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名人:契丹魏王趙延壽

《失題》為唐末人趙延壽的作品。

黃沙風捲半空拋,雲重陰山雪滿郊。


探水人回移帳就,射鵰箭落著弓抄。
鳥逢霜果飢還啄,馬渡冰河渴自跑。
佔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再現了契丹民族所生活的塞外沙漠草原風光和北方遊牧民族獨有的遊牧狩獵的生活方式,盡顯契丹地域風貌,契丹民族的勇武性格與豪爽氣質也淋漓展現。


正定名人:契丹魏王趙延壽

趙延壽,本是常山人(今河北正定),原來姓劉,父親做過縣令,小時候,趙延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後來因為戰火燒到他的家鄉,父親的轄地被滄州節度使劉守文的部隊攻佔,他和母親落入劉守文的屬將趙德鈞之手,小時候的趙延壽長得異常清秀,而且聰明伶俐,招人喜愛,有些武藝,又能做詩,他有兩句詩在當時被人們廣為流傳,就是"佔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因此趙德鈞非常偏愛,將他收為養子,於是他便改姓為趙。

在劉守文被劉守光打敗之後,趙德鈞也投降了劉守光,但他對劉守光的所做所為看不慣,覺得在他手下做事沒有什麼前途,也看出劉守光是在走一條自取滅亡的路,於是就偷著跑了出來,歸附了李存勖。

李存勖很器重他,讓他領兵一起參加了滅梁的戰爭,趙德鈞立下大功,被李存勖任命為北方重鎮幽州和滄州節度使。

趙延壽跟隨養父長大,又被明宗李嗣源看上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從此,趙延壽便開始飛黃騰達起來,官職一級級地向上躍升,一直到樞密使,併兼任徐州節度使。

趙德鈞因為養子的關係,也成了李嗣源器重的大臣之一。明宗對他很滿意,加封他為北平王。 到了後唐的末年,李從珂在皇帝之位,石敬瑭和他矛盾逐漸加深,最後石敬瑭為當北方的皇帝,勾結契丹向後唐宣戰。契丹軍隊和石敬瑭的部隊聯合將後唐的討伐軍圍困起來,統帥張敬達向朝廷頻頻求援,李從珂便派趙德鈞、範延光和符彥饒分兵三路火速增援張敬達,並命趙延壽隨後跟進配合。

在增援張敬達的三路兵馬中,趙德鈞的戰鬥力最強,但趙德鈞卻講起了條件,李從珂任命他統帥三路軍隊,他還不滿意,又得寸進尺地提出了很過分的要求,要李從珂任命他的養子趙延壽為鎮州節度使,而且要李從珂允許他的軍隊和範延光的混合,他的打算是吃掉這支部隊,擴大自己的勢力。

趙德鈞這種小人行為讓李從珂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通知範延光小心防備趙德鈞,對趙德鈞讓趙延壽做鎮州節度使的無禮要求,李從珂不但沒有答應,還命令趙延壽馬上進兵增援前線。李從珂對大臣們說:"趙德鈞父子倆不思報國,反而在國難當頭之際強取官職,真是可恨!如果他們真能退敵立功,我甘心將帝位讓給他。他現在竟這樣目無君王,大膽要挾,到最後只會是犬兔一起完蛋!"

見李從珂不吃他這一套,趙德鈞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目標投向了契丹,他給契丹王耶律德光送去大批財物,乞求耶律德光支持他做中原的皇帝,捨棄石敬瑭。但當時的耶律德光已經許諾了石敬瑭,因為他很眼饞石敬瑭答應給他的十六州。但看見趙德鈞送來的寶物珍玩,他又動了心,加上他也害怕趙德鈞截斷他回草原的退路,於是便猶豫起來,桑維翰得到消息,心急如焚,趕忙到耶律德光的大帳前勸說耶律德光遵守先前的諾言,又在大帳前哭訴了一天,使耶律德光下了決心支持石敬瑭,回絕了趙德鈞的使者。

