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得的教養,是對家人和顏悅色

最難得的教養,是對家人和顏悅色

文 | 妙黛

來源:十點讀書(ID: duhaoshu)

好的家庭,是可以允許壞情緒存在的家庭。

“明天我一定好好跟你們說話”,這是欣雨睡前對自己說的一句話。

在深夜裡,她看著熟睡的老公,抱著她胳膊的女兒,他們是那麼安靜,那麼祥和。

一股濃濃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今天欣雨下班回到家,開門的那一刻,她看著老公和女兒在沙發上看電視,不知道哪裡來的尖酸話語脫口而出。

“下班早不知道做飯啊,嫁給你這幾年就沒吃過現成的飯。”

“光知道看電視,這次才考了多少分,還不趕緊寫作業去。”

“裡裡外外全靠我一個人,我真是上輩子欠你們的!”

整個晚上,這個小小的家都充滿了欣雨的抱怨和各種叮叮噹噹的聲音。

使勁摔門,使勁刷碗,使勁拍桌子,一個人的戰爭,也可以打得如此激烈。

而老公和女兒就像已經習慣了似的,躲在各自的臥室裡,一聲不吭。

他們的沉默,是對這場獨角戲的“習慣”,也是最大聲的吶喊。

這樣的夜晚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愧疚,欣雨經常面對。

“白天發脾氣,晚上下決心”,是太多人的真實寫照,把好脾氣留給了陌生人,把糟糕的自己留給了最親近的人。

事後想想,根本沒有多大的事,或者別人根本就沒有做錯什麼,但是那一刻,脾氣就像撒了氣的氣球一樣,任誰都控制不住它。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提問,大概是說,對家人脾氣暴躁易怒,不順心意就很生氣,這是怎麼了?

下面有一個回答,非常的扎心。他說:“我也很後悔,可是他們都睡覺了。”

連表達歉意的機會都沒有,第二天的循環又到來了。

最难得的教养,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喜歡計算一個成本,發脾氣也是一樣的。

壞脾氣給老闆會被開除,給客戶會蒙受損失,只有給家人,才不會有“損失”。

他們依然會衝我們笑,會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

可是,傷害就是傷害,發生的事情誰也抹不去。

最难得的教养,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在家裡好好說話,真的不容易

《愛情保衛戰》特約嘉賓瞿瑋在節目中,講述過自己的經歷。

有一天他在家裡,正在輔導孩子寫作業大吼大叫時,一通電話打進來了。

接電話時候的他,瞬間調整了姿勢,調整了語氣,調整了嘴角上揚的角度,儼然一個職場精英。

雖然只是電話溝通,但是他整個人的狀態都變得謙和溫柔,富有修養。

就在這短短的幾分鐘裡,他上演了一出“變臉”。

兒子很不解地問媽媽,為什麼爸爸可以對別人這麼彬彬有禮,但是對我卻脾氣這麼大?

那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把家庭當成了垃圾桶,讓最壞的情緒傾瀉而出。

最难得的教养,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從心理學上講,對家人更容易發脾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因為家庭是個放鬆的地方,我們摘下面具不需要做任何偽裝,情緒也是赤裸裸的。可以開懷大笑,也可以肆意發火。

我們總是對家庭有更高的期待,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們可以接納我們,可以給我們最大程度的包容。

對家人容易發怒,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能對家人保持和顏悅色,是一種修養。

最愛的人,應該經常看到我們最好的模樣。

最难得的教养,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在家裡發火的人,其實需要被愛

家庭是一個溫暖的地方,也是一個包容情緒的地方。

在這裡,我們可能扮演的是那個發脾氣的人,也可能扮演的是那個承受他人壞脾氣的人。

在兩個身份中切換,才更知道心疼那個發脾氣的人。

我的媽媽就是一個“窩裡橫”,在外面她溫文爾雅,知性大方。可是在家裡,她就像變了一個人。

褪去了華麗的衣裳,控制與修養也隨之退去。

曾經的我,怪她怨她。

讓我從小生活在小心翼翼的環境中,做一個壞情緒的“受害者”。

直到最近兩年,我為人妻為人母,也變成了人前優雅,人後“潑婦”,成為了一名壞情緒的“施暴者”,我才意識到——在家人面前發脾氣的人,其實是在索愛。

每天下班回到家的瞬間,那扇門就是我們與外界塵囂之間的一扇門。

脫掉高跟鞋,解開領帶,希望以最舒適的姿勢躺在沙發上。

在心理上,也希望找到一個舒適的角度。兒女乖巧,愛人體貼,父母溫柔。

可是,人生不可能每天都是在笑的,事與願違的時候,我們便忍不住對親近的人索取。

就像曾經我的母親,她的嘶吼是因為她有一個重男輕女的婆婆,“主外不主內”的老公。

她可能也希望,在她發出“求救信號”的時候,有人能走過來抱抱她,告訴她,沒關係,有我在。

而我也在每次發脾氣時,老公脫口而出的一句“你怎麼了,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嗎”裡,找到了答案。

我渴望被關注,渴望被看到,渴望被傾聽。

現在我幾乎不怎麼發脾氣了,因為我在我的小家中,得到了足夠的愛與包容,我學會了好好說話,學會了換個方式發洩自己。

最难得的教养,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不管你是“受害者”還是“施暴者”,或者是兩個身份來回切換,不要“以牙還牙”,更不要冷暴力。

請記得:好的家庭,是一個可以允許壞情緒的家庭。

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家人的內心, 家人的需求。

最难得的教养,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對家人和顏悅色,是珍惜

偶然的機會,看到魯豫的一檔訪談節目。

一個轟動全國的追星女孩,父親因為她瘋狂追求偶像,留下十幾頁的長信跳海自殺。

魯豫問了她一個問題,你這些年脾氣好像溫和了很多,你的脾氣去哪兒了?

女孩想了想說:“你沒有經歷過我所經歷的,我說了你也不會理解。”

魯豫說:“我倒是有一個答案,讓你發脾氣的人沒了。”

是啊,多少人都沒有意識到,那個一直在接受我們壞脾氣,一直在笑對我們橫眉的人,其實一直在默默的承受。

一個家庭裡有很多家庭成員,情緒不好,想要宣洩的不只是我們一個人。

最常見的場景,要麼就是吵得不可開交,要麼就是一個在鬧一個在笑。

而我們卻在不經意間,傷害到了那些真正愛我們的人。

其實我們這一生,熙熙攘攘,追名逐利,為的是什麼?

不就是得到更好的愛,給家人更好的愛,遇見更好的自己嗎?

可我們卻總是走了太遠,就忘了出發的目的。

最难得的教养,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老住持很喜歡一株蘭花,每天精心照料。

有一天他外出把蘭花交給了小和尚,誰知道那天風雨大作,蘭花被摧殘得只剩下枝葉。

住持回來後,小和尚很是緊張,生怕自己被責罰。

這時,住持說了一句話:“我養蘭花,可不是為了生氣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像我們自己的迷失。

我們組建家庭是為了愛,不是為了生氣,不是為了給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垃圾桶。

既然是深愛的人,那就好好去愛,把和顏悅色留給家人。

知乎作者葉壯老師說過一句話:“愛只有對珍視她的人而言,才足夠牢固。”

珍惜那個容忍你發脾氣的人,正因為他們愛我們,我們才不要傷害他們。

跟家人好好說話,是最大的珍惜。

作者:妙黛,十點讀書邀約作者。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還有一顆心寫作的職場媽媽,一個集正經與逗比,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90後姑娘。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29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