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張大慶:無線感知,讓你變老也優雅

以下文章來源於CSDN ,作者CSDN APP

北大教授張大慶:無線感知,讓你變老也優雅

CSDN

專業的中文 IT 技術社區,與千萬技術人共成長。

北大教授張大慶:無線感知,讓你變老也優雅

受訪者 | 張大慶

記者 | 胡巍巍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在國內高校中,北大的校慶日很特殊——5月4日。

這一天,也是青年節。

北大,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00年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在北大從未褪色。

近日,CSDN採訪了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國家特聘專家張大慶教授。

張教授曾在海外過多年,2014年加入北大後,一直致力於信息科學的研究。

2019年12月6-7日,張教授還將在CSDN聯合主辦的嵌入式智能國際大會上和你面對面(文末有報名地址)。

在和張教授見面之前,不妨通過這篇會前採訪,先來了解了解他!

北大教授張大慶:無線感知,讓你變老也優雅

張大慶,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歐洲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國家特聘專家

關於研究領域

CSDN:您研究領域中的城市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張大慶:城市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從字面上看似不同,但是從本質來講,兩者內在聯繫很緊密。

所謂大數據分析,就是利用在物理世界、虛擬世界以及生活的各方面收集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挖掘數據中的規律和智能,從而為用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

城市計算,則是大數據分析在智慧城市裡的一個應用,比如人們收集到城市中大量空氣質量的數據、GPS的數據後,通過處理這些數據,來支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應用。

總而言之,大數據分析是一個更廣泛的技術領域。而城市計算,則是大數據分析在智慧城市的一個具體研究領域。

CSDN:您和團隊研究出來的情景感知模型,是一個怎樣的模型?

張大慶:我曾和我的團隊在2003年,提出了一個基於本體的情景感知模型。該模型提出以後,國際上普適計算、服務計算和移動計算等多個領域,都在採用我們這個模型,該模型也對咱們國家的智慧城市標準做出了貢獻。對工業界來講,華為、OPPO等公司,在做智能手機時,都會用到這個模型。

所謂情景感知,是普適計算領域一個比較學術的叫法,事實上它就是對人和環境進行智能感知。情景感知是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的基礎,目的是根據情景給大眾提供相應的服務。

CSDN:你比如說,晚上在大街上看手機,走到燈光下,手機會屏幕會變亮,這就是情景感知對吧?

張大慶:對。比如說,一個人走在走廊裡,本來走廊是黑的,如果傳感器感覺到人在動,它就會把燈打開。或者人離開一段時間以後,又會把燈自動關閉。

再比如說,在手機上看照片,你原本是橫著看,但是突然想豎著看。那你可以把手機豎起來,手機裡的傳感器,在感受到你把手機豎起來之後,就會自動把圖片變成豎的。

或者說,某條路交通很堵塞,系統會建議你換一個人少的路段來開車;某個地方空氣不好,系統會提醒你,換一個空氣更好的地方去跑步。

這些都是情景感知的典型應用。可以說,如果想做智能設備、智能環境,情景感知是必要的“基礎設施”。

理論上來講,情景感知本身可以使用任何傳感器。我們可以用手機上的加速傳感器來感知,也可以用攝像頭來感知,還可以用壓力傳感器來感知,甚至還有測量空氣質量的傳感器。

目前我在北大的團隊在研究無線感知。大家知道,無論是Wi-Fi、還是4G、5G,都是大家常用的無線通訊方式,主要是進行信息通訊和傳送的。

而我們團隊,是想複用已經無處不在的無線信號,通過採集無線通訊的信號來感知環境和環境中的人。

比如,可以用你手機的4G信號,識別你的手勢來遠程控制家電,也可以用你家中的Wi-Fi信號,來感知你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和晚上的睡眠質量。

這許多無線感知的應用,都是建立在我們提出的一個叫“基於菲涅爾區無線感知理論”。

CSDN:如何通俗地理解基於菲涅爾區無線感知理論?

