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口與海口 楊德振

與一幫大學畢業三、四年的年輕人閒聊,談起人生、工作、婚戀、社會現象等話題,年輕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看法;特別是個別年輕人能夠通過一些普遍社會現象釐清其內核本質和形成根源以及根治方法,非常難得!說明他們思想活躍,善於觀察和思索,並非渾渾噩噩、稀裡糊塗混日子。在深深交談中,我還發現兩種有代表性的年輕人頗為“扎眼”又糾心:一種是為一點小事不順就找“藉口”或遷怒於人的年輕人,另一種便是大話連篇、喜歡誇“海口”的年輕人。

例如,有一個年輕人在開發區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他是計算機專業畢業的,也是公司的技術攻關人才。在研發小型無人機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時,一直沒有大的技術突破,“瓶頸”和困惑擾了他一、二年。在交談時中說到此問題時,他顯得格外焦躁激奮,並不斷重複是公司的高層個別人“走入思維誤區”、“外行指揮內行”、“技術攻關小組人員不配合、一味迎合領導”、“攻關經費不到位”等等諸多原因和“藉口”,全是外在客觀存在的,彷彿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沒有半點關係,一切不成功的原因全是別人強加或造成的,把自己的平庸和不溝通、不交流、無為全部歸咎在別人身上;他們這樣做,也把自己的創新思路和獨闢蹊經的解決方法也全部堵塞和粘貼在外在的各種因素和困難上;我為之深感可惜,覺得一個人如果沒有作為和技術突破時,隨便找出一百個理由和藉口是很容易的,而要征服困難、解決問題、有所創新、有所作為,僅有一次大幹行動也許一切就會迎刃而解、水到渠成的。“不找藉口”,本身就是不失敗、容易成功的最好“藉口”。

為不成功常找“藉口”不好,而做事未做之前,常誇“海口”也不好。一些年輕人,你說他“吹牛皮”吧,也不完全是,他們的確有他們一些獨特的思維視角和創新理念,尤其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基因研究等科學技術方面,確有優於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的思路和優勢,但是天下事形成於思、必耕作於細節和行動之中才行。光有想法,不去尋找辦法,終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或達不到技術革新、產品創新目地的。僅在那裡誇誇其談,不付諸實際行動,也不會見效的。正如“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一樣,一個人的突出成就也是靠個人不懈努力奮鬥出來的,坐在那裡,誇下“海口”,而在實際行動中,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不願精耕細作,砥礪前行,“海口”再大再美,終究是紙上談兵,到最後不過是海市蜃樓而已。從“海口”到“海市蜃樓”,中間不過是過過嘴癮、滿足一下暫時的虛榮心而已,絕不可能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收益和收穫。

如果“誇下海口”,敢於像立下宏願一樣,再努力去變成現實,這種轉變是值得提倡的。年輕人敢想敢說沒什麼不好,關鍵是要把“敢想敢說”變成“敢幹敢成”,那才能讓人改變“不是瞎吹牛”的嫩稚印象。

做事常找“藉口”,多半也是愛誇“海口”的人,因為“藉口”需要一些“誇誇其談”或“華而不實”的言語打遮掩和自圓其說;交流中常誇“海口”的人,多半是“外強中乾”的人,或是能力與心智缺失的人。要知道,成熟的麥子總是“低頭不語”的,只有不飽滿的麥穗才會在風中“吱吱”搖晃和作響的。

總之,“藉口”多誤人,“海口”大嗆人;不管是年輕人,還是成年人、老年人也好,都不應該為做成一件事或在人生中一有蹉跎或挫折就去找“藉口”,消彌自己的意志與鬥志,耽誤自己的前程,影響自己的幸福指數;更不要事未行動,便誇下“海口”,“豪氣”蓋天;用這種方式“娛樂”人,還不如給大家講一個笑話,更直接、更讓人開懷!

2020年元月13日

作者:楊德振(廣東作家、酒店職業經理人、心智研究專家)

地址:廣州市環市東路326號之一1704房

郵編:5100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