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讀書去(內含推薦讀書方法)

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有人徹夜奮戰在抗議前線,有人正在艱難地與病魔做鬥爭,有人(比如外賣小哥)馬不停蹄地穿行於城市的大街小巷,當然,大多數人則被迫迎來了一次難得而又特殊的長假期。難得是因為這可能是幾十年才一遇的假期,而我們恰好趕上了;特殊是因為本次假期活動範圍僅限室內,偶爾也可憑票出去放風一下。

在這樣的假期裡,做點什麼好呢?


不如讀書去(內含推薦讀書方法)


吃貨們選擇研究各色美食,在家便能享受饕餮盛宴。嚴重缺覺的996黨更青睞於臥床休眠、追劇。抖音發燒友則熱衷於在網上秀各種惡搞視頻。麻將大咖們也沒閒著,在家組團搓麻將,也別有一番趣味。

然而,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廣大青少年兒童就比較悲催了,不光要在線接受語數外各科老師的轟炸,還要完成一堆作業習題。更悲催的是一線教師們,硬生生在短時間內逼自己成為網紅不說,還要熬著黑眼圈在線批改學生們慘不忍睹的作業。家長們也不容易,不僅要將有限的手機、電腦資源留給子女,還要起早貪黑監督他們聽課、寫作業。孩子以前好歹在學校,眼不見心不煩,現在倒好,天天在你眼前晃悠,怎一個煩字了得!

對於線上教學,姑且不論。單說這樣難得的假期,作為學生,作為老師,作為想要提升自我的人,是否有更有意義的事可做呢?


不如讀書去(內含推薦讀書方法)


要我說,不如讀書去!

讀書的益處自不必說,不妨談談怎麼讀書?讀什麼書?

我想先從自己幾十年的讀書經歷談起。

小學的時候,不僅書籍資源匱乏,幾乎無書可讀,而且也從沒有人告訴我要怎麼讀書,因此只能逮到一本讀一本。好在當教師的四姨給我帶來了不少書。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童話故事書。如果說,今天的我還算比較會講故事,我想,應得益於當時看的這類書比較多。

五年級時,我偶然在家中翻到了一本破破爛爛、殘損不全的武俠書,便偷偷看起來(那時家長認為這是“閒書”,不讓我們看),從此沉浸到武俠世界裡,一發不可收拾。後來我才知道那本書叫《白髮魔女傳》,是梁羽生的代表作之一。

後來,我又陸續讀了金庸、古龍、溫瑞安等人的書。在眾多武俠小說中,我尤其鍾愛金庸和古龍的書。我至今認為金庸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系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存在。而古龍則以其神奇、敏銳的才思為後人開闢了武俠的新領域。


不如讀書去(內含推薦讀書方法)


上了初中以後,學校的圖書資源相較之前豐富了些,我也因此接觸到了不少好書,可以說,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閱讀的品味就是從那時奠定的。因為沒有人指導我到底該讀什麼書,到底該怎麼讀書,我只好一路自己摸索、自己琢磨。

記得第一次進到學校那間小小的擺滿書籍的圖書室時,看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書籍,我有些茫然無措,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我在心裡問自己,先讀哪一類的書呢?該讀誰的書呢?我想,還是要先從自己感興趣的書讀起。於是,我走到了偵探類書籍旁。既然不知道誰的書好,那就先讀名著吧。我以為,

越是年代久遠的書籍,越能說明其認可度。所以,我選了本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幾年後,我才知道柯南·道爾是世界偵探小說三大家之一。

之後幾年,我又陸續讀了《茶花女》《簡·愛》《傲慢與偏見》《神秘島》《魯賓遜漂流記》《巴黎聖母院》《基督山伯爵》《源氏物語》《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莎士比亞戲劇集》《紅樓夢》《平凡的世界》《家·春·秋》《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古今中外的名著。


不如讀書去(內含推薦讀書方法)


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心中那股寫作的慾望之火噴湧而出。於是,高中二年級的那個暑假,我提起筆,滿懷信心地創作了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說。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自己當時的筆法還很稚嫩,但當年那段難忘的創作經歷卻讓我懷念至今。也正因為保持閱讀,我才喜歡上了寫作。

我很慶幸當時的自己無人指導讀書。正因為一開始就接觸了經典,所以,我不懼怕讀經典,才得以有興趣去讀更多經典,因而才養成了比較高的閱讀鑑賞力和閱讀審美趣味。反觀現在的學生,由於網絡的發達,很多人一開始接觸的便是網絡文學,各種玄幻修仙、瑪麗蘇、霸總類作品深受學生的喜愛。我不能說這一類文學不好,但當你見過了大海的遼闊,看久了的小溪流終會覺得無味。

上大學以前,我所喜歡的書籍大都是小說、傳記類,我原以為,像散文、文言文、專業性比較強的書籍,永遠都不會是我的菜。當有一天,我開始靜下心來讀“三言二拍”和元雜劇時,我才意識到我錯了,原來人的閱讀趣味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原來人的閱讀審美是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而提高的

因此,上大學以後,雖然我也讀小說,但是讀書的重心開始傾向於哲學、心理學和科普類書籍。但遺憾的是,這一段黃金的讀書時間,更多的時候是用來娛樂和做一些科研項目,所以所讀之書甚少。


不如讀書去(內含推薦讀書方法)


進入社會以後,我生活中的大半時間都用於工作,只能抽閒暇的零碎時間來讀書,所讀之書越來越少。因此,我深深覺得,

學生時代當真是人一生中最黃金的讀書時期

所幸,我的工作不是特別繁忙,所做的工作性質也決定了我必須要廣泛閱讀,所以,近兩年靜下心以後,倒是讀了那麼一些書,也漸漸悟到了一些讀書的門道。

如果讓我總結的話,我以為,讀書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要讀經典,第三是要讀大家,第四是要廣讀,第五是要深讀。前三條不必細說(詳見《做到這幾點,你也可以一年讀60本書(10本經典好書推薦)》),不妨談談後兩條。

所謂廣讀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在於讀書量,也就是說要儘可能多讀書,增加閱讀量;另一方面在於讀書的領域要廣,文學、社會、經濟、軍事、心理、科學等多領域的經典書籍最好都涉獵一些。讀書量多,意味著你的知識庫庫存豐富;讀書領域廣,則意味著你的知識庫種類繁多。對於需要廣讀的書,我們但求涉獵,“不求甚解”。

所謂深讀也有兩層含義,首先我們要在某一個領域、某一個專業內進行廣泛閱讀,爭取成為專才;其次我們要擇人類流傳至今的一二部經典進行深度閱讀,時時讀,時時悟。比如,白巖松就將《道德經》作為自己的深度閱讀的書。


不如讀書去(內含推薦讀書方法)


我不太贊同有些人提倡的“讀書貴精而不在多”。試問,如果不經過廣泛大量的閱讀,何以知道自己該精讀什麼書?只有經過廣泛閱讀,我們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鑑賞水平,因而才能更好地選擇適於自己深度閱讀的書籍。

以我2019年的讀書為例,去年我一共讀書64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朱光潛的《談美書簡》、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南懷瑾的《雜談》、曾國藩的《冰鑑》、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和時寒冰的《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在這些書中,我找到了自己想深度閱讀的書——《易經》。如果不是讀這麼多書,恐怕還得過很多年我才能確定自己想要深度閱讀什麼書。

所以,要我說,讀書貴多也貴精,讀要多讀,也要精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