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恨晚的思維方式——結構化思維、批判思維以及塞利格曼效應。


1 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面對問題時,通過某種結構,把它分解成一個個你能解決的部分。它的實質是,從無序到有序的思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致的一種思路是,把最頂端你需要解決的終極問題,分解成若干個解決問題的不同方面,再將這些方面進行二次分解,形成若干個組成這些方面的原因。當然,如果問題不夠細緻,你也可以再分解成若干部分。

相見恨晚的思維方式——結構化思維、批判思維以及塞利格曼效應。

一個完整的結構化思維過程應該是一個論-證-類-比的過程。

我們先來說論,論的意思就是結論,它是結構化思維思考的起點。結論,事實和理由,是在一段無序的信息中,容易混淆的東西。舉個例子來講,假如你是X司的CEO,有一天,你的下屬來和你彙報工作:X總,目前我司的總用戶量和流量逐季上升,但幾個商業版塊的收益卻在下降,因為知識付費盜版市場太猖獗,所以,用戶紛紛都去買盜版的課程和電子書,讓我們很吃不消。這裡肉眼可見的理由是在因為後面,而在此之前的話,顯然是結論。結論和理由是主觀的東西,可能會錯,但事實卻是一定正確的。在要開始一段結構化思維之前,我們先要學會的是,甄別信息中哪些是結論。把結論作為最頂層的觀點或者說中心思想,一步步向下一級推演。

證的目的是為了判定結論的真實性與否,一般來說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是否有客觀事實來支撐主觀得出的結論和理由;二是,事實,理由和結論三者之間,能否有完整的論證關係。比如上文說的那個栗子,結論是:商業版塊的收益在下降,理由是:知識付費盜版市場猖獗,這二者之間下屬並沒有告訴你可支撐起的邏輯關係。比方說另一個知識付費平臺,同樣是面臨著盜版市場猖獗的問題,假使它的商業收益是在穩步上升的,那麼就可以判斷出,這是一個錯誤的信息。結構化思維要求任何一個層次的要點都能推演出下一個層次的理由,直到最後得出的是事實為止。

而類的存在,則是為了方便我們的整理和記憶。舉個栗子,你是某明星的鐵粉,你準備跟你的朋友介紹這位明星的影視作品。第一種方式是直接報菜名:我們家愛豆拍過吧啦吧啦...第二種方式是分類闡述,我們家愛豆拍過很多電影和電視劇的,比如說喜劇有XX和XX,院線電影有XX和最近上映的XX,哦對,他也拍了幾部都市片,比如XX。相信我,你用第二種方式去記一記,效果肯定比第一種好很多,這就是典型的要素分類法。麥肯錫提出的MECE的五種分類法包括:二分法,過程法,要素法,公式法和矩陣法,就是對不同信息進行分類,以便思考的一種方法。

最後是比,比的目的是為了清晰的表達自己思考後得出的信息,它常用方法是:歸納和演繹。歸納的重點在於,找出信息背後的共性。具體可以分為屬性的共性結果的共性。比如你要去面試一個新媒體運營崗位,你要讓HR相信你可以勝任這份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和他介紹你做過多少份工作,這些工作的內容是什麼,而是告訴他你所做的這些工作,和新媒體運營崗位的要求,存在什麼共性,給對方一個完整有意義的結論信息。演繹法則是一種倒退的過程——你可以羅列新媒體運營最高崗位的一些要求,然後再分析這些要求產生的原因,需要哪些素質,最後再去舉例自己做過什麼事符合這些要求,得出結論:我滿足你們的條件,選我,我最甜。貓眼ceo鄭志昊提出的價值網(Value net)概念,實力也是一種結構化思維的演變。過去的互聯網企業,你做好一個點就行了,但是現在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利潤變低,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統籌全局時也得由點變成線,由線變成網,結構化思考,你才能有機會活下來。

結構化思維是一種適用於多種情境和場合下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如果能夠真正掌握,並且熟練運用到實踐中,毫無疑問,可以讓你多出一雙理性看待世界的眼睛。


2 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主要是讓我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既不照單全收,也不憑自己的感覺去主觀臆測,而是根據已有的信息,找到客觀的事實依據,經過獨立思考去做判斷。人是感情的動物,當我們看到那些較能煽動情緒的信息的時候,很容易被感性控制,而批判性思維則是要我們學會理性,這裡且介紹批判性思維最基礎的一個知識點,就是:分清事實和觀點

苦瓜是苦的,這是事實,苦瓜比西瓜好吃,這是觀點,我愛吃苦瓜,這是事實..也是觀點。簡單的說,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現象,觀點是個人主觀的看法,事實和觀點,有時又能同時存在。那為什麼要區分事實和觀點呢?因為這是討論和思考問題的前提,如果你連事實觀點都木有分清,很可能出現的狀況是,A把這個當事實討論,B把這個當觀點討論,你倆雞同鴨講,不在一個頻道。

