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萬卡》: 以天真爛漫的兒童視角,看遍人間的悽苦悲涼

文 | 葶子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歡迎點擊上方關注

契科夫《萬卡》: 以天真爛漫的兒童視角,看遍人間的悽苦悲涼


《萬卡》是俄國作家契科夫創造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886年。

講述的是:九歲的男孩萬卡在聖誕節前夜,趁著老闆和夥計們都去教堂做禮拜的時間段,偷偷給鄉下的爺爺寫信,哭訴自己在鞋鋪中受到的折磨和虐待,並再三哀求善良的爺爺趕緊把自己接走的故事。

契科夫創作《萬卡》這篇作品的時間,正是整個俄國社會最為黑暗的時期,在沙皇殘暴專制下,社會等級制度荼毒人性,無數底層人民備受壓迫和剝削,就連純真的兒童也不能倖免。

在這種複雜殘酷的環境中,契科夫以筆為武器,藉助萬卡天真爛漫的兒童視角,來揭露腐朽制度下人民的苦難遭遇,這種犀利冷靜的創作風格,也讓讀者從作品中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價值。

經典的作品,總是在淺顯易懂的文字背後,隱藏著深刻的創作意境和思想含義,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這篇作品,我便從創作手法、人物刻畫、情感表達三個方面展開解讀,來鑑賞這篇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時代價值。


【人物刻畫:用精準的動作描寫和人物關係描寫,呈現出人物的悲慘處境和悽苦命運,表達了作者對窮困人民的關心同情】

在文學作品中,創作者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塑造人物形象,分別是:以肖像語言為主的正面描寫和以其他人物環境襯托的側面描寫;其中肖像描寫最能精準生動地表現人物身份和地位。

但契科夫在《萬卡》這篇作品中卻摒棄了這種創作方式,把精力放在了人物的動作反應上,並且通過描寫人物間的關係,清晰展現主人公萬卡的孤苦內心和悲慘處境。

  • 通過謹小慎微的動作描寫,展現出人物內心的卑微惶恐

年僅九歲的萬卡是個苦命的孩子,他被之前的東家送到鞋匠家中做學徒,卻飽受摧殘和虐待;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萬卡只好趁著老闆和夥計們不在店裡,偷偷給鄉下的爺爺寫信,哀求爺爺大發慈悲將自己接回去。

可當他從老闆立櫃中取來鋼筆和墨水,並把皺巴巴的信紙鋪在桌子上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馬寫信,而是"好幾次膽戰心驚地回頭去看門口和窗子。"

這頻頻回頭,將萬卡內心的惶恐不安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太害怕了,害怕被別人發現他在寫信,更害怕被老闆發現他私自動用鋼筆和墨水。

以至於他觀察完門口和窗子後,又斜著眼睛偷看了一眼身後的聖像和擺滿鞋楦的架子;因為他知道,自己儼然觸犯了老闆的底線,若是換在平日,老闆肯定會拿著堅硬的鞋楦不顧死活地狠狠抽打他。

正因為這份艱難處境,他才不得不提心吊膽地回頭瞅瞅,確保真的安全後,才敢靜下心寫信。

在這番謹小慎微的動作描寫中,也不由得讓讀者忍不住深思:一個人的處境究竟要卑微艱難到何種程度,連寫一封信都得提心吊膽?

這份生動傳神的動作描寫,將萬卡因飽受虐待而惶恐不安的內心真實清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讓人忍不住為這個純真兒童的悲苦命運心生悲慼。

  • 通過不同人物的態度描寫,刻畫出受盡苦難的童工形象

除了用生動精準的動作描寫來展現萬卡內心的惶恐和膽怯外,契科夫還以側面的人物關係描寫凸顯了萬卡的孤苦和卑微。

在鞋匠鋪子中,可憐的萬卡沒有任何地位,也沒有任何自由。

老闆會因為萬卡看孩子的時候睡著了而拿起皮帶狠狠地抽打他;

老闆娘會因為萬卡不會收拾青魚而殘暴地用魚頭戳萬卡的臉;

即便是幹活的師傅們也拿他尋開心,有時派他去酒鋪打酒,有時指使他去偷老闆的黃瓜。

這裡的人們,從來沒有因為萬卡只是個九歲的孩子而心生慈悲或手下留情,他們隨著自己的心情,無時無刻不再虐待和嘲弄著這個可憐的男孩。

雖然作品沒有對其他人物進行詳細的描寫,但是通過敘述人們對萬卡的惡劣態度,就已經將一個受盡苦難的底層童工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

