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最近,英國網友盯上了一位中國留學生的推特。這位現在英國利茲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吳芃,在個人推特上每日更新英國疫情圖表,大獲網友好評。出於學業考慮,吳芃選擇留在英國,不僅保持推特“日更”,還積極參與當地募捐活動,在海外打起了“主動防疫戰”。觀察者網聯繫到吳芃同學,請他聊聊留學生情況以及英國防疫現狀。

【採訪、整理/朱敏潔】觀察者網:吳同學您好,最近在英國約克郡郵報上看到關於您的新聞報道。您當時是怎麼想到要在推特上更新每日疫情圖表?有收到過一些讓您印象深刻的反饋嗎?此後還會繼續做下去嗎?吳芃:關於約克郡郵報的報道,他們之前聯繫我做了一個採訪,大概通話20分鐘,問了我一些問題,文章刊登後也發給我看了。我最初在推特去更新每日疫情表,是很偶然的機會。3月5號那天,我想知道英國當天的疫情狀況如何,就去推特上找,看到英國衛生部官方推特只是公佈了當天確診的數字,但沒有過去一段時間的回顧。因為我上一次瞭解確診情況的時候,英國還只有幾十例感染,發展到現在的確診數字,這期間是怎麼增長上來的。當時,我注意到推特底下的評論中也有人想知道。所以,就想通過圖表方式展現近期確診情況,一目瞭然,非常方便,然後我就把圖表做出來,發在推特上,就像大家看完微博後去回個帖一樣。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利茲大學學生吳芃為什麼製作英國新冠傳染狀況的圖表,截圖來自英國約克郡郵報其實,發出來第一天,也沒有幾個人點贊;到第二天再發的時候,點贊數量就有上百人了。大家還是很喜歡用圖表的形式去了解實時數據,中間有收到一些反饋,但大約80%以上的評論都是表示感謝或讚美。還有一部分是提問,比如說這條線代表什麼,或者說能不能比較一下英國和意大利的情況等等,一般我能回答的都會回答,如果我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說沒有太多依據的,就會引用另外一位UCL教授的推特。我還會繼續做下去,大概堅持到英國疫情真正有所好轉;按前段時間英國首相約翰遜的說法是,大約會持續12周時間,那大概要到六月中下旬;如果到那時候英國疫情增長數量非常少了,就像現在國內情勢一樣,那我就應該不會再更新了,因為到那個時候,更新數據其實也沒什麼意義了。主要還是希望大家能重視疫情,為疫情數據提供一個更可視化的瞭解途徑,主要還是基於這個目的。

觀察者網:您現在就讀的學校狀況如何,課業如何進行?之前看到有新聞稱,部分美國高校清空學生宿舍等,留學生處境尷尬,不知英國情況如何?

吳芃:我現在留在英國,我們學校從上上週就開始上網課了,學業情況和過去沒有太大區別,就是把線下上課變成線上上課。因為馬上面臨著五月中旬之前要遞交四篇課程論文,每篇4000來字,同時又要準備畢業論文開題,實際上作業還是非常緊張的。關於部分美國高校清空學生宿舍的情況,可能英國和美國不太一樣,或者說利茲當地的學校不一樣,至少我沒有聽說身邊有任何一個同學的宿舍被清空,強制讓他們搬家的。英國留學生的處境並不尷尬,我覺得和英國當地居民沒有太大區別。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吳芃 作者供圖

觀察者網:您身邊認識的各國留學生或海外華人,留在英國的多嗎,選擇回國或留下的比例如何?據您瞭解或觀察,兩種選擇的想法是什麼?

吳芃:就我認識的人來說,可能不一定能代表留學生整體情況,我身邊大概有1/4的各國留學生同學選擇回自己國家,當然包括中國留學生,剩下的就是留在英國的。我覺得選擇留下或者回國,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選擇回國的同學,一方面擔心英國的疫情可能不可控制,而且英國目前的舉措沒有像國內那麼嚴格,尤其是之前飛回去的同學們基本是在23日之前,而英國更嚴厲的措施是從23日之後開始實施的,所以如果說英國可以更早採取更為嚴厲的措施,他們可能就不會回去;另一方面他們可能覺得主要的課程已經完成,其他的課程在線上也可以進行,所以就回國了。還有同學說,他們可能一直到畢業,中間都不會再回到英國了。選擇留下來的同學,主要還是考慮到專業課程沒有完成。像我是法律系的,寫論文要找很多參考資料,線上的電子書、電子期刊種類太少,不能滿足我的寫作參考需要,很多重要的資料、教材還得去圖書館借閱。我覺得很多同學可能是像我這樣的情況,根據自己的學業狀況,決定暫時不回去了。還有一部分是原本打算回國,甚至機票都買好了,但由於中轉航班或是直飛航班等政策有所差異、也在不斷調整或者航班取消,最後回不去了。

觀察者網:所以,您留在英國主要是出於學業考慮?會不會擔心在異鄉無法得到一些基本的保障?當地相熟的朋友或同學照應如何?