事實和觀點最大的特徵是,事實存在真假,觀點不存在真假,只有贊同和反對之說。區分事實和觀點的標準,主要看,它是否具備可被證明性。舉個栗子,我今天下午和朋友見面,他問我中午吃了什麼,我說,我吃了苦瓜,苦瓜是苦的。這句話在這種語境下,不是事實,是觀點。原因在於,我的感受,我的朋友無法分辨,我認為是苦的,不具備可證明性。

那這句話怎樣是事實呢?要滿足的前提是,討論時,明確對“苦”對定義,什麼程度算“苦”?大家是否認同?大部分人都認同這個標準,它具備可證明性,則是事實。就像一盤辣椒炒肉,湖南人說這一點也不辣,XX人說辣的要死,真偽不具備可證明性,永遠都是觀點之爭。

很多別有用心的人(也可能無心之失),總喜歡將觀點包裝成事實,或是在一堆事實裡夾雜著某些觀點,給人造成誤區。比如,你的室友看不慣你,你最近又沉迷遊戲,他找了個機會要好好損你,“你最近每天晚上玩手遊都玩到一兩點呦,這樣長期熬夜下去,人會變得越來越猥瑣,也難怪你的女神不喜歡你。”這段話很明顯..玩手遊是事實,會不會變得猥瑣後面,顯然是觀點。

你聽了是不是很生氣?如果他再長著一副欠揍的臉,你肯定恨不得揍他打一頓。但是如果換個場景,你這次考試拿了獎學金,你的室友告訴你,“XX最近學習真是努力呢,每天都奮鬥到兩三點,如果把這股勁用在撩妹上,你的女神肯定會答應你。”你是不是就很開心了?

然而這兩套話術的邏輯都是一樣的,說完事實以後,再講觀點,看似有道理,實際沒有。只是好聽的話,我們更喜歡聽,難聽的話,我們比較反感罷了。而如果你沒有批判性思維,很可能就分不清這些信息背後,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被讚揚所迷惑,被挑撥所激怒。

這還是淺層的,像公眾號那些瘋轉的謠言,什麼這個和那個不能一塊吃,分析的頭頭是道的,那麼多人信,最主要的還是,很多人分不清哪句是事實,哪句是觀點,在一堆包裝成事實的觀點或者夾雜在事實中的觀點面前,弄暈了。批判性思維教我們的是,形成分辨事實和觀點的能力,這不僅僅可以讓我們不被輕易帶節奏,更重要的是可以運用到不同領域裡,發現更多思維的靈感。


3.塞利格曼效應。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一群狗分為兩組,分別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狗被放進一個籠子裡,裡面設有電擊裝置,給狗施加電擊但不會傷害它們的身體。這些狗會在掙扎一段時間仍然逃脫不出籠子後選擇放棄。隨後,再把這些狗放進另一個用隔板隔開的籠子裡,隔板的一端有電擊而一端沒有,隔板並不高,但是嘗試過電擊的狗並沒有選擇嘗試逃脫到安全的另一邊。與之對應的是對照組的狗,那些沒有經過第一道實驗程序的狗,很輕鬆地就跳到了籠子的另一端。

接著塞利格曼又做了一次實驗,對狗先進行“逃脫電擊訓練”,方法是先把它們放到可以逃避電擊的籠子裡,再進行如上實驗。實驗發現,那些有過成功逃脫經驗的狗更不容易陷入絕望中。而那些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躲避電擊組的狗,大多都產生了「習得性無助現象」。

它們主要表現在動機缺陷,情緒缺陷和認知缺陷。動機缺陷:狗已經學會跳起來躲避電擊,但它們喪失了繼續努力躲避電擊的動機。

情緒缺陷:狗顯得無精打采、驚恐和痛苦。認知缺陷:即使把狗們放到一個很容易迴避電擊的情境裡,它們也不會再嘗試躲避。後來也有學者採用許多其他動物進行過類似的實驗,均得到了與之相同的結果。

人..其實差不多的。那些長期經歷失敗,在童年中有過諸多不愉快經歷的人,往往會被沉錨效應所影響,第一直覺告訴自己掌控不了局面,容易陷入在沮喪的狀態之中。而那些有過成功體驗,自小就養成了優秀習慣的人,也更具備對付各種磨難和挫折的應變能力。

塞利格曼效應帶給我的思考是,你完成了某個階段性的任務,給自己一些反饋,一個小小的禮物也好,一場具有儀式感的旅行也罷,接著再去完成下一個階段的任務,你會變得更自信。相反,在一條看不到邊際的長路上漫漫遊走,不去接收任何信號,沒有多少人能夠單憑毅力走下去。

一個人做任何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都是需要去給自己正向反饋的。大多數能為一個目標不斷堅持努力的人,通常並非是在意志力層面上有過人之處,而是懂得如何去切割分解任務,在適當的時機給自己一些信號來“鼓勵和相信自己”。這也是關於堅持的小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