契科夫《萬卡》: 以天真爛漫的兒童視角,看遍人間的悽苦悲涼

在這個黑暗動盪的大環境中,人們也失去了內心的善意和柔軟,以冷血和麻木的姿態同萬惡的等級制度為伍,繼續折磨和壓迫身邊更加柔弱貧瘠的人。

這樣的社會風氣,怎能不讓人心生淒涼?契科夫也通過塑造這個悲慘孤苦的小人物形象,諷刺了"人吃人"的社會現象,表達了自己對底層民眾悲慘命運的關心和同情。


【創作手法:以精簡樸素的敘述和寓意深厚的對比,傳遞出主人公急於擺脫悲苦遭遇的迫切心願,以此鼓舞世人衝破舊制度的樊籬】

在契科夫看來,能夠用簡短的句子把錯綜複雜的事情描寫清楚,才是有價值的創作方式;這也成就了他言簡意賅、樸實精練的文學風格;為了在平淡的文字中表現深刻的主題,他也經常用鮮明的對比賦予作品深厚寓意,以此營造作品的藝術張力。這種創作手法,在《萬卡》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 用開門見山的敘述,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悲劇色彩

"萬卡·茹科夫是個九歲的男孩子,三個月前被送到鞋匠阿利亞欣家當學徒"。

這是作品開篇的第一句話,除了直截了當地交代了萬卡的身份和處境外,也不由自主地讓人感慨:作為一個九歲的孩子,本該是童真活潑的年紀,卻被生活所迫送到別人家裡當學徒,他的命運會怎樣,也成為吸引讀者好奇心的地方。

隨著故事的發展,萬卡決定給爺爺寫信,並在信中苦苦哀求爺爺把自己帶回鄉下去,寧願去鄉下給別人擦皮鞋或者放牛羊,也比在鞋匠店裡過的幸福。

一個男孩子來到鞋匠店才三個月,就苦苦哀求著離開,這中間得受了多大的折磨和虐待。

這份如泣如訴的哀求讓人心酸和心驚的同時,也為整篇作品瀰漫了厚厚的悲劇色彩。

  • 用鮮明強烈的對比,呈現出人物同命運鬥爭的可貴品質

在這篇作品中,契科夫也用了鮮明的對比來襯托萬卡想擺脫命運桎梏,追尋自由生活的美好願景,從而豐富了萬卡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天真活潑的年齡和悽苦遭遇的強烈對比。

九歲的萬卡沒爹沒孃,只剩下爺爺這個親人。

但這種可憐的身世非但沒有得到別人的溫暖和關懷,反而在鞋匠店受盡虐待和欺辱。

他白天除了幹活就是捱打,殘暴的老闆還曾用堅硬的鞋楦把他打昏在地;

每天吃的東西只有乾麵包和稀飯,像菜湯這種食物對他來說想都別想;

好不容易到了晚上睡覺的時間,他卻被老闆安排在過道里看孩子,要是孩子哭醒了,萬卡就得一個勁晃悠搖籃。

種種折磨和刁難,即便是成人也無法承受,更何況一個年僅九歲的孩子;這樣的遭遇,怎能不讓人為之震顫!

再者就是美好回憶和現實生活的對比。

萬卡給爺爺寫信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

有掛著笑容眯著醉眼的爺爺和恭順溫和的兩條小狗;也有鄉村清澈新鮮的空氣和村民煙囪中冒出的縷縷炊煙;還有和大家裝飾聖誕樹的快樂時光。

鄉村的日子太幸福了,幸福到讓萬卡覺得滿天繁星也在快活地眨眼睛。

契科夫《萬卡》: 以天真爛漫的兒童視角,看遍人間的悽苦悲涼

但回憶終究是回憶,萬卡始終是處在悲慘淒涼的現實生活中的。所以,每次從回憶中醒來繼續寫信時,可憐的萬卡總是不自覺地嘆氣。

可以想象,作為九歲的孩子,童稚的臉龐和滿目的愁容既不相符也不相稱,甚至還顯得滑稽;但這種強烈的差異,也將萬卡內心的苦楚展現地淋漓盡致。

萬卡給爺爺寫信的舉動,其實也是對沉重命運的抗爭;九歲的他並沒有像身邊人一樣草草認命,接受逆來順受的生活,而是想盡辦法要擺脫這種悲苦沉重的狀況,這種敢於嘗試突破命運桎梏,尋求美好生活的願景,也展現了他頑強堅韌的美好品質。

這份珍貴而獨特的品質,像是在黑暗陰冷的舊社會中,點燃的一束光。縱然光芒微弱,也足以振奮人心。作者也藉助萬卡的行為鼓舞人們能夠勇敢越過舊觀念的樊籬,爭取光明美好的生活,這也是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情感表達:以雙重角度的強烈衝突和引人深思的開放式結局,折射出人物命運和社會環境的悲涼,從而控訴了沙皇的殘暴專制】

