帶貨353萬,他再一次用專業和效率打敗馬雲,坐穩“口紅一哥”寶座。


從喇叭褲港臺貨到抖音帶貨,看新中國70年消費變遷


時代變化越來越快。

在數字科技時代,中國的消費搭載著技術的火箭發展更為迅猛,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還在不斷探求新的消費模式。

新的消費模式也帶來了不一樣的流行風尚,明天的世界是什麼潮流,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