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前一段時間,與湖北的徒弟鄧習紅等人,前往興國縣考察,天氣異常炎熱。那天,我們走到三僚村後的大埡口附近,已經是下午四五點鐘,聽曾慶福先生說,明代國師廖均卿先生的墓地,就在附近。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站在老虎的右前爪,回看下山虎形的正面

我們強烈希望前去考察,其實已經走了一天了,天氣太過炎熱,中午我喝了一些礦泉水,眼睛一直流淚,很多眼(shǐ),不斷的擦抹,不斷地湧出。鄧習紅建議我多喝綠茶,天氣太熱,不能喝涼水,果然第二天才沒有出現這個情況。

下車後,需要走很久很久的山路,才能到達廖均卿的墓,直到天完全黑下來,我們才上車回到酒店。曾慶福先生愛好地理學說,雖然文化不高,但是為人忠厚,質樸,那麼炎熱的天氣,依然帶我們前去考察,這是現在城市風水師稀有的素質,我們內心非常感激他。廖均卿的墓地,是他自己選擇的,站在墓地後的大帳上,看到星峰起伏,龍勢踴躍,猛虎奔走,頓時就感受到了國師的專業氣息。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站在老虎的屁股,看下山虎形的背面

1、廖均卿與長陵

廖均卿(1350——1413),字兆保,號玉峰,江西省興國縣梅窖鎮人。明永樂八年,以建明十三陵之長陵有功,被封為欽天監靈臺博士。

明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的徐皇后病故,明成祖早已想遷都北京,便將徐皇后棺材暫時安放於南京的皇宮內,命令禮部尚書趙羾等大臣,遍訪精通風水人士。江西贛州府興國縣三僚村的廖均卿,因他的先祖廖三傳是唐朝著名風水大師楊救貧的傳人,廖均卿被召傳南京。

廖均卿先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風水之後,便到北京找風水寶地,察看了京西燕臺驛、玉泉山、譚柘寺、香山,又察看了京北的陽山茶湖嶺和懷柔的洪羅山、百葉山,先後又察看了辛家莊、斧口、谷山、文家莊、石門驛、湯泉、禪峰寺。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廖均卿選址的明朝長陵鳥瞰(以後文章會詳細談)

遍鑑了京郊之後,於永樂五年六月初一,廖均卿前往昌平黃土山(即後來的天壽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縱目,見該處風水絕妙,為他處所不及,便繪成地圖,於八月初一日到南京上朝,獻上地圖,並建議明成祖親臨黃土山觀察,後明成祖同意此地建陵墓,改黃土山為天壽山,並授均卿為靈臺博士,開始建陵。此之後北京故宮皇城的勘測也經過廖均卿複驗過。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下山虎形的正面鳥瞰

2、廖均卿的外號是隻耳公

據傳廖均卿只有一隻耳朵,中邦廖氏稱他為:只耳公。

廖均卿喜吃糯米飯,故後人又稱他為:糯飯公。現在中邦廖氏每年舊曆三月初三日,有一個“糯飯公節”,由族中60歲以上的老人參加,去為廖均卿墓掛紙,每年傳一塊牌子,上面寫好了要多少糯飯,多少酒肉,接到牌子的老人負責籌措上述物資,邀請全村老人一起吃飯和為糯飯公上墳。

3、廖均卿墓

廖均卿墓系他本人生前擇定,1984年確定為興國縣文物保護單位。在梅窖鎮三僚圩北約七華里之虎形半山腰,屬黃嶺村,為猛虎下山。

廖均卿墓沒有墓碑,穴山上有一個望碑,為麻石墓碑,長0.85米,寬0.45米。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廖均卿墓望碑的正面

(1)、墓碑的正面中榜刻:欽天監博士墓。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廖均卿墓望碑的背面

(2)、墓碑的背面

中榜刻:敕封靈臺郎玉峰公墓。

右側刻:廖均卿永樂十三年臘月二十四日葬。

左側刻:萬曆四十三年仲春重修,朝庭侍講臨川金幼孜題。

4、廖均卿為天葬

廖均卿墓,相傳是天葬,找不到墓穴。落葬時,其親屬和工匠抬至其生前擇定的嶺背猛虎下山形附近,突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大家慌忙四散避雨,不一會風停雨歇,大家出來一看,棺柩已失,山坡上已經隆起了七個墳堆,竟不知那一個是真穴。

廖均卿墓在梅窖鎮黃嶺村,與三僚村一嶺之隔,為下山虎形,望碑在虎形的頭頂,7個土堆正好是虎嘴的位置,實際上陡坡上突起的7塊石頭,很象虎牙。

憑藉多年的地理經驗直覺,我們在現場,看到此地的形勢,很明顯的能夠感受到,廖均卿選擇此地的本意,就是把自己埋在老虎的嘴巴位置。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廖均卿墓鳥瞰

5、墓地形勢簡介

廖均卿墓後龍與三僚村的後龍為同一山龍,在三僚村右後方的方的埡口附近分脈,主脈前往三僚村後方,體態高聳,頭面略平,喝形:御屏峰。御屏峰南面結三僚村。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後龍開帳中抽鳥瞰

