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還需要歌劇嗎?

今天我們還需要歌劇嗎?

今天我們還需要歌劇嗎?

Today

今天

我們還需要歌劇嗎?

郝維亞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作曲家

全國四個一批與萬人計劃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2019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邀請了四部歌劇,分別是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的《假扮園丁的姑娘》與《魔笛》,山東省歌劇舞劇院的《沂蒙山》和上海交響樂團的《塞魅麗》。

四部戲各具特色,說起來都蠻有故事的。

01

相差300年的四部戲

斯卡拉歌劇院在歌劇愛好者中享有盛名,俗稱“歌劇麥加”。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莫扎特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

莫扎特的《假扮園丁的姑娘》是典型意大利語喜歌劇,預示了作曲家《女人心》等後續幾部意大利語喜歌劇的創作。

但是莫扎特這種插科打諢的作品一直有爭議,貝多芬對此就表達過“作曲家在浪費自己才華”的不滿。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莫扎特歌劇《魔笛》

《魔笛》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也是德語歌唱劇的不朽之作。我覺得音樂史低估了這部作品的正能量,俗話說“歡愉之詞難寫,哀怨之詞易工”。雖然舞臺上也有迎合當時觀眾的誇張穿越手法,但是身處生命最後時刻的莫扎特,絲毫不被生活的苦難打擾,以充滿微笑的愛,以“共濟會”師傅的名義,以一顆高尚和優雅的心靈,點亮了人性通往神性的精神之路,為貝多芬、韋伯、瓦格納等德語歌劇繼承者寫就了一部樣板之作。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民族歌劇《沂蒙山》

民族歌劇《沂蒙山》是近年文化部“民族歌劇推廣工程”中的最新成果。由於紅色題材和民族體裁的雙項加分,這部集結全國優秀編劇、作曲、導演與演員的民族歌劇自首演之後就好評不斷,為山東一舉奪得今年的文化大獎。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巴洛克歌劇《塞魅麗》

巴洛克歌劇《塞魅麗》由於神話劇的內容,對於中國觀眾而言較難體味。作曲家亨德爾作為巴洛克歌劇的代言人,近年來他的作品經常被翻新制作,成為當代藝術家再認識傳統的模版。上海國際藝術節有意識地引入這部偏門戲,對於中國歌劇愛好者是個補缺,可以藉機觀察西方古老的題材、複雜的歌劇樣式、其舞臺是如何被重新定義、中國藝術家又是如何理解與完成的。

雖然都是歌劇,但是這四部戲的時間相差近300年,內容迥異,中外有別,音樂與演唱方式和舞臺呈現無法直接比較。四部貌似不相干的歌劇被請到今年的上海舞臺上,顯示出上海國際藝術節一貫的國際化信心和海納百川的勁頭,也說明被稱之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歌劇,至今仍是被觀眾追捧、被創作者喜愛、表現力與影響力歷久彌新的藝術形式。

今天中國歌劇的生態,無論是創作還是表演也是熱鬧非凡。以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為代表的創新體制為中國歌劇事業注入了巨大活力。據不完全統計,2013-2018年間中國原創歌劇超過200部,如果每部歌劇以最少投資

400萬元人民幣計算,再加上其他政府的補貼與資助,這個巨大的數字就不能僅僅用熱鬧非凡來描述,而一定要用創作者的不忘初心來認真檢討。誠然,這個令人驚訝的數字說明國家對於歌劇藝術重要性的認知,對於歌劇作為舞臺藝術集大成的綜合性表現力的關注。不言而喻,這麼大產量的背後良莠不齊的現象肯定存在。

我們應理智地思考一些問題:

今天誰在看歌劇?

我們還需要歌劇嗎?

外國經典、中國民族、中國原創乃至當代歌劇,這些不同概念到底是什麼?

創作者應認真回答一些更嚴肅的問題:

西方歌劇如何落地中國?

民族化道路的迷思和真正內涵是什麼?

今天觀眾的欣賞習慣和趣味是什麼?

最終要回答“寫什麼”“為誰寫”。

面對上述問題,創作者更要不斷鑽研自己的手藝,努力研究一些貌似是小問題,其實是歌劇的核心,比如“語言”問題。中文具有的單音節、四聲等特點與西方多音節、曲折變化之間的不同該如何在音樂上有效表達?如何協調“腔詞關係”這一歌劇基本聲腔寫作原則?如何從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獲得養料,豐富自己的創作語彙,尋找真正中式的神韻,而不是簡單的、低水平的複製粘貼?如何真正用音樂的手段完整表現戲劇張力,不迴避困難所在?

在今天中華文化走向復興,踏上國際舞臺,在提倡為人民抒情抒懷的語境下,在今天文化物質生活超級繁榮,觀眾選項倍增的情況下,創作者選擇什麼樣的歌劇題材,如何發揮戲劇表現力,強力塑造無愧於時代的戲劇人物,使得歌劇這門超過400年的古老藝術樣式在中國成功落地、發展乃至講好中國故事,這些都是創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

面對今天如此繁花似錦的大好局面,創作者不應只看到樂觀的一面,更需要有勇氣問一句,今天我們還需要歌劇嗎?”

