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山區地貌及危險

美國陸軍

山區地貌

山區定義

所謂山區是指地勢高於周圍平原超過500米的地區,山坡陡峭是其主要的特徵。山的坡度大都在4~45度之間,其懸崖峭壁有時是垂直的,甚至會懸掛在空中。山脈有時只有孤單單一個山峰,山勢單薄,冰川、雪原、山谷面積都比較小,但有時,也會山勢連綿,一直延伸到方圓很大一塊地方,阻擋人類的活動。在山區作戰,易守難攻,但如果計劃周密,指揮得當,並經過反覆的練習,對敵人出其不意的攻擊也經常會取得成功。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山脈的構造

所有的山脈都由岩石和巖礦組成(除非由於化學作用,這些物質很難被破壞)。目前所知的近2000種礦物中,有7種組成岩石的礦物佔據了地殼的大部分:其中石英和長石是花崗岩和砂岩的主要組成成分;橄欖石和灰石是玄武岩呈現黑色的重要原因;閃石和黑雲母造成了花崗岩中的水晶斑點,除了石灰岩中的方解石外,它們都含有硅成分,所以經常被稱為硅酸鹽。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岩石和山坡類型

不同類型的岩石和山坡具有不同的危險,下面我們就討論以下不同類型岩石和山坡的特徵和可能造成的危險。

花崗岩。花崗岩很少會發生巖崩,但是花崗岩的鋸齒邊緣給登山者拉繩和裝置防護設備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花崗岩非常粗糙,繩子和其他索線很容易被割斷,此外,登山者還要特別小心鵝卵石。降雨之後,花崗岩會很快變幹,攀巖的時候只能在石縫裡踏腳,但是,有時岩石上根本就沒有裂縫,也不可能設置什麼防護措施。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白堊和

石灰岩。白堊和石灰岩在下雨時會非常光滑,石灰岩通常非常堅固,但是,非常大塊的石灰岩就會非常鬆散。在石灰岩山坡上,你可以藉助口袋把手攀爬,有時需要無縫攀爬,如果有石縫的話,可以踩著石縫攀爬。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板岩和片麻岩。同一地區的板岩和片麻岩有的很堅固,有的也很易碎(紅顏色的地方就表示非常易碎),這種地方岩石崩落的危險很大,如果用力拉扯,或者安放裝置時,那些小石塊很容易破碎。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砂石。砂石的質地一般比較軟,手扶和腳踏的地方很容易墜落,根本無法承受釘在上面的木楔的重量。降雨之後,砂石要過上好幾天才會幹,而且只有晾乾之後才能攀爬,因為溼潤的砂石更加鬆軟。砂石上一般都有裂縫,不過無縫攀爬也是可以的,只是用力拉扯時,放手和踏腳的地方會很容易墜落,這一點很難預防。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草坡。草根經過踩踏,土坡遭到凍裂,這都會讓草坡變得非常鬆散。雨後、雪後或者下過霜的草坡非常滑,而經過一段長長的旱季之後,草坡又很容易碎成塊狀,所以,你的重量應該平均分配才行,比如說,在爬行的時候應該把手掌平攤在地上而不能僅用手指去抓。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春天的凍雪。春末時候,要在尚未化完的殘雪中逗留不是一件易事,所以一定要規劃好你要走的路線,儘量避免這種危險,在遇見這種處境之前,最好先練習一下。初學爬山者在這種地面上攀爬時應有繩子保護。如果有必要,登山者可以從雪上滑下來,無論如何,雪地還是比石子和巖堆表面更容易攀登一些。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巖堆。巖堆是指一堆石頭,比餐盤稍大一些,比一般的石塊稍小一些,它們可以作為上山或者下山的踏腳石。不過,由於這種石頭體積較大,它一旦滑脫,會造成較大的傷害。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小石子。小石子的大小在鵝卵石和餐盤之間。危急時候,從小石子路上跑下來是個相當有效的方式,你可以甩開步子大踏步走,完全不用擔心——因為所有的石子都會跟你一起移動。小石子下面可能會有牢固的大石塊,登山者只需要擔心這些就行了。但是從小石子路上登山可是一件難事,因為小石子非常鬆散,它們會在腳下打滑,所以,可能的話,登山時儘量避開這樣的道路。


在北美洲,一般用約賽美地國家公園十進位制(YDS)來衡量在山區行路時的困難等級,其共分為:

