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之死”,“唐三藏、豬八戒、沙悟淨、六耳獼猴之勝”。

86版的《西遊記》電視劇給幾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記憶,筆者相信大家都對它耳熟能詳了!

筆者小時候也很愛看,有一次在看真假美猴王這一集的時候,看到兩個美猴王鬥智鬥勇,鬥得不相上下,為自己的童年偶像孫悟空捏了一把汗,最後看到如來佛祖把“假”猴王收了,心裡一陣熱血澎湃,歡欣鼓舞。

但最近,筆者在重溫這部劇的時候,當我看到真假美猴王這一集,同樣是如來佛祖把“假”美猴王收了之後,筆者心裡沒有熱血澎湃了,倒是生出一個可怕的念頭來了!

我想:假如佛祖幫的這個“美猴王”不是真的美猴王,而是假的呢?假如如來佛祖是把真的悟空收了,而留下了一個假的呢?那麼,故事的後續是否也說得通呢

我帶著我的疑問,去原著裡找答案了。最後,結合整本著作和我個人的理解,真的悟空已經死了!假的悟空活了下來代替了真的“行者”。

原著裡這一回故事題目是這樣的

: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

原著中有一段佛祖與菩薩的對話:菩薩道:“敢問是那四猴?”如來道:“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

在故事的結尾,其中一個美猴王被另一個美猴王打死了。

筆者認為真的“孫悟空”已經死了,原因從這一回的題目、如來佛祖的話、以及整個故事的發展上提煉。

  • 這一回的題目叫《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二心”可以解釋為兩顆對立的心,也可譯為不忠之心。
  • “大乾坤”,與“大世界”一般,就是指《西遊記》渲染的大世界,我們仔細回想,不難發現,貫穿這個世界的一條線索是唐三藏師徒四人西天取經,而綜觀整部著作和西遊世界,我們卻發現,其實這個故事從開始到結束,真正圍繞的“人”,表面上是師徒四人,可實際上作者吳承恩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了,真正圍繞的“人”其實是如來佛祖,或者說以他為代表的“佛”,西遊世界的最高權威和勢力集團(封建王朝的獨裁皇帝、權力集團和暴力機器)。“九九八十一難”、“西天取經”等,此間種種都是如來佛祖等安排的,他們四人的經歷,卻直接指向一個目的(主動與被動的目的,主動成佛,被“成佛”)——“成佛”。
  • “成佛”好嗎?當然好。可成了佛就意味著喪失了“人”最可貴的本質——一種能夠與萬物同行、體味大千玄妙的生命精神。“居廟堂之高”後,“人”的這種本質就被消滅了,“人”就被收編了!成佛的誘惑很大,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享受人間供奉,長生不死。唐三藏、豬八戒、沙悟淨心底都有這種渴望,雖然都掩飾得很好。但唯獨孫悟空沒有這些渴望,孫悟空拒絕成為任何東西,在吳承恩的筆下,他是一個反抗一切,質疑一切的形象。要做齊天大聖,上天做官又閒官小覺得無趣,到處搗蛋,他在試探周圍的環境中前行,從不停下,而成佛就意味著停下,與時間一起衰朽,無法前進,所以孫悟空是不願成仙成佛的,那將是萬載的枯燥和乏味,而菩提祖師給他取名“行者”,也是別有深意的。
  • “一體難修真寂滅”,“一體”中如果有“二心”,必然導致矛盾,而最終自我又必然做出選擇,總得捨棄一個,而又留下一個,而往往“真”總會被拋棄,留下“假”,這或許也就是一種悲哀吧!
  • 我們再看如來佛祖的話,他說“六耳獼猴”是“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的。假如六耳獼猴能知過去未來,而再假如他既然知道自己在佛祖面前會被打死,他還會去找佛祖嗎?既然這樣,那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他知道自己不會被打死所以才敢和孫悟空去面見佛祖。而故事中確實有一個美猴王死了啊!那死的那個不是六耳獼猴,就只能是孫悟空了啊!
  • 我們再看故事後續發展,似乎現在的“孫悟空”和之前的自己判若兩人了,一個曾經桀驁不馴,一個現在卻十分馴良。孫悟空雖然對其餘三人(唐、豬、沙)有感情,但是實際上打心眼裡他是看不上他們的,因為他們三人心裡都有一種對“成佛”誘惑的渴望,一種被收編的渴望,道不同自然決定有一天要分道揚鑣了!以孫悟空的個性,是不可能接受“成佛”的。
  • 孫悟空從來並且永遠也不會服從如來佛祖為代表的集團的統治,自然就會被視為異端和不安分者,這一眾滿天仙佛擔心這樣一個不安分的人恐怕遲早要“造反”,所以“除之而後快”是必然的選擇。“唐僧、豬八戒、沙悟淨”與孫悟空本質上是截然相反的兩類人,從這一極的他們身上同時也就反映了另一極的孫悟空悲劇的命運結局。

當我們回望某片時空,孫悟空同樣也死了,唐三藏、豬八戒、沙悟淨、六耳獼猴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