由於增援的部隊遲遲不到,結果貽誤了戰機,張敬達被屬將楊光遠殺死,然後楊光遠率領後唐的軍隊投降了契丹。此戰失敗,趙德鈞乘機要官和遲遲不進是主要的原因。但他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因為和後唐決裂,他連原來的屬地也失去了,只剩下手中的軍隊了。為了立足,他和趙延壽攻佔了潞州,權做容身之地。

但他的所作所為讓將士們很失望,不少將領領兵離他而去,小小的潞州也難以固守,趙德鈞父子無奈,只得投降了契丹,保條性命。

趙德鈞父子被押赴北方草原,受到述律後的斥責羞辱,趙德鈞在一年後死在了那裡,做了異鄉之鬼。和他的行為比較,趙德鈞之死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可以說是死得其所。

養父死了,但趙延壽卻被耶律德光重用,因為耶律德光想用漢人來統治中原,然後他再加以控制。趙延壽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加封燕王。從此趙延壽便充當了耶律德光進犯中原的急先鋒。

在後晉末年,石重貴和契丹關係惡化,耶律德光屢次南下討伐這個不聽話的"孫子",他讓趙延壽領兵開路,答應他在平定中原後立他為帝。等到杜重威投降後,耶律德光對趙延壽說:"漢人士兵,都歸你統領,你親自去安撫安撫他們吧!"趙延壽領命去了,杜重威和李守貞等降將紛紛跪拜行禮,趙延壽似乎看到了自己做皇帝的樣子,但最終是竹藍打水一場空。

耶律德光到了開封,見後晉的投降軍隊幾萬人都在陳橋一帶,他怕將來後晉將士兵變,就有了斬除後患的念頭。趙延壽聽說後不想失去以後可以利用的軍隊,趕忙去見耶律德光,問他:"陛下百戰之後才得到晉的國土,不知您是自己統轄呢,還是讓它將來被別人奪走?"

耶律德光聽了不高興地說:"朕因為石重貴忘恩負義才發兵征討,前後五年的廝殺,幾乎耗盡國力,剛得到中原,怎麼不想自己統轄?你有什麼話就直說吧!"

趙延壽說:"中原南邊和吳國相臨,西邊又和蜀接壤,邊境長達幾千裡。不久之後陛下北歸,如果吳和蜀發兵中原,那這幾千裡的邊界誰去為陛下守衛呢?如果不派兵把守,恐怕要被他人奪取。"

耶律德光問道:"朕還沒有想到這些,那你說該怎麼辦?"


正定名人:契丹魏王趙延壽

趙延壽說:"臣知道契丹的兵馬善戰,但不習慣南方的暑熱氣候,所以不能讓他們去駐守西邊和南邊。我看不如把降卒全部改編,然後派他們到這些地區守衛。"

耶律德光猶豫著說:"以前朕也曾想殺投降的士卒,但沒有執行,結果留下大患,現在又是這種情況,朕想除之以免後患。"

趙延壽見耶律德光不聽,趕忙說出了具體辦法:"臣的意思不是讓降卒仍然駐守河南,可以將他們連同家屬遷往北方的朔州(今山西朔縣)、雲州(今山西大同)和鎮州、定州,然後每年輪流戍守黃河沿岸,這樣便可免除後患了。"

耶律德光見趙延壽說的有理便同意了。不管趙延壽真實的動機如何,在客觀上他畢竟將幾萬降卒的生命保存下來,所以後來人說是趙延壽免掉了又一次長平慘禍的發生。

耶律德光雖然答應了保留幾萬降卒的生命,但對當初答應讓趙延壽當中原皇帝的諾言卻不見兌現。趙延壽著急了,讓人對耶律德光說,他想當太子,以此提醒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卻說:"我對於燕王沒有什麼捨不得送的,就是割我的皮肉也行,更何況是其他的事。但我聽說太子要由皇帝的兒子來做,燕王怎麼能做呢?"(遼史記載趙延壽此時已為魏王)

為了安慰這個賣力的趙延壽,耶律德光便讓人給他高官做。耶律德光在中原稱帝建立大遼國後,派人留守開封后,便急忙北上了,結果在回家的路上一命嗚呼了。

趙延壽自任權知南朝軍國事,即臨時最高統帥。但被契丹新首領遼世宗耶律阮抓獲,客死契丹。


正定名人:契丹魏王趙延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