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富人家的孩子和窮人家的孩子究竟有什麼區別?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1964年,一個英國導演找來了一幫不同階層的7歲小孩,導演希望拍一部追蹤記錄片來反映英國社會的階級分化—窮人的孩子長大還是窮人,富人的孩子長大還是富人。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之後,每隔7年導演就會拎著攝像機找到那些孩子紀錄他們一回,直到現在紀錄片拍到第9集,當年那幫孩子也已經63歲了。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1964年~2019年,半個多世紀的時光匆匆走過,當14個人的一輩子被展開,天真爛漫的笑臉漸變滄桑,歲月流逝、滄桑變化,現實比任何虛構作品都更殘酷。我們幾乎看到了普通人生活的玄機:關於階層、關於家庭教育、關於人生命運……導演最初的立意已經顯得不重要了。

教育改變人生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2000年前陳勝發出的疑問,如今依然困擾著人們。

關於階層固化、關於貧富差距和家庭教育,出生對一個人的影響大嗎,人生可以翻盤嗎?

這些都可以在這部紀錄片中找到答案。

上層社會的家庭給了子女們更多的人生引導,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脈,直接影響了這些孩子們的人生軌跡。在父母的引導下,雖然金錢幫助孩子有了更多瞭解大千世界的機會,但精神層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質更為深遠。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高富帥三兄弟,從左往右:約翰、安德魯、Peter~

從小富家三兄弟就瞭解社會競爭,懂得合理規劃。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相比普通階層的孩子,來自上層階級的孩子似乎從小就知道自己人生的安排,他們中的大部分對未來的期許就是去劍橋、牛津上大學。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類拔萃的訣竅,一直走在求學路上的他們,有的成了律師,有的成為電視製作人,過著上層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中下層的孩子們並不懂得教育的意義,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大學,打架是他們最大的娛樂,對未來沒什麼打算,夢想就是少捱打,不捱餓。他們隨意地輟學,早早地進入社會,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等等底層命運。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來自倫敦東部貧民區的Tony~

當富家三兄弟每天閱讀《金融報》《觀察家》《泰晤士報》的時候,倫敦東區的工人階級三姐妹則自由了許多。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工人階級姐妹花,從左往右:Jackie、琳、Sue~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這三個女孩在倫敦的同一所小學上學,雖然需要上舞蹈課,但其實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自由活動,老師並不會管她們。7歲的女孩子們,會湊在一起談論喜歡的男孩,興高采烈地討論以後要生幾個孩子,幻想未來生活的景象。

導演拍這部片的初衷是通過現實來展現英國的階級分化,最後得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結論,14歲那集,孩子們似乎也按照導演預設的劇本演了下去:

富二代們都按部就班上了貴族學校,工人階級姐妹花則順理成章的去了職業學校。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高富帥三兄弟在七歲時就定下了教育方面的目標,不是牛津就是劍橋。21歲那年查理卻掉隊了,他沒考上牛津,而是去了杜倫大學(Durham),杜倫同樣是名校,在英國的地位相當於浙大。

面對階級差異產生的成長壁壘,在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運兒,作為所有人物中,唯一一個從底層實現階級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階級壁壘的特例,也是教育改變人生最好的例證。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農二代Nick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鏡頭前的Nick並不像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鄉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學,從小缺少與社會的互動,顯得十分害羞。14歲的他一直把腦袋埋起來回避鏡頭,厚厚的玻璃眼鏡下,滿是對未來的憂愁和迷茫。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21歲那年Nick順利考入了牛津大學物理系。28歲時,因為英國緊縮學校經費,於是移民美國做核電研究,並來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書

然而,教育正在逐漸讓他改變。一開始,在一本關於行星的插圖繪本里,豐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喚起了Nick對科學的興趣。一天,同學們正在熱烈地討論航天知識,老師熱情地鼓勵Nick說:“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瞭解飛機的東西”。老師不經意的話語,卻讓Nick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從此越發痴迷各式各樣的科技書籍,用心專研科學知識。他說,是這位老師的引導促使他進入了科學的大門。

人格決定人生

而在教育與階級之外,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便是人格。

人格的養成完全在於後天的因素,與階級並無關係。出生中產的Neil便是一個因人格問題,而導致人生悲劇的反例。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出生於教師家庭的他小時候活潑可愛,簡直是《7UP》那集中的顏值擔當。

21歲時因考試發揮失常,進了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去工地打短工了。在採訪中他回顧過往,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給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子去走,然而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人際知識。

這種強勢與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28時卻開始四處流浪,很明顯,他患上了重度抑鬱症,30不到就謝了頂駝了背。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長期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他,在進入殘酷和複雜的社會後,完全沒有應對能力,而父母的失望與憤怒,更讓他感到無比的孤獨與自責,變得憤世嫉俗。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為孩子會遺傳他的失敗。

還記得工人階層三姐妹中的Sue麼?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從7歲到56歲的Sue

和她的另外兩位朋友一樣,成年後的她遭遇了貧窮、離婚與單親的苦難。但不同於其他兩位Jackie和Lynn的一臉嚴肅,滿腹惱騷的抱怨,Sue總是帶著樂觀的心態,她珍惜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同時也積極尋找機會提升自己。

這部BBC神作,用半個世紀揭示了一個道理,家長應該給孩子看看

Sue和孩子們在一起家庭的原因讓她沒有上過大學,但通過努力Sue找到了大學管理員的職位,在校園中工作。孩子成年後,她又重拾舞臺劇、唱歌的愛好。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自信樂觀的性格讓她平凡的人生閃亮著耀眼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