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找尋記憶中的安靜

記得女兒從牙牙學語到上中學,書店一直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

自從女兒上大學去了另一座城市,書店也隨之漸遠。再加上現在電子設備­——電腦、手機、平板上都是電子書,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開來瞭上一眼,因而去書店就更少了。

週末的一天,一時興起,想去書店找尋一下當年的感覺。

於是吃過午飯,簡單休息後就來到了地下書城。

快到入口時,就看到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甚是納悶。等到走進去,經過收銀臺,更是震撼,人們排著隊等著交款,手裡或五、六本或七、八本更有甚者購物車裡放滿了書。再往裡看,哎呦,只見人們排成兩隊,隊伍如長龍般見首不見尾,長長的甩到後邊,感覺都遙遙排到書城另一頭的牆邊上一樣。

側身擠進來,想著到當年常看書的地方,選本書,找一隅,翻看著,靜等女兒選書的寧靜,但已然成為一種奢望。原來的通道擠滿了人,只好一點一點挪過去,想找本心怡的書卻發現並不好找,書架上部分已經空了,都被人們一摞摞抱在懷裡。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書城租期臨近,對部分圖書打折銷售。原來如此,怪不得人們這樣瘋狂搶購呢。不由心生感慨,對現在網絡、電子產品豐富的今天,人們對書的熱情依然不減,同時也為自己單純找尋心中的那一抹記憶才來到書店而心生慚愧。

來到文學專區,只見人們擠在書架前,找尋著自己想要的書。只聽旁邊一對夫妻的對話:

“我剛找了朱自清的散文集”

“我看了錢鍾書的,這還有畢淑敏的”

“還有林清玄的,多選幾本,放著慢慢看吧”

……

在這裡我看到了張昕宇的《侶行》,翻開——與食人魚共浴那一節,看到了作者是怎樣冒險去驗證一個結論,看到作者並不是簡單用視頻記錄了經過,而是用文字記錄下了冒險、經歷及心路歷程,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書店,找尋記憶中的安靜

人太多了,挪到書法繪畫專區,只見一位頭髮花白的大爺拿出老花鏡,準備挑選自己中意的書。

擺架一隅,一位大媽坐在那認真地看著,嘈雜的環境並不能影響分毫。

再回頭看見一對小姐妹,姐姐手裡拿著一本少兒繪畫書,一字一句的給妹妹講著,妹妹緊緊的挨著姐姐坐著,眼睛盯著書,津津有味的聽著,生怕有哪一句沒聽清楚。

中間的開放區,一位清潔工師傅正拿出眼鏡,準備看他喜歡的書,因為喜歡,所以面帶微笑;因為喜歡,所以寧可犧牲午休時間。

……

書店,找尋記憶中的安靜

看到他們不禁想起董卿和《朗讀者》,當今讀書已慢慢淡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朗讀者》實現了以文化感人、鼓舞人,引領“低頭族”迴歸書桌。

再讓我們追憶一下有關讀書的千古名句:

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出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詩句;

宋真宗更是道出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高爾基有句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都道出了書的重要,讀書的重要,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讀書呢?

於是我趕緊選自己想買的書,然後又選上幾本也如大爺、大媽那樣找一隅靜靜地讀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