吳芃:我自己是出於課程原因留在英國的,寫文章必須要利用圖書館資源。預期可能到六月底左右,英國疫情應該會有所好轉,到七八月份集中寫畢業論文時,需要大量查閱紙質版書籍。而且,我一直認為我們中國留學生的安全係數實際上是高於英國本地居民。一方面,我們留學生和本地居民一樣,都能享受英國NHS醫療服務;另一方面,我們留學生還有更多來自祖國的支持,比如中國駐曼切斯特領事館給留學生髮放的防疫健康包,裡面有口罩、消毒紙巾、中藥、防疫手冊等,這些都是現在很緊俏的東西,我們都能收到。另外,我們在國內的親戚朋友已經經歷過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我們也得到很多消息,知道自己應該採取什麼樣的防疫措施。另外,留學生之間也會建一些聯絡群組,像是歸國群、留在英國的群,各個群裡面都是加得滿滿的,學校有什麼通知、疫情有何新進展等等,大家都會相互照應。本來大家都是中國留學生,就算沒有疫情,在外都是互相幫助的。

觀察者網:我看到您也在推特上發起一些當地華人募捐或社會援助活動,您簡單介紹一下活動情況嗎?效果如何?與當地機構或組織有對接嗎?

吳芃:我參與了這次捐助活動。這個活動是利茲大學的幾位中國籍老師發起的,我們建了一個小群,大概七八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任務。我是負責宣傳、接收物資捐贈,另外一位同學負責收款,另一個老師則是負責聯絡物資生產商,因為捐贈物資要能夠符合NHS要求,這類生產廠商其實是有限的,有的老師就去聯繫廠家,選擇可靠企業,最後還要負責貨運。捐款是26日早上發起的,截至現在27日採訪時,捐贈數額已經5000多鎊。我們的目標是一萬鎊,應該很快就能完成這個目標,最後把這些錢用來購買物資,捐給醫院和NHS。和我們對接的是英國醫療服務體系和當地醫院。前面提到,老師負責尋找靠譜廠家,這是我們要花錢的地方,關鍵是廠家生產的防疫物資能符合NHS要求。不少我們國內廠商生產的口罩、防護衣等不符合英國NHS要求,他們需要進行另外的單獨認證。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利茲大學幾位中國籍老師發起的募捐活動

觀察者網:您在英國,從日常觀察或媒體社交網站上了解,對英國整體防疫情況感受如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發生了一些什麼變化?您所在的地方,醫療系統的保障像防護物資(口罩/消毒水)夠嗎,另外食品日用品等民生物資等供給夠嗎,您自己有準備一些基本物資嗎?

吳芃:對於英國整體防疫狀況,我從3月5日開始發佈疫情數據,是因為3月3號,英國出臺了一個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行動計劃,3月4日我把這篇行動計劃的文章從頭到尾認真看了一遍,內容非常長。行動計劃將英國防疫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是抑制階段,第二是拖延階段,第三是研究階段,第四是減緩階段,前兩個計劃是按時間順序劃分的,後兩個階段則不是時間順序、而是配套前兩個計劃,同時進行。從3月3日發佈行動計劃開始,一直到3月12日之間,一旦誰感染了新冠病毒,英國會主動出擊尋找密切接觸者,檢測這些人是否也同樣感染。這件事情大概進行了十天,期間有好幾百人確診。英國官方通過模型估算,認為實際真正感染人數已經不止幾百個,甚至達到5000至10000人感染。隨後,英國不得不調整舉措,越來越多的主動出擊,各方面資源也不夠用,而且也抑制不了。那就進入第二階段,即拖延狀態。3月12號首相宣佈進入拖延階段,目的是防止出現醫療資源擠兌,避免出現意大利那樣的情況,把每天的增長人數儘量降低,使高峰期延遲到兩三個月之後,尤其是進入暑期後,醫院的床位沒有那麼緊張,因為正常情況下,就算沒有新冠肺炎,冬天醫院住院率也會比較高,床位緊張。這樣的話,能給英國更多時間做準備。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英國發布的新冠病毒行動計劃 截圖來自英國政府官網到今天3月27日,英國確診病例已經達到一萬多例,截至目前他們還是做了一些準備的,比如政府公開號召過去在NHS服務的從業人員、醫療工作者志願回到以前崗位上,大概65000名,現在已經有好幾萬人報名了。同時,大量採購物資、口罩、呼吸機等,以及向私立醫院租借8000張床位。從目前增長趨勢來看,這些舉措並非完全無效。雖然現在英國首相、衛生部長都接連確診,但總體趨勢不是非常猛烈。在英國,並不是所有發現類似病症都要去醫院,如果是輕症,出現發燒、咳嗽症狀,就要求在家隔離七天,如果期間病情惡化或者說七天之後還沒有好轉,就需要到醫院檢測、治療。