  • 一級——有小路,可以徒步旅行。
  • 二級——沒有路,需要攀爬。
  • 三級——攀巖,新手需有繩子保護(攀爬難度適中)。
  • 四級——需有繩索的攀援(對於極限攀援來說,其難度還算適中,可能會有一定危險)。
  • 五級——自由攀爬(此等級要求爬山者有繩子保護,利用繩索,並有中級保護裝置)。

五級又可被細分為以下幾個次等級。

5.0~5.4級——難度係數較小,這是自由攀爬中最簡單的一種,需要用雙手來保持平衡。這些等級有時又被稱作高級攀巖。

5.5級——難度係數適中,需要三點接觸。

5.6級——難度係數中等,登山者會遇到垂直地勢,握繩子時的能量消耗等級為中。

5.7級——難度係數大。爬山者要有豐富的經驗,以及中級保護裝置,能量消耗比較大。

5.8級——難度係數大。中級保護的數量一定要增加,同時需要登山者的身體狀況良好,並有豐富的攀巖技巧和經歷。

5.9級——難度係數極大。需要攀巖者能力超常,身體狀況良好,裸露的山坡上通常會有一些可以拴繩索的地方。條件合適的話,通常在藉助器械(A0~A4)的情況下可以成功攀爬那些最難通過的地段。

5.10級——難度係數極大。只有在先進設備的幫助下,並通過艱苦的訓練才可能成功。除了雜技一樣的攀爬技巧外,安全技巧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這種難度的攀爬通常要藉助器械(A0~A4)才能夠成功。

5.11~5.14級——這幾個等級的攀爬難度係數更大,需要攀爬者具有很強的能力、豐富的經驗和旺盛的精力,只有那些具有一定天分並且全心全意專注這個事業的人員才能達到這個水平。其他的一些分類還有以下幾種。

  • 從5.10級到5.14級,還可以細分為a、b、c,d四個等級(比如5.10d級)。
  • 5.9級及以下等級可以細分為+/=兩個等級(比如5.8+級)。
  • 5級以上的等級都可以在前面加上一個“R”或者“X”,這表示攀巖的最高點到了,也就是說,在這段路線上,不可能放置防護設備(比如說,在5.8R級,“R”就表明這裡已經到了能攀爬的最高點,如果攀巖者從這裡摔下來,他就可能會摔到地面上),所以在攀巖時,一定要仔細看看當地的旅行指南,看上面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標註。
  • 5級以上的所有等級後面都可以標註有幾顆星星,這表明攀巖地在當地的流行程度,其後面的星星可以有1~5顆,5顆星的攀巖山坡是最典型的,看上去也會賞心悅目。

器械攀巖的難度等級主要包括:

A0——“類自由攀巖”。這種技能是指用一個齒輪來幫助攀爬,比如,把繩索套在螺栓上,或者防護裝置上,然後把繩索吊起來,或者就踩在繩索上一步步往上爬。通常,在高級自由攀巖中,攀巖者只需要通過一個或者幾個比較困難的關口就行了。

A1——簡單器械攀巖。防護設備的裝置很簡便、很可靠,任何一件設備出問題都不會有很大的危險。這項技能既快又簡單。

A2——中級危險器械攀巖。一般來說,防護設備的裝置很簡便,不過有時也會非常棘手很費勁。通常,攀巖者在防護裝置的保護下,只需經歷一兩次艱難的關口就行。在A2級別中,攀巖者沒有墜落的危險。

A3——困難等級器械攀巖。這種技能對防護措施是一種考驗,攀巖者會遇見好幾次很棘手、很費力的危險。防止攀巖者落下的保護設施在繩索的另一頭,墜落的可能仍然存在,一旦不得力的防護措施無法提供保護,那麼攀巖者就會墜落40~60英尺,不過,就是墜落下來也不會有真正的危險。

A4——危險等級器械攀巖。此項技能需要攀巖者經過艱苦的訓練和長時間的練習,它更像是在雞蛋上行走,還要求這些雞蛋一個都不能破。攀巖領頭人帶隊時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通過,有時他自己都忍不住懷疑是不是防護設備的裝置有問題。防護裝置只能禁得起一個人的重量,攀巖者落下來時,會墜落繩子2/3的長度。

