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失的武漢話


逐漸消失的武漢話

近來許多外地朋友來武漢,都會發現街頭說武漢話的人越來越少了。走到哪都能聽到說普通話的人,而且一點都不顯得另類。

如果是來到廣東、上海、四川等地,你開口說普通話基本就可以確定是外地人了。但是在武漢,這種以方言確定是不是本地人的現象幾乎不存在了。

我有個朋友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女兒八九歲了。從不說武漢話。後來一打聽,這種情況還挺普遍的。

感覺武漢話漸漸地沒什麼人說了。考證了一下發現以下這些原因,大家來看看說得對不對呢

逐漸消失的武漢話

一:“武漢話”影響力小

廣東話,四川話,閩南話,東北話,甚至湖南,江西河南這些方言都是覆蓋一個甚至幾個省。而武漢話,出了武漢幾乎就沒有人說了。覆蓋面積小,群眾基礎薄弱。類似的“上海話”理論上群眾基礎跟“武漢話”差不多。不過形勢比“武漢話”好一些,後面再說。

二:武漢人口結構複雜

武漢是建國後才形成的一個組合城市。更早以前在500年前的明朝時期,漢水沒有改道時,漢陽(含漢口)屬於雲夢澤水系,基本都是沼澤,溼地。用武漢話說,到處都是水氹子。根本不適合人居,也就沒有什麼原住民了。後來漢水改道形成了漢陽漢口。

逐漸消失的武漢話

小時候我們就住在漢陽,最晚到80年代,漢陽除了鍾家村一帶繁華一點,其他都被叫“鄉里”。甚至在武漢,“漢陽的”屬於是貧窮地區的代名詞。那時候如果說你是漢陽的,意思就是說你是會說武漢話的“鄉里人”。

而武昌那邊的武鋼、石化及好幾個大型重工業工廠都是外來人口居多。再加上武昌的高校氛圍。所以武昌的社交語言也是以普通話為主。

最後再來說下重點的漢口。由於漢水改道形成了漢口的優質碼頭地形,大量的移民從四川河南湖南江西等地湧進,現在的武漢人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不信可以翻開現代武漢人的戶口本,很多人籍貫都不是武漢。

不是本地人當然對本土文化“武漢話”沒有保護意識了。

逐漸消失的武漢話

三:“武漢話”不適應時代發展

簡單說就是“武漢話”難聽!“武漢話”是所有方言裡面髒話最多的方言!因為外來流動人口太多了。各地方言混雜在一起,可以說“武漢話”集國罵之大全。原因很簡單,不管到那一個地方,最容易學的方言就是當地罵人的土語。然後這些罵人的方言全被“武漢話”吸收了。

像“閩南語”的“菩提老祖”(大話西遊裡面為什麼菩提老祖介紹自己是“菩提老祖”會捱揍?因為聽起來像“撲你老母”)。像廣東話“姥姥個鞋(嗨)”。這裡講個笑話,以前武漢大街上到處是擦鞋的婦女,她們邊走邊叫“擦鞋(嗨)呀擦鞋(嗨)呀”。有個初來乍到的廣東朋友,他問我為什麼武漢街頭這麼多人公然叫嚷擦(cao)鞋(bi)的。我竟然無言以對。

逐漸消失的武漢話

武漢話的難聽還表現在腔調上。武漢話每一個句子結尾聲調基本都是上揚,每一個句子結尾的字都是第二聲為主,第四聲幾乎沒有。所以聽起來就像在吵架。例如

普通話“站住(第四聲)”降調

武漢話“站到(第二聲)”升調

普通話“幹什麼啊(輕聲)”降調

武漢話“搞麼絲啊”(重聲)升調

普通話“你好(第三聲)”降調

武漢話“你好(第二聲)”升調

是不是聽起來像吵架。而這種“吵架腔”的形成顯然跟漢口建埠的“打碼頭”文化分不開。“打碼頭”顧名思義就是搶地盤,搶地盤那就是要“抖狠”,要“抖狠”首先就要從說話的氣勢上壓制對方。

逐漸消失的武漢話

個人認為一種方言,如果沒有群眾基礎,沒有文化內涵,沒有社交禮儀那麼存在與否也沒有多少意義了。最多留下的是個懷舊罷了。

所以現在更多的家庭在孩子早期教育時就放棄了“武漢話”,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吧。

文尾亮明身份吧,我是土生土長了三代的武漢人。可以接受辯論。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