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所有的社會問題,在我這種搞心理學的學者看來,都是人的問題。我的第一句話是,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第二句話是,人的問題是早年的問題。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變態的人?為什麼有這麼多犯罪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很多人的成長環境被破壞了。…...當這個成長環境被破壞了,人性就亂了,你後來再去教育是沒用的。

——李玫瑾(《幽微的人性》封底)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幽微的人性》是著名犯罪心理學家、國內犯罪心理畫像第1人、潛心研究“犯罪心理學”近40年的研究專家,李玫瑾老師的著作。本書出版於2019年4月,至同年6月時已經再版7次,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幽微的人性》以李玫瑾老師在電視談話節目中的訪談內容為經線,以李玫瑾老師的學術專著、學術論文、雜文等內容為緯線,交織通俗語言與專業術語,結合近年來國內外部分惡性犯罪案件,向普通人介紹了犯罪心理畫像理論。此外,這本書還詮釋了犯罪心理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呼籲了全社會關愛兒童,尤其是0-12歲兒童的成長環境,從而降低犯罪率。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01比反擊更好的是,善待他人、堅持正道


有次聊天時,談及“小朋友在幼兒園被打了,應該怎麼辦”的話題。

朋友A說,雞蛋不叮無縫的蛋,肯定小朋友有做的不對的地方,要不然,為什麼別人不被打,只有他被打?

朋友B說,打人肯定不對,這屬於“霸凌”行為,必須第1時間狠狠地打回去,這樣既警告了對方,又讓孩子出了氣,不至於悶出病來!

朋友C說,要看小朋友為什麼會被打。如果是小朋友錯了,就叫小朋友去道歉;如果是對方錯了,就叫對方來向小朋友道歉。

朋友D說,小孩子嘛,打打鬧鬧很正常,不必太在意。說不定轉身他們倆又好了呢!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的觀點,看起來都沒毛病。有些甚至是現在的“主流”家庭教育理念——比如,被打了,就要第1時間打回去。還有人特意強調,一定要先打回去,不然,老師知道以後,就打不成了。

但是,李玫瑾老師說“不要人家怎麼對你,然後你就怎麼對別人,你永遠要堅持正道。”以暴制暴,只能造成暴力的惡性循環圈。這次,小朋友打回去了,如果,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下次小朋友還是會被打。因此,我們要選擇堅持正道,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什麼樣的道路算是正道呢?如果對方一直打小朋友,而小朋友從不反擊,是不是太吃虧了?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要堅持正道——學會替別人思考,善待他人嗎?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明明小朋友已經被打了,為什麼還要替對方思考、善待對方呢?因為,只有替對方思考、善待對方,才可能明白對方打人的原因,才能不再被打。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當你把對方當作跟你一樣的人,你替TA思考、善待TA,TA也會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釋放出TA的善意。有時,小朋友打人,並不是因為想要欺負人,只是,當他們的言語表達跟不上來時、心理沒想明白時、不知道該怎麼做時,手就著急了。因此,當你明白他們想說卻沒有說出來的話、想了卻沒想明白的事、想要做的事情,他們的暴力行為就會降低,甚至消失。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02比迴避更好的是,小學就開始實施死亡教育


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死亡教育”是較少出現的主題。除了自然原因(親人離世)外,孩子甚少有機會面對死亡。為了避免孩子體驗到“死亡帶來的永世隔絕”的悲痛,有的家庭甚至堅決不肯養小動物,怕小動物死了以後,孩子太痛苦。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其實,這是1個錯誤理念。對待“死亡”最好的方式是面對,而不是迴避。如果我們一味迴避,從不面對這個話題,孩子對於生命就沒有足夠的尊重和敬畏。這也是很多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會想到自殺;一控制不住憤怒,就會想到殺人的原因。因此,死亡教育需要做,並且需要在小學就做。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根據李玫瑾老師的研究表明,12-18歲犯罪的孩子,其因果通常是出在12歲以前。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們敬畏生命,就需要在小學時期就進行“死亡教育”。這樣,孩子才會從小敬畏生命,在衝動的時候,知道不能越過“生命”這條紅線。因為,生命一旦沒有了,永遠沒有回頭的機會。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我們應該怎樣對孩子實施“死亡教育”呢?


最初,我們可以通過童話故事、紀錄片等方式,讓孩子們理解什麼是死亡,死亡後會有什麼變化。比如,1個人死亡了,我們就再也看不見TA 了,不能跟TA聊天,不能跟TA玩,甚至不能跟TA吵架!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然後,我們可以通過做“我最愛的人”死亡教育遊戲,引導孩子敬畏生命,珍惜當下。即,讓孩子先列出最親的親人名單,然後要求他逐一劃掉,讓他在這種痛苦的抉擇中感受生命被“劃掉”的意義。這種對生命敬畏的教育,越早鐫刻在心理發展的脈絡上,記憶越是深刻。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03比限定目標更好的是,最大限度的豐富人生的厚度與廣度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巨大。但是,許多家庭將家庭教育的意義,單一聚焦在學業發展上。許多家長跟孩子溝通的語言,依然是“我供你吃、供你喝、供你穿,你想要什麼,我就給你買什麼,你就考這點兒分回報我?!”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孩子自然而然的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要學習好,啥都不重要”“我學習好,幹啥都可以”的隱性信念。這是十分可怕的。近些年,出現的優秀學生投毒、殺人等事件,已經告訴我們了,學習好不能代表一切,甚至高智商的犯罪,殺傷力更大。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可是,為什麼這些高智商的學生,明明有光明的前途,卻做出如此不理智的事情呢?因為,他們的世界太小了。他們的人生就只看到了眼前的一點點天空。因此,當一片烏雲飄過時,他們的世界就整個變成黑暗的了。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可能,你認為,不要求孩子學的好,是不是就能避免這種現象出現了。當然不是。高智商、學習好,不等於會犯罪。眼界是否開闊、心胸是否寬廣,才是關鍵。無論,孩子是學霸,還是學渣,能夠多角度看待問題,不鑽牛角尖,才是健康一生的基礎。


透過《幽微的人性》,反思家庭教育中的3個誤區


李玫瑾老師在《幽微的人性》一書中,還提到了許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見,我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建議你自己親自讀一讀,相信你一定會有不菲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