作為一個嚴肅的現實主義者,契科夫不像托爾斯泰那樣直抒自己的哲學觀和道德觀,也不像高爾基那樣直接參與小說,他更擅長用清醒客觀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圖。

《萬卡》這篇作品,契科夫也是將主觀傾向寓含在冷靜客觀的描寫中,以多重視角的交織和浪漫悽愴的結局,來表達自己對社會底層小人物孤苦命運的哀惜和沙皇殘暴專制的強力控訴。

  • 以孩童視角和讀者視角的衝突,來加劇人物命運的悲苦

在萬卡的心中,信件寄託了他全部的希望。

所以,他寧肯冒著被發現後慘遭毒打的危險,也要給鄉下的爺爺寫信,求他把自己接回去。

寫完信的萬卡又細心地將信紙疊成四折,放進花錢買來的信封中,鄭重地在收信人那裡寫下五個字:鄉下爺爺收。

而後便開心的顧不得穿衣服就跑到了街上,找到附近的郵筒,滿懷期待地把信塞了進去。

契科夫《萬卡》: 以天真爛漫的兒童視角,看遍人間的悽苦悲涼

這份連貫性的動作,將9歲男孩最真實的心理狀態展露出來:他太渴望得到爺爺的回應和幫助了,這個世上也只有爺爺能夠幫他脫離苦海;所以,他期待這封信能夠被醉醺醺的馬車伕早日送到爺爺手中。

可這份期待,又忍不住讓人心酸。

在兒童眼裡,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一切都很簡單;以至於萬卡認為只要寫了信爺爺就會收到;可對於旁觀者的讀者來說,萬卡希望獲救的心思多麼迫切,這篇作品就顯得多麼悲傷。

男孩將全部希望寄託在醉醺醺的送信人身上,這本身就具有極大的諷刺性,要知道一個酒鬼信差怎麼可能將所有信件完整遞交到收信人手中,更何況,萬卡寄出去的是一封沒有收信人地址的信。

即便滿懷希望,也註定得不到任何回應。

在這裡,主人公純真爛漫的兒童視角和作為讀者的旁觀者視角形成了激烈的衝突,這份衝突也加劇了萬卡命運的淒涼,從而在讀者心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 以悽愴浪漫的開放式收尾,折射出整個社會的黑暗悲涼

所有的故事都是源於生活,但通過創作者的整理和提煉,它所展現的事情會比現實更加集中和完整,流露的寓意也更加深入人心。《萬卡》這篇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涵,也在結尾處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故事的最後,萬卡幸福的睡著了。

在酣甜的睡夢中,他夢到爺爺坐在溫暖的爐臺上,耷拉著雙腳給廚娘們念信,而恭順的小狗則搖著尾巴在旁邊跑來跑去。

這份充滿浪漫色彩的結局,卻讓人讀出了沉重和悽愴。

整篇故事中,可憐的萬卡別無所求,只想著讓爺爺把自己帶回去,來擺脫這殘酷的生活處境,哪怕在鄉下再辛苦也無所謂;但這種簡單到卑微的期盼,卻只能在夢中實現。

這份幸福溫暖的夢境,承載了萬卡對理想生活的嚮往,也是萬卡對殘酷現實的無力吶喊。

而主人公萬卡的命運究竟如何,契科夫沒有接著詳細講述,而是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人們如何想象,萬卡的命運色調始終是灰暗陰沉的。

以喜襯悲,反而更加凸顯了作品包裹的悲涼,這種耐人尋味的結局,也清晰折射出整個社會的冷酷麻木和沙皇專制的殘暴醜惡,從而賦予了作品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放在最後的話】

契科夫的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每一部作品都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和引人深思的社會價值;其中《萬卡》《套中人》也先後入選中小學教材被家喻戶曉,可見他筆下的流露的智慧和寓意多麼深厚。

兒時讀《萬卡》,為男孩的可憐遭遇感到無奈和心疼,期待著他早點回到美麗的鄉村;

如今再讀這篇作品,更為人性的麻木和社會的黑暗感到淒涼,在這篇故事中,萬卡代表的不再是自己的命運,而是俄國專制下整個兒童命運的集中體現。

也因此,這篇平淡無奇的故事,即便歷經百年,依舊能給人強烈的心靈震顫。

這不光是作品的魅力,也是契科夫文學創作的魅力體現!


葶子:以橫豎為尺,撇捺為度,丈量出自己的愜意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