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心中的烏托邦《綠野迷蹤》短評+Q&A環節

映後時光 | 尋找心中的烏托邦《綠野迷蹤》短評+Q&A環節

《綠野迷蹤》

映后时光 | 寻找心中的乌托邦《绿野迷踪》短评+Q&A环节

電影簡介

導演:菲利普·赫希 Philipp Hirsch

攝影指導:勞爾夫·諾亞克

產地/年份:德國/2018

電影講述了五個原本生活在城市中的叛逆少年,由於對城市中出現的種種現象感到不滿,決定組隊去大自然中尋找“弗裡德里克的小木屋”。他們在出發前點燃了妓院老闆的車,還在被保安抓到時發表了一番激情洋溢的演講,視頻在網上迅速發酵。一名少年還被警方通緝。

映后时光 | 寻找心中的乌托邦《绿野迷踪》短评+Q&A环节

少年們在向大自然行進的過程中不斷失去與現代社會的聯結。帳篷被風吹走,手機不小心掉入水中。但這些束縛的消失也讓他們逐漸找到自由的感覺。每夜,他們都會點燃篝火,靜坐聊天,談論哲學問題。

路途中,少年們遇到一座山谷中的飯店,這似乎預示著來自城市和現代社會的威脅再次出現。試圖在飯店吃飯未果的年輕人企圖盜竊廚房中的食物,卻不料老闆已經報警。他們不得已打暈了老闆,再次匆匆從警察眼皮下逃脫。一位女孩的狗也被不得已留在了飯店。

走散的少年們用孔明燈作信號,再次聚集在一起。卻發現火苗引燃了河對岸的森林。

映后时光 | 寻找心中的乌托邦《绿野迷踪》短评+Q&A环节

清晨,大火熄滅了,少年們彷彿又獲得了重生。他們自由地追逐著愛和希望。不料,格洛克意外發現了伊萊亞斯的謊言,這裡根本沒有弗裡德里克的小木屋,所有的木製路牌都是伊萊亞斯自己設計的。憤怒的同伴引來蜜蜂企圖殺死伊萊亞斯,卻在他瀕死之時,又決定將他救活。

大家終於找到了“弗裡德里克的小木屋”。在這裡,伊萊亞斯的傷勢逐漸好轉。但同時,有兩位探險者也找上門來,他們同樣也是在網上看到消息希望尋找弗裡德里克的旅人。

格洛克決定替伊萊亞斯完成整個謊言。他杜撰了一封來自弗裡德里克的信,告訴兩個到達目的地的旅人,這裡歡迎他們的到來,並讓他們相信,弗裡德里克只是受友人邀請遠行了,他在不久將會歸來。

山谷中的小木屋靜靜地佇立著。少年們和兩位旅人彷彿真的尋找到了心中的烏托邦。他們快樂地共享這一刻的平靜與安寧。

映后时光 | 寻找心中的乌托邦《绿野迷踪》短评+Q&A环节

Q&A

在觀眾交流環節。熱心的觀眾針對影片的內容、選題、攝影風格及器材等與該片的攝影指導進行了交流。

問:作為攝影指導,是什麼樣的契機促使您加入這部影片的創作?

答:首先,這個關於自由、愛和謊言的故事十分吸引我。有了故事之後,就想要和導演一起做一個影像化的嘗試。

問:導演為什麼會選擇年輕人和彌賽亞的話題?這和德國年輕人現在的心理狀況、信仰以及和父輩之間的隔閡有關嗎?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戰爭的痕跡已經越來越淺了。

答: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這兩個話題之間的關係很複雜。導演來回答可能會更容易。這個解釋可以是多義性的。

映后时光 | 寻找心中的乌托邦《绿野迷踪》短评+Q&A环节

問:拍攝本片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嗎?

答:最困難的部分是需要在大自然中拍攝。因為我是在德國的城市長大的,因此在遠離城市的自然界拍攝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經常需要徹夜拍攝。但同時,在自然中停留這麼久的過程也是很享受的。

問:在拍攝過程中的光線是自然光還是藉助燈光、反光板完成的?

答:我們嘗試更多地用自然光。會根據一天中不同時刻的光線狀況進行拍攝。有時會藉助反光板。

映后时光 | 寻找心中的乌托邦《绿野迷踪》短评+Q&A环节

問:請問關於蜜蜂的段落是怎麼拍的?

答:這是個有趣的話題。這些蜜蜂都是真的。我們找了一個養蜂的專家。這些蜜蜂的場景也都是真實的,但是由於專家在場,因此會保證演員不受傷。

電影中的打戲等動作場面都是真實的嗎?有沒有藉助借位等手段?

答:我們在現場也有動作指導,有時候他會代替演員做這些動作。大部分時候是演員自己做的。那些擊打也都是真實的。但導演知道如何讓觀眾體會到真實的擊打,而演員不受傷。

映后时光 | 寻找心中的乌托邦《绿野迷踪》短评+Q&A环节

問:片子有很唯美的影像風格,自然低感的環境中也儘量用了自然光,對鏡頭的要求是比較特殊的,有類似於廣告的鏡頭語言。在器材方面有哪些特殊的選擇?

答:在攝製的時候希望用盡量少的設備,選用的器材也比較小。我們的團隊也很小。但我們的時間很充裕。在不同的場景中使用了不同的設備,有阿萊迷你和GoPro,有時也使用手機設備。這部電影希望傳達出唯美的畫面。我之前也有過廣告拍攝經驗。你看的很準。

問:影片的拍攝地在哪裡?

答:取景地主要是山地和森林。小型的山峰在德國的哈茨山區。大型山峰在德國和奧地利的邊界。

映后时光 | 寻找心中的乌托邦《绿野迷踪》短评+Q&A环节

問:拍攝準備週期多長?拍了多少天?不同設備拍攝的素材後期怎樣銜接流暢?

答:準備週期兩個月,拍了30-35天。我們在選擇不同設備的時候沒有刻意要找到它們之間的平衡。不同的設備之間有不同的風格,它們就像我們團隊中的不同成員。

文字:閆舒萌

排版:閆舒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