我們可以看到,每天的確診人數和進行檢測人數的比率大概控制在百分之三四十或以下。這就說明,並不是所有人都去醫院了,通常到了醫院的人可能就需要住院,還有一部分人可能在家隔離期間自愈了,沒去醫院,也沒有進行檢測確診。某種程度上可以將醫療資源首先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我所在地區的醫療系統保障目前是夠的,物資也在不斷補充和供應。到今天,利茲當地也只有60多個確診的,這個確診指的是最有60多個人現在醫院住著。

食品、日用品供應基本上也是夠的,除了衛生紙和意大利麵這兩樣東西相對緊缺一些,如果中午或下午去超市的話,這兩樣東西的貨架一般是空的,也不知道大家為什麼要去搶購這兩樣東西。其他物資都非常充足,肉類、蔬菜、水果完全沒問題。我自己準備了一點點基本物資,多買了一些米和麵,這兩樣東西儲存時間比較長,但水果、蔬菜、肉類一般就是買新鮮的,平均隔幾天就出去採購一次。另外,口罩我是很早就買了的,武漢封城後,我就在亞馬遜上下單了,當時還特別便宜,4.9鎊買了50個醫用一次性口罩,後來就逐漸漲價,一個一次性口罩要一鎊多,再後來網上就買不到口罩了。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作者吳芃推特最新發布3月31日英國新冠疫情確診數以及檢測確診率 截圖來自推特

觀察者網:英國政府或當地政府有發佈一些檢測條件、就醫流程等具體規定嗎?留學生或在英工作生活的海外華人能享有同樣政策待遇嗎,如果萬一要檢測、救治,費用負擔情況如何?中國使館是否有提供一些幫助?

吳芃:關於檢測條件、就醫流程,我比較熟悉,因為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檢測條件,前面已經提到了一些,如果有症狀出現,就需要在家自主隔離7天,如果7天之後沒有緩解或是惡化,那就去醫院檢測治療,如果7天之內實在受不了了,那就可以直接就醫檢測。平常在英國看病,是去GP(General Practitioner,全科醫生)。英國醫療採用的是分診制,普通疾病首先去看全科醫生,如果全科醫生覺得需要進一步治療,就轉診到更大型的醫院,主要是為了防止醫療資源浪費或是過度醫療。但如果出現前面提到的幾種情況,是不能直接去GP,而是要先撥打111電話,醫院會告知該怎麼做,等救護車來接去醫院。留學生和海外華人的政策待遇跟英國本地居民一模一樣,檢測治療費用就是由國家承擔。因為英國從1947年開始就建立起了公費醫療體系。此外,中國大使館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除了發放防疫健康包之外,大使館還設有緊急熱線,工作人員會耐心地引導我們下一步該做什麼。在英國大約有61萬華人,其中41萬中國公民,還有近22萬是中國留學生。前段時間,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回答了很多問題,尤其是針對目前英國的防疫狀況,針對此前國內可能對英國防疫措施存在的一些誤讀,劉大使也做了一些解釋,還回應了留學生以及留學生家長的擔憂。

觀察者網:從一週前英國政府提出的群體免疫,到近日首相約翰遜發表“全國封鎖令”電視講話,可以說是極短時間內的政策大轉彎,普通英國民眾的態度/反應如何?您對此有些什麼看法?

