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東西不一定好,帶你揭露免費的陷阱

  美國的行為學家曾經做過一組實驗,他們在街上以兩種不同的優惠方式販賣兩種不同的巧克力:

  A:以15美分的價格購買原價50美分的高檔巧克力

  B:以1美分的價格購買原價5美分的普通巧克力

免費的東西不一定好,帶你揭露免費的陷阱

  每人只能選擇一種購買一份,很多顧客仔細比對了兩種巧克力的價格和質量進行了選擇。很明顯,用15美分購買原價50美分的高檔巧克力是最物有所值的選項。試驗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73%的人選擇了A,而只有27%的人選擇了B。

  隨後他們又進行了第二次試驗,每種巧克力都降價1美分,現在變成了:

  A:以14美分的價格購買原價50美分的巧克力

  B:免費獲得原價5美分的巧克力

免費的東西不一定好,帶你揭露免費的陷阱

  雖然以14美分購買原價50美分的巧克力是更划算的,但是大家選擇的結果卻和上次大相徑庭,這次只有31%的人選擇了A,而有69%的人選擇了B。如果說從經濟角度來看兩次試驗的收益是相同的,成本差值也差不多,那麼結果也應該差不多才對,那為什麼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免費的東西不一定好,帶你揭露免費的陷阱

  因為喜歡免費的東西從人類與生俱來的特徵,這是基於人類對於損失的厭惡,

從經濟學來講任何收益總會伴隨著一定的損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成本”。就像我們買東西需要花錢,這個錢就是我們的成本。但是人類的本能是非常厭惡損失的,所以他們對於免費的東西會有特別的青睞感,因為他們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這個東西是免費的,而去拿取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比如說路邊發放的免費小禮品,小扇子什麼的即便沒什麼用,很多人還是會去拿一個,畢竟不拿白不拿。再比如說自助餐,由於餐費提前交了,所以用餐過程就是免費的,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拿取他吃不掉的食物量,導致最後有很多食物浪費。但是這個特性有的時候會被商家所利用,比如99元包郵、或者是超市購買滿199元免費停車兩小時等,很多時候我們會為了湊齊這個滿減,而去買一些計劃之外的東西,這無形之中讓你提高了消費

免費的東西不一定好,帶你揭露免費的陷阱

  所以說這個時代,“免費的餡餅”是越來越少了。一方面的免費往往也代表著你要在另一方面多花成本。所以我們在面對這些“免費”東西的時候,首先要看清楚這些免費的東西是不是真的有需求。比如現在買車險,有的保險公司會貴三四百,但是會送你一個價值2000元的免費大禮包,裡面包含免費拖車、免費酒後代駕、免費機場停車等等,但是實際上能用完這些增值服務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其次我們要記住所謂的“成本”並不只是指的金錢,很多人認為的免費就是不花錢,但是如今的社會,包括電話號碼,微信號等等私人信息都是一種成本,而這種成本有的時候比金錢成本還要重要。所以,我們一定不要被所謂的“免費”所欺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