三僚村右後方的方的埡口附近分脈,向東北方向出一大枝脈,星峰磊磊落落,奔騰踴躍,開帳過峽,層層中抽,前迎後送,前行約三里。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站在少祖山,看老虎下山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站在右側纏護上,近看老虎下山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站在老虎右前爪上,回看老虎下山

將入局,開肩展帳,中出一脈,橫龍入首,束氣其頂結穴。父母山高聳圓滑,形如老虎的屁股,跌斷束氣形如老虎的身軀和頸部。穴山頭圓身聳,形似老虎的頭部,兩側開手,成左右兩枝,形如老虎的左右前掌,左手長,右手短,形如老虎下山,兩腳一前一後,生動靈活。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老虎下山為,帳中中抽一脈

大帳兩側伸出枝,作為外側纏護,包裹重重,龍勢踴躍,穴情清巧,堂局不大,但是左右迴環,四勢平和,鉗中出乳。穴位在老虎的口中,前吐唇氈,周圍的石頭為老虎牙齒。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站在老虎左前爪上,墓穴在老虎嘴部,沒有墓碑,望碑在老虎頭上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站在老虎頭上,看老虎的右前爪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站在左前爪上,墓穴正面

下關有力,中堂左水倒右,右前爪逆關,外堂溪水右水倒左,外側虎砂再次逆關。

廖均卿的後代人丁興旺,大部聚居在梅窖鎮店山村中邦,直系後代現在有一千多人丁。

6、豬肉為案山

大山猛勇莫言虎,恐是朝迎為主住。

重峰拜舞似虎行,若是真虎無闕屏。

更有肉堆獅子案,如無此案是朝迎。

真穴多有成形的案砂,與之相匹配,假穴一般是沒有真案的。只要穴星形真,則必有真案可以應證。獅虎形必有豬肉、羊肉堆為案砂。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站在來龍,側看老虎下山和豬肉作案

廖均卿墓前面大量的山脈,沒有起伏,形似絲瓜一樣,直愣愣的落到溝底,形如一塊一塊的豬肉擺在前面,所以老虎精神抖擻,向食物奔去。實際上案山為祿存星,上如頓鼓,下有腳如瓜瓠。

祿存星本身一般很難結穴,毫無生氣,枝腳多不規齊,或如螃蟹,或如蜘蛛,吐螯伸鉗、張牙舞爪,醜惡破碎,又行龍孤獨,少纏護關攔,徵應不吉。主兇豪殺戮、疾病刑罰、子嗣慵懶奸惡。祿存星可以作為案山,此處形似豬肉,與老虎相應,為地理絕妙。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廖均卿墓,老虎嘴部為墓穴,沒有墓碑,墓穴前面明堂不夠豁亮,所以望碑在穴後老虎頭部位置

7、墓碑與望碑

一般來說,一座墳墓常常只有一塊墓碑,但是楊公風水技術中,可能存在兩塊墓碑的做法,那就是葬碑和望碑。有些墓穴,因為特定的地形原因,立有上下二塊碑,一是葬碑,二是望碑。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廖均卿墓,望碑與墓穴的位置關係

墓碑與望碑的風水分工不一樣,葬碑一般是立在穴位真結處,葬碑乘龍。但有時真結處,前朝和堂局不夠理想,而穴位前方或者後方堂局和前朝理想,那就在穴位正前方或者正後方,立望碑來完善風水,望碑就局。

葬碑乘龍,望碑就局,葬碑和望碑結合做到乘龍就局,一般葬碑和望碑的坐向分金是一致的,一般葬碑為無字碑,望碑才刻字。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廖均卿墓只有望碑,沒有墓碑。

很多地方,常常使用后土碑,代替望碑的做法。當穴位處稍微受砂沖水射,或者案山太高太低等,在穴位附近,擇吉處,立一后土。后土碑一般,比墓碑低小,刻寫:本山護穴后土龍神位。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曾家十七世祖曾翠峰、曾西塘的合葬墓,后土在墓穴後面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曾家十七世祖曾翠峰、曾西塘的合葬墓,后土近看

筆者之前介紹的寧都縣的賴村蓮子塘,曾家十七世祖曾翠峰、曾西塘的合葬墓,仰臥仙人穴位,穴前龍砂過堂作案,案山有些高,擋住了明堂,就有上下兩塊碑,墓碑與后土碑。墓碑在人的咽喉正穴上,后土碑在穴後高處,那個位置案山高度正合適。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獅子下山,潘家狀元祖墳,后土在右前方虎砂上,龍氣更足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獅子下山,潘家狀元祖墳,后土立在右前方虎砂上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獅子下山,潘家狀元祖墳,后土立在右前方虎砂上

廣西博白的葉家祖墳,後龍金水行龍,到頭幾節,連起三顆低矮的金星,太陰金開口結穴,白虎轉頭作案,穴前案山太高,正穴位置,看不到朝山,所以後土立在穴後數米的高處。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廣西博白的葉家祖墳,穴前案山太高,后土在墓穴後方高處


陳益峰:下山虎形,明代國師廖均卿墓

廣西博白的葉家祖墳正面

另外要注意,掃墓拜祭時,先要拜后土或者望碑,燒紙,元寶,或敬茶酒,水果,糕點,然後再拜主墳。

全文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