是否需要歌劇在於是否真正理解歌劇、真正瞭解歌劇這門藝術獨特表現力是什麼。通過對西方經典歌劇的引進、製作與學習,使得中國歌劇少走彎路和自以為是地發展,讓觀眾(人民)真正喜歡我們的創作。

02

歌劇的核心是音樂

莫扎特的《魔笛》是一部具有複雜人物關係,超越現實但又不是宗教題材,勸善懲惡但又不是說教,世俗喜劇與崇高精神奇妙協和的歌劇作品。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在1791年那個時代,在沒有現代聲光電的舞臺和擴音設備與海量自媒體的宣傳下,作曲家唯一的手段就是寫好音樂,聽眾靠的是聽懂音樂,再加上令人玩味的劇情。作曲家用音樂描繪出妖魔鬼怪的憤怒與焦急,大神光芒無比的沉著冷靜,小人物的懦弱可愛,英雄王子不畏艱險持笛救美,精靈、黑摩爾人、各路神仙法術的精彩模樣。這些美妙的、總是高人一等想象力的感人情景,是作曲家用音樂來完成的。

如此一來,我們怎麼能不需要這樣的歌劇?

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出現說明經過幾十年的創作實踐和作品積累,民族歌劇在各方面日臻成熟。尤其是作曲家,經過錘鍊和完整技術訓練,懂得用音樂完成唱腔人物設計,用音樂推動戲劇情節前行,用音樂深入刻畫戲劇氛圍。這些特點在這部近年來的民族歌劇創作上是較為突出的。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節目冊上,也少見的只有一位作曲家署名。對於以音樂為核心的歌劇而言,超過一位作曲家署名或者使用配器團隊對於當代的原創歌劇來說是無益的。由於歷史原因,我們早期民族歌劇的創作者無法像現在的作曲家一樣,能掌握更豐富複雜的創作手法,使得他們的作品在音樂創作上有不夠完善的一面,畢竟歌劇的音樂創作不僅僅是旋律歌曲寫作。但是今天的作曲家早已隨著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而成熟,在音樂的積累和創作上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必須的。

如此一來,我們怎麼能不需要這樣的歌劇?

03

歌劇是語言的藝術

我們談到歌劇時經常會講到歌劇是語言的藝術。這裡的語言有很多的理解。比如,歌劇需要歌詞,就有語言文學問題。歌劇根據每個民族不同的語言特點完成音樂創作,簡而言之,什麼樣的語言出什麼樣的旋律,即:音樂邏輯要和語言邏輯統一,中國戲曲稱之為“腔詞合拍”。還有,歌劇中的語言是強調錶達和溝通,歌劇承載著創作者最個人化的特殊情感和無法迴避的時代影響下對於人生真摯感悟的語言。

莫扎特的母語是德語,但是一生成就最大的是意大利語歌劇。其主要作品,如《費加羅婚禮》《女人心》《唐璜》都是意大利語歌劇的傑作。這除了大時代和背景因素以外,也和作曲家早年在意大利學習,充分掌握當時最先進的音樂創作手段有很大關係。他的歌劇相較稍晚的意大利本土美聲三傑作曲家羅西尼、貝利尼和多尼采蒂而言,不僅有極高的文學成就(這也要歸功於劇作家達蓬特),也有令人過耳難忘的典型“莫扎特風格”音樂。同時莫扎特的人文關懷也遠高於其他同時代作曲家。以法國劇作家博馬舍三部曲《無用的預警》為底本的《費加羅婚禮》為例,其藝術成就也遠遠高於30年後羅西尼用同一底本創作的《塞維利亞理髮師》。如此一來,我們怎麼能不需要這樣的歌劇?

作為英國作曲家的德國人亨德爾,不僅只使用那個時代最普遍的意大利語寫作歌劇,他的英語歌劇才是他的創作核心。這類作品不但獨領巴洛克歌劇風騷,亨德爾更是被當作英國本土作曲家看待,受到當時英國皇室和大眾的歡迎。

04

中國歌劇會越來越好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今年的青年藝術創想週上,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也帶來了“藝術行動”室內歌劇展演專場,上演四部學生原創作品(左上:《我愛桃花》 左下:《王七》 右上:《地獄變》 右下:《天鵝之林》)。

歌劇的音樂語言和每一個民族的語言高度匹配,由於其複雜多樣的藝術表現力和人類對於戲劇天生的熱愛,歌劇在西方音樂藝術的長河中一直閃爍著熠熠光芒。歌劇史上的名作也不斷豐富和陶冶著世人的心靈,展現出人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我們中國歌劇雖然發展歷史較短,成熟和影響世界的作品不多,但是我們相信在國家經濟繁榮的長期支持下,在歌劇從業者的不斷壯大成長中,我們的歌劇事業一定會厚積薄發,為世界舞臺提供中國藝術家的獨特審美和中國人的情感與故事。

我們需要歌劇,需要歌劇帶給我們的思考與審美體驗,需要西方歌劇帶給中國原創歌劇積極的影響和對標的作用,需要歌劇讓我們看到今天的藝術家,面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時如何貢獻自己的才華。不要忘記:只有眼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同時真誠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我們才能為人類提供中國經驗,我們的文藝才能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

……

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今天我们还需要歌剧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