張大慶:大家都知道,Wi-Fi也好、4G、5G也好,都是用無線信號,是來進行通訊的。

無線信號,實際上是一種電磁波信號。電磁波和光一樣,它們在空中傳播時,有特定的傳播規律。

這個規律是19世紀初,由法國科學家菲涅爾發現的,當年他揭示出了光在真空中傳播的一些性質。

因為電磁波和光的許多性質比較接近,所以我們就試圖把這個模型,帶入到室內來做無線感知。

我們發現,用菲涅爾區模型來刻畫電磁波的傳播規律,對無線感知具有基礎指導作用。我們團隊基於該模型,提出了基於菲涅爾區無線感知理論和一系列通用技術。

而基於這些理論和技術, 我們可以利用無線信號對人的體徵和狀態進行非侵擾、非接觸的感知, 而且成本很低廉。

大家都熟悉用可穿戴技術進行感知。舉個例子,現在的智能手錶,人們戴上後,手錶裡的傳感器,可以測試出你走了多少步數。

如果一個老人睡眠不好,他想去醫院看看,為什麼自己睡眠不好,醫生可能要他戴很多的設備和電極。

這樣,老人就要在很不舒服的情況下測試睡眠狀況,因為他要戴許多東西來睡眠,這就很難反映他的正常睡眠情況。

這時,如果使用我們的無線感知技術,來測試老人的睡眠,他不用去醫院,可以直接利用老人家裡的Wi-Fi設備,在老人純自然、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就可以測試到他的睡眠狀況。

也可以用Wi-Fi信號來檢測他的步態, 用於早期發現帕金森等慢性疾病(CSDN注:或可以理解為,技術助力人們優雅地變老)。

而用無線信號,來感知人體信息的原理,正是基於菲涅爾區無線感知理論和技術。

CSDN:我看您的課題組,也提過Wi-Fi信號在室內環境傳播的重要性質。那麼,Wi-Fi信號在室內傳播,就有哪些重要性質?

張大慶:Wi-Fi信號是一種電磁波信號,因為我們肉眼觀察不到,所以說起來有些抽象。

舉個例子,你往湖水扔一塊石頭,就會出現一圈一圈的水波紋,水波紋會以扔石頭的點為中心,一波一波往外傳。

電磁波也是一種波, 我們如果有一個路由器(Wi-Fi發送裝置)和一個手機或者筆記本。

這時,無線信號就由路由器發出,傳播到手機或筆記本等接收端。

因為除了無線發送端和接收端之間有直接路徑,周圍的物體還會反射電磁波, 這樣以無線發送端和接收端為橢圓的兩個焦點,會形成一層一層的同心橢圓, 這些橢圓就是所謂的菲涅爾區。

因為電磁波會形成一層層的橢圓,當一個人或物體穿越這些橢圓時, 接收端信號會產生交替出現的波峰和波谷, 而波峰波谷的位置就對應這些橢圓的邊界。這些就是電磁波傳播的一些基本性質。

當我們瞭解這些性質以後,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性質開發出不同的無線感知技術和應用, 可以非接觸地感知人的呼吸和活動。

關於給學生提供職業建議

CSDN:您會根據不同學生的特性,來給他們不同的擇業建議嗎?

張大慶:作為教師,在帶學生時,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來給他們未來擇業提供指導。

有的學生,工程方面比較強,我就比較建議他們讀碩士,將來做一個好的工程師;

有的同學,有志於從事科研,也喜歡理論和思考,那麼就建議他們讀博士,將來做教授也好、做大公司的研究人員也好,都可以對前沿技術進行探索。

CSDN:我之前接觸的高校老師說,現在學生們普遍喜歡去大公司工作,您身邊的同學也存在這種情況嗎?

張大慶:在北大,同學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希望加入大公司。

事實上,現在的大公司,對於研發的要求也很高,所以他們需要大量的碩士、博士加入來做產品研發。

另一些同學,有志於做學術,願意做一名教授,更看重自由探索。

當然在學術圈工作的收入,比起在大公司工作的收入,一開始會有一定落差。但是,有些同學不在意這些,他們更在乎在高校,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非得按照公司要求的去做。

在公司,要圍繞公司的戰略去做研發;而在高校,因為沒有像公司那樣硬性的要求,儘管在短期內不一定能產出有用的產品。

但是,從長期來看也是為人類積累知識。

關於給程序員的建議

CSDN:如果一個程序員想轉行做普適計算,得學習哪些知識?

張大慶:普適計算實際上是一個交叉學科,它不是隻研究編程語言或數據庫等單一學科。普適計算需要用到通訊、感知、計算等多種技術。

就好像設計一部手機,需要很多技術,比如CPU、存儲器、傳感器和人機交互等。光靠單一學科的知識,人類根本沒法造出手機。

如果一個程序員以前會用C語言和Python編程,如果他想做普適計算,他主要要學習相應的系統和領域知識,依舊是用C語言和Python編程,只是要根據具體的新應用,寫出相應的應用程序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