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刘正洪:好生之德


好生之德

刘正洪

倒春寒的阴冷天气,恰是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接近尾声,江苏、山东、四川等全国各地基本已恢复正常,防输入是主流。陪老伴安躺温床,浏览有关国外的疫情报道,无不感怀,全球正受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惟我中华大地这边独好,我们以“好生之德”,一贯坦荡自信地透明发布抗疫信息,“节衣缩食”向全球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帮助,毫无保留的分享抗疫经验。回想童年时代我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上天有“好生之德”!

江苏淮安刘正洪:好生之德


我母亲刘杨氏讳宝茗1914年出生于施河红庄,红庄杨家家境殷实、淳风厚德、崇儒重文,忠贞孝友,我母亲传承了杨家的优秀品质和家风,我四岁、我哥九岁时我父亲去世,我母亲守寡大半辈子,含辛茹苦支撑起一个家,影响我们前沙庄馀慶堂刘氏家族几代人以至后来者,道德品质上从来都被人称道。母亲念叨“好生之德”,我们还小,不懂含义,只是懵懂的听,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伟大的母亲,做出的是伟大的事情。

江苏淮安刘正洪:好生之德


我的嫡堂大嫂刘秀珍,樊河人,嫡堂大哥刘正平原先在国民革命军24军当团长、旅长,解放后是“战犯”,服刑于黑龙江的“饮龙河农场”,大嫂才30多岁,年轻漂亮,是淮安东乡有名的大美女,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时常忍饥挨饿、吃苦受气,每天晚上都跑到我们床边诉苦说话,母亲有说不尽的故事、讲不完的戏文,一部《牙痕记》能讲上七八天,秀珍大嫂遇事经排解总能释怀,在无聊的寂寞中抵住了诱惑,无边的受苦中看到了希望,无奈的挣扎中乐天健康,性格尤为刚烈,笑声特别爽朗,因为吃得太差,有时是萝卜缨子充饥,临回家前总会时不时的会放个臭屁逗我们,我那时才五六岁,不懂事,就非常烦她,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每天晚上都要来,妈妈总是在嫂子走后说:“伢子啊!人要有好生之德,你大嫂哪受过这个罪,不易呀!”。94年冬月大嫂走了,母亲拄着拐仗急匆匆地赶过去,一句“秀珍哪!”就泣不成声了。她们谈的心、聊的天,大抵只有她们知道,彼此知道对方有多苦。

江苏淮安刘正洪:好生之德


我的堂四嫂周氏比我母亲小不了几岁,早年守寡带着两个女儿艰苦艰难地过日子,脾气尤其大,遇事喜欢骂,左邻右舍没人敢劝,唯独能听得进我母亲的话,也会给我母亲倒苦水。我母亲一辈子从不传话、东家长西家短她知道了也不去传,遇事总能通过讲故事来开解她人,从不轻易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东院王大妈人品方正、心善行端,反倒总受她邻居的气,我母亲总是感佩王大妈“气量大”。

江苏淮安刘正洪:好生之德


我的嫡堂四嫂黄氏心地善良、像秀珍大嫂一样颇有主见,加之接二连三生的全是姑娘,在我的大妈朱氏那里很不“讨喜”,时常要挨训挨打,每每遇事,都是赶紧跑到我母亲身边来寻求庇护。

村上的小媳妇小新娘子,不少人都借宿过我们家的床,崔根生的媳妇马兆英、王德富的媳妇王秀华、崔开清的媳妇王翠花都是家里男人不在家,又没有被窝常常来蹭个热被窝,我们不但睡不好觉,还要听她们和我母亲拉家常、诉衷肠。当时我们也不懂,就是一个劲的不乐意,甚至“冲”人家。无论是出了门的家族老姑娘小姑娘,还是七姑娘八大姨家的姑娘,在家受了委屈,第一家总是朝我们家跑,我们家母子三人,两间破茅屋,就一张1951年斗争后仅剩的(鲤鱼跳龙门)大木床,好像就是一个旅馆、驿站,来往的都是些穷苦人。过路讨饭的,没有地方住,母亲总是热心的把锅膛门口打扫干净,抱上稻草,让人家安顿一晚上,有的老讨饭的,冬天了,无论多晚都赶到我们家草垛里、锅膛口住宿。村上有哪家公媳婆媳夫妇不和,打架吵唠的,逼气出走的,妈妈总是收留下来,一床破被不知被多少小媳妇拉扯过,她们十有八九是哭哭啼啼地诉说委屈、苦难的。 庄上大姑娘到谈婚论嫁时,有的是父母不同意自由恋爱的,总有会走向极端寻死觅活的,我妈妈总是第一时间收留她们,还要起早贪黑地做哥哥嫂子们的工作,直至说通说好。我还小,真不懂事,尽说些难听的话气人家。 妈妈说:“人要有好生之德”,我们也不懂其中道理。妈妈说:“假如她们遇到坏人了,我们不留她们,她们想不开轻生了(死了);讨饭的人,也是人,在外面如果冻死了;姑娘们如果想不通,走向绝路,我们是不是作了大孽?救她们一命,就是大德,我们只给了人家及所能及的帮助,就是修行”。我今年六十六了,在我母亲身上学到的仅是皮毛,从我母亲的言行处世中我的收获是:评论一件事,需设身处地,才能出言有尺,唏嘘有度;评价一个人,需量人先量己,才能心中有德,口下留情;度衡一方略,需反复交换比较,才能眼中有数,脚下有路!现在都讲“情商”,情商是什么,我想,绝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而应是德行具足后的虚心、包容、格局与情怀。

我的堂叔刘鹤俊年幼时即父母双亡,很早就去宝应县他的亲舅舅那里学打铁,说是学徒,其实是免费的佣人、长工、童工,倒马桶、带伢子、洗衣服是主业。抗战时期,一次在河边洗床单,一个浪来,床单被卷走了,回到铁匠铺被他舅舅用烧红的烙铁把全身烙了个遍,那一年他才大概十三四岁。族中去人把他从宝应县城抬回来已是浑身体无完肤、奄奄一息,没人肯也没人敢收留。我母亲把他连同他的三弟、我的堂叔鹤美收留下来照顾调养,后来鹤俊叔叔随我父亲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被国军逮住要被枪毙,经我堂大哥刘正平全力营救才活命,是我母亲独自掩护他逃了出去,鹤俊叔叔出去之后一路向北跑,参加了“淮海战役”,所在连队连续7次冲锋死伤惨重,而他命大竟活了下来。

一个“德”字,是妈妈最看重的,随着我哥和我慢慢长大,同学朋友圈也多了,无论是谁到了庄上到了家里,绝不怠慢,穷时一顿饭、一碗粥,妈妈总是想着别人,宁愿自己饿着肚子,都要舍尽全力接济人,哪家要是来给男孩子相亲的,总是第一时间,倾尽其所能帮助接济,哪怕是我们没有下顿下锅的米,也要倾其所有。族中再穷的小家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读书,我母亲常讲的“力养一人,字目养千口”已成家族共识。

母亲大人八十八岁离开人世,离开我们十九年了,从来都活在家人亲人族人友人的记忆中心目中,一直以来都受到乡邻和诸亲六眷的敬爱缅怀。妈妈这个德,为我们这个寒素之家、耕读之家指引了航向、赋予了希望。我相信:篤親錫祜,福聚德門。

一位将军曾题赠予墨宝“剑胆琴心”“厚德载物”“福聚德门”,我深以为感,一字“德”字,更铭记在心、矢志于行!

江苏淮安刘正洪:好生之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