吳芃:其實,英國官方一直強調自己從來沒有正式提出過群體免疫政策,這只是科學家的一個概念模型,根據以往傳染病借鑑的一個經驗。在免疫方面,英國的做法和國內確實不太一樣。在國內,規定有些疾病必須從小接種疫苗,但在英國就不是很鼓勵,具體政策我不太清楚,只是知道有些小朋友長水痘了之後,學校、父母會給他們慶祝,因為以後就不會得這個病。英國的所有防疫路線一直是按照3月3號出臺的那個行動計劃在推進,包括現在宣佈的全國封鎖令,實際上在這份行動計劃裡面是有提到的。第二階段是拖延階段,政府保留關閉學校、公共交通、酒吧、餐廳等一切公共設施的權力。尤其是23日下午,英國下議院進行了新型冠狀病毒法案的辯論,緊接著迅速出臺了這項法案,授予警方和政府在防疫中更大的權力。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新冠病毒緊急法案 截圖來自英國政府官網所以,普通英國民眾並沒有“政策大轉彎”的反應。之前,他們本身也不是特別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問題,當我們國內對群體免疫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不是所有英國人都在關注。就在23日(週一)首相發表全國封鎖令電視講話之前的週末,英國國內正好是一個小節假日,天氣很好,很多民眾跑到公園、草坪、海灘聚會。此後,英國首相才著急地宣佈這一次更為嚴厲的措施。英國方面認為自己的舉措是合情合理的,正如英國政府首席醫療顧問所言,英國所有舉措都是基於現有的最佳證據而得出的,不是某個醫療專家決定的,而是由很多醫療專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等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制定出最適合英國當時所處階段的措施。

畢竟英國也有6000多萬人口,如果在早期階段比如100人、200人確診時,就封鎖起來也是不太可能。首先可能英國經濟承受不住,其次民眾也沒有警醒起來,反而會覺得政府的封鎖措施很莫名其妙,所以他們也是經過各方面權衡之後做出的決定。當然,中英兩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差異還是很大的,沒法要求英國完全照抄中國模式,迅速有效實施封城。事實上,英國現在的舉措代價也很大,如果停業,工人工資照發,那政府要承擔工人工資80%,而且如果薪酬越高,政府負擔就更多,不過最高一個月不能超過2500鎊。另外如果因為受到疫情而出現租金困難,也是要靠政府承擔。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英國政策“大轉彎”,老百姓為什麼沒反應?

中國醫療隊抵達倫敦 截圖來自推特

觀察者網:最近,我們在國內也瞭解到一些不太樂觀的情況,比如部分國家的華人或留學生,因為病毒在當地遭到歧視甚至人身傷害,您在英國的情況還好嗎,是否聽過過一些類似的情況?未來會擔心排華現象嗎?現在全世界關於病毒的輿論很混亂,對中國不友好的聲音也不少。

吳芃:我身邊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但確實看到了相關的新聞報道。我覺得這應該是極少數的例子,英國社會相對比較多元化,包容性強,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的人口很多。以弱勢群體為例,比如身障人士,在我們學校、甚至我的同學中就有坐著輪椅來上課的。對國人來說,比較熟悉的例子是霍金,我們學校還有牽著導盲犬來上課的老師,現在已經是一位知名教授。這些例子都是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多元性,不同群體都有機會。推而廣之,這次疫情中如何看待戴口罩的問題,多數英國人的態度就是不支持也不反對,如果你非要讓我這樣做,我也不會這樣做。因為在他們的文化觀念中,戴口罩是意味著自己生病或是攜帶病毒,並不是保護自我,尤其是戴那種藍色或綠色的醫用外科口罩,英國人認為這是在醫院或是病人才使用的。至於排華問題,我倒並不擔心。對中國留學生而言,以利茲大學為例,有三萬多留學生,其中超過4000人是中國留學生,在學校裡面中國人群體是很大的。而且現在國際上,中國國家實力非常非常強,影響力也非常大。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看電影或電視劇,裡面講的一些梗,首先就把中國、美國等幾個世界大國拿出來開玩笑,這實際上就是代表著中國極強的社會影響力。我們中國留學生擁有如此強大的祖國,我覺得不用擔心這個問題。而且隨著國力強大,外國人對中國文化也非常好奇。我有好些外國朋友會說中文或者正在學習中文。利茲大學就有孔子學院,是和商學院合辦的。我認識的一位女生,既拿到經濟學學位,同時又讀了一箇中文學位。他們對中國文化特別嚮往,平時也有很多交流機會,比如參與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學校的本科生交流,可以有一年時間。再者從我自己的推特來看,很神奇的是,我作為一名中國留學生,大家給予了我很高的讚揚感謝。在我的推特評論中,沒有任何種族主義的話語,大家非常平等的交流,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大家是平等的。現在疫情如此嚴峻,全人類應該共同努力,共渡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