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怎樣跟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有位特級教師給學生一封信

今年的清明,是我們遭遇疫情後的第一個清明,舉國哀悼,銘記在疫情中逝去的每一個生命,“生與死”在今天這個日子裡被反覆提起,當孩子問你關於“生死“關於“生命”時,你是怎麼回答的?


這位特級教師給同學們寫了一封信,訴說那些關於生命,關於人生的思考,或許這就是給孩子的一堂最好的生命教育課。(內容略有刪減)


今天,我們怎樣跟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有位特級教師給學生一封信

首先,生命只有一次


宇宙間一切奇蹟之中,最令人驚歎的也許就是生命。一隻夏夜閃亮的螢火蟲、一頭笨重無比的大象、一棵參天聳立的杉樹,以及一個個走在熙熙攘攘人群中,有著不同膚色、不同名字的人……所有這些,都構成了這個世界的活力所在。


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一張風光無限的單程車票。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沒有了生命,就沒有了一切的基礎;放棄生命,就放棄存在的基礎。所以,生命道德律的第一條,就是善待生命。既要善待自己的生命,也要善待別人的生命。世界上最大的罪過,就是將生命無辜剝奪。


疫情當下,看著那些逝去的生命,我們在哀悼的同時,應當有所感悟。

人生旅途中,我們難免遇到挫折,遇到磨難,遇到挑戰:一次考試的失敗,一次親人的不和,一次朋友的背叛,一次病痛來襲……但是,我們面臨的這些,和生命的失去相比,算得了什麼?我們不該將它們如蛛絲般輕輕抹去嗎?


其次,生命應有價值


人有三重生命。第一重是他的肉體生命,生老病死,飲食生息。第二重是他的社會生命,各種角色,權利義務。第三重是他的精神生命,超乎天地,思接千載。


人活著究竟為什麼?為了肉體存在而活,為感情而活,為意志而活,為思想而活,為靈魂或信仰而活,為社會而活……這是每個人都應當思考並且明瞭的問題。


以浪漫著稱的法國人曾做過一項頗為嚴肅的民意測驗,其結果顯示,89%的人承認需要為了某些因素而活,更有甚者,61%的人承認他們肯為生命中的某個人或事物去死。這就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最美逆行者,湧現了一個又一個戰疫英雄,包括今天我們哀悼的烈士。他們為什麼冒著生命危險“逆行”?


因為,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社會需要你,你就有做不完的事業;他人需要你,你就有交不完的朋友;親朋需要你,你就有享不盡的歡樂。被需要,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擔當。


最後,生命要常拂拭


生命最大的迴響,是與死亡碰撞之後的轟響。一切絢爛都歸於平靜,一切隱晦都煙消雲散,這就是死亡。沒有人不喜歡活著,然而,個體的生命可以被延長,但是它永遠不能避免死亡。死亡確實是一件能夠蓋住我們大家的斗篷,從情感上來說,我們誰也不喜歡;但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得承認它的公正。因此,昨天是使用過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券,只有今天才是現金,才可以使用。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有限的生命都只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閃靈光,是人類生命的一部分,是人類生命的一段鏈環……親愛的同學們,明白了這一切,就讓我們蓄一池清水在心頭,時時拂拭我們的生命吧——


  • 拂拭的第一步——健康


身體是大自然賜予我們最神聖的禮物。你的肉體是靈魂寄居的基點,也是親人和朋友關注的重心。珍愛你的身體,它不僅僅屬於你自己。


  • 拂拭的第二步——追求


喚醒你內心酣睡的巨人,他比阿拉丁神燈的所有神靈更為有力。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正確的思考,勇敢的探索,自我控制,愉快的個性,首創精神,協作精神,熱情,樂觀……要堅信自己不會平庸。


  • 拂拭的第三步——寧靜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廣的心胸,能賽過寧靜的大海,也能賽過蔚藍的天空。多為他人著想,就不會為自己的狹隘和自私而感到痛苦。


  • 拂拭的第四步——純潔


堅守你應該堅守的一切,拒絕你應該拒絕的所有,讓你的身體和心靈保持永遠的單一純淨、不染塵埃。如果有一天,當歲月改變了你的容顏,你卻還保有純潔的心靈,會有人愛你不渝。


  • 拂拭的第五步——審慎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社會為我們早早畫下了一道警戒線,它集聚了人類進化幾十萬年才得到的有限而又無盡的智慧,希望你能珍惜。在你未來廣闊的生命空間裡,會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各種誘惑,你要“冷眼”看,既不為浮華蒙塵,也別因害怕世俗而冷漠。


  • 拂拭的第六步——坦然


人生的驚奇實在太多了!哈雷彗星第一次劃過天空時,人們以為世界末日來臨,紛紛窮奢極欲,表現出劣根性的醜態,最終卻什麼也沒發生。泰坦尼克號快要沉沒的時候,船上的乘客有秩序地把救生艇讓給了婦孺,讓死亡走向自己,甚至還奏起了優雅的音樂,嘲笑死神的膚淺。兩者之間,孰輕孰重呢?


拂拭六下,當你心清如水時,就能深深理解我這封清明節來信的內涵。


你的大朋友 袁衛星

2020年4月4日


作 者 | 袁衛星,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校長

來源 | 人民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