A5——嚴峻等級器械攀巖。所有的防護措施都處於最佳狀態。通常情況下,整條路上都沒有什麼保護裝置可以防止攀巖者墜落。

A6——最危險等級器械攀巖。這是A5級的繼續,防護設施也是A5級的,只是,一旦攀巖帶隊人摔落下來,那麼整個隊伍都可能會墜落到地面上。

器械攀巖等級同時又可以細分為+/-等級,比如A3+或者A3-,這都用以表明難易的程度。

這些等級排序都表明,要達到這一等級,攀巖者完成整條路線需要花費的大概時間。

  • Ⅰ——幾個小時。
  • Ⅱ——半天時間。
  • Ⅲ——3/4天的時間。
  • Ⅳ——艱難的一天(通常時間不少於5.7)。
  • Ⅴ——1.5~2.5天(通常時間不少於5.8)。
  • Ⅵ——多於2.5天時間。

山區的危險

危險可以區分為自然危險(由於自然條件引起的危險)和人為危險(由於個人準備不足、粗心、膳食不合理或者設備使用不當等引起的危險),以及自然和人為合在一起造成的危險(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危險)。而在山區,則有另外兩種危險——主觀的危險和客觀的危險,主觀和客觀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危險被稱為綜合危險。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主觀危險

主觀危險是由人類造成的,比如路線、同伴選擇不當,用力過度,脫水,或者判斷不當造成的危險。

墜落懸崖。墜落懸崖是由於行人自己不小心、過度疲勞、設備過重、天氣原因或者對自己能力估計過高、沒握緊繩索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設備不當。繩索並不能保證安全,山石鋒利的邊緣有可能會割斷繩索,或者由於繩索維護不足、老化、使用過度等而斷裂。所以,即便是天氣情況良好、旅途通暢、山勢並不險峻,你也應該隨身帶有應急或者露營裝置。

客觀危險

客觀危險是由山脈和天氣等人類無法掌控的原因引起的,比如暴風雪、巖崩、冰暴、閃電等。

海拔。在海拔較高(尤其是超過6500英尺)的地方,人類的耐力和精神集中度都會降低,所以,一定要少吸菸喝酒。要睡眠充足、慢慢適應當地的環境,保持充足的水分,要注意是否有高原病的症狀。山區的暴風雨來得很快,閃電會非常危險。

能見度。煙霧、雨水、飛雪都會導致行人迷失方向。在能見度降低之前,要記下自己的準確位置,並計劃好通向安全處所的路線。天氣寒冷的時候,煙霧會在石頭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冰層(凍雨),另外,出現雪盲的情況也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必須要前進,那就最好用繩索來進行保護,讓第一個人站在繩索的末端,第二個人就朝著第一個人的方向前進。最好把你的前進路線描繪出來,並做一個行軍計劃表,即便是當時的戰略形勢不需要這些,但它至少不會讓你迷失在黑暗之中。

溪谷。石塊、暴雪和碎石等都會被衝進溪谷。如果溪谷裡有冰雪覆蓋,那最好還是在晚上攀巖,因為白天,溫暖的太陽會使石塊鬆動,石頭墜落。

落石。如果山腳下有石塊和其他碎片,這就表明那裡經常會有落石,牆壁上有淺色的斑點就表明那是落石撞擊時留下來的痕跡。太陽照耀引起冰雪融化、泉水奔流也會導致落石。

雪崩。雪崩是由於積雪覆蓋在斜坡上,分量太重,山坡承受不住,積雪就大量滑落下來。

懸空的冰川和冰塔。只要有可能,一定要避免接近懸空的冰川和冰塔,它們會在任何時間毫無徵兆地塌下來,1立方米的冰川冰就會重達910公斤。如果必須從這些危險的地方經過,速度一定要快,而且兩人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裂縫。冰川在山坡上面滑動,並形成一定的彎度,或者冰川和周圍的岩石分離時,就會形成大的裂縫。一個傾斜度只有兩三度的山坡就能形成一個裂縫,當山坡的傾斜度達到25~30度時,就會形成很危險的冰暴。同樣,當冰川有一定彎度時,在拱起的部位就有可能形成裂縫,所以,從冰川的裡面經過會比較安全。除了要小心陡峭的山坡和冰暴的危險外,走近冰川時還要格外注意一點:那裡很可能有壕溝。

——摘自《軍事登山》:陸軍戰地參考便覽3~97.61》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戶外山區地貌及如何避免山體地形中的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