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海蒂和爷爷》,一个活泼善良、热爱大自然的勇敢女孩,一个人们口中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实际内心睿智又慈爱的爷爷,这对爷孙的出现,可以说是极为不搭的,但是相处起来却有那么的必然又和谐。

该影片主要讲述失去双亲的五岁女孩海蒂被黛特姨妈强留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家。后来又被黛特姨妈骗出阿尔卑斯山,私底下卖给在法兰克福富裕的史家,在史家一边过着陪伴嘉拉小姐读书的安稳生活一边对阿尔卑斯上的人与物的无比思念。最后在嘉拉的祖母的帮助下重新回到阿尔卑斯上和爷爷一起生活,并在嘉拉的到来后帮助嘉拉站起来的感人故事。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这样一个活泼懂事的小女孩子带着她的善良与爱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从上映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很多人都说被它深深地治愈了。

与其说治愈,不如说,我们在其中看到自己向往的自由,之所以治愈,是因为那一种真诚的善良和爱不偏不倚地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于教育孩子,有的是心有余力而不足的无力教育,有的是唯严不破的粗暴或强制教育,也有的是溺爱式的纵容教育,还有的是自然式的放养教育,不乏也有通达明理的智慧教育。

无论哪一种教育,更多时候取决于父母本身的修行,因为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因为我们每个人不是谁生来就懂得如何做父母的。

我曾对我的先生说,我真的很担心自己当不了一个好妈妈,先生和我说,什么是好妈妈,什么是坏妈妈,这些不是你说了算,孩子的表现就是你分数的结果。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们总听到这样一句话,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孩子其实就是父母最直接的缩影。我们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成为我们的正面缩影呢?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一、不要把孩子视为己物

孩子从十月怀胎到哇哇坠地,相信这个过程是每一位父母再欣慰不过的事情。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慢慢的会有一种这样的思想:你是我们生的,就是我们的孩子,所以无论什么,都必须听我们的。

孩子得多无辜啊!他确实是我们的孩子,但他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并不是我们做父母的附属品。我们从开始做父母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孩子当成我们的附属物。

我觉得这个也和我们的传统家庭观念和育儿观念有关。这也是对于当下为人父母一个最大的挑战:要怎么去跳出这个观念,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来看待,这是亟需我们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二、你的自我疗愈很重要

有一些文化素质比较低的父母,巴不得孩子能用功读书,有一天出人头地,也有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的父母,希望孩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期望,自己以前未曾实现的梦想加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的这个“望”的落脚点。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很佩服我的老师的勇气,在早教盛行的今日,她的儿子没有上早教班,也没去上幼儿园,到了适龄就直接去小学就读。

当时我很吃惊,问她原因,她和我说:“我尊重孩子的想法,一辈子那么长,不是读书就是工作,为什么要在他可以玩耍的年纪掠夺他的玩的权利呢?他能走在正道上,以后能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就足够了。我们被逼着成长,深知这其中的爱与苦,又为什么要在孩子身上找平衡呢?”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不知道孩子以后会如何,但是至少孩子是健康成长的,不仅物质上,更重要是心灵上。做父母的我们,不如反思我们自己,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要带给孩子什么,要孩子学到什么,在这些过程中,我是否加入了“我”作为主要因素。

作为父母,自我疗愈很重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但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建立在孩子的身上以此来掌控孩子。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曾看过一个广告,一对父母每天都是手里拿着手机,孩子放在一边自己玩玩具,吃饭的时候,父母依旧在玩手机,孩子睁着眼睛望着他们,睡觉的时候,父母还是在玩手机,孩子自己抱着布娃娃谁在父母的中间。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得多压抑呢?我们有时间刷剧,却没时间与孩子聊天;我们有时间刷微博,却没时间陪孩子玩耍;我们有时间聚会,却没时间带孩子出去玩……

对于孩子,总说自己没时间的父母,挥霍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在挥霍孩子的人生。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真实的陪伴,不仅是促进亲子关系融洽的快速方法,也是孩子内心需求的一部分。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心里很难有爱的概念。

我明白当下很多为人父母为了家庭和孩子的劳碌与奔波,但是不妨在忙碌中,分一点时间给孩子,在陪伴中取得孩子对于你缺少陪伴的理解。切记,这可不以成为你每次的借口。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四、忽略表象真实看孩子

《海蒂和爷爷》中嘉拉的祖母把这一步做得淋漓尽致。对于女管家对海蒂的“控告”,她并没有全盘肯定,而是通过自己去亲身接触这个孩子,并且在交流中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种种原因,最后还帮助海蒂回到了爷爷的身边。

我们很多时候,总会因为孩子的一些不恰当行为而做出相对应的对策,但我们很少去思考,孩子不恰当的行为发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曾在公园看过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在休息,休息过程中,孩子把手中的奶瓶扔出去,那位母亲一边捡起奶瓶一边对孩子说不能扔,孩子却很开心,结果奶瓶继续扔,那位母亲在几次过后终于扔不住了,在孩子的手上拍打了几下,孩子立即哇哇大哭起来。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孩子在扔奶瓶时很开心,但孩子不懂奶瓶不能扔,那位母亲在孩子几次扔出后捡回来,孩子以为这是可以玩,也就和自己的母亲互动起来,那位母亲却浑然不知。

假如她透过孩子扔奶瓶的这个表象能真实看到孩子行为发出的动机,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并通过替代物来和孩子互动,对孩子来说,不仅孩子明白奶瓶不能扔,也收获了亲子互动的快乐。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五、你的焦虑在于过度教育

很多父母很重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也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给孩子量身定制一系列的课程,每天在不同的课程中穿梭,接着自己就在督促孩子中不断地焦虑,假如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除了焦虑,还有愤怒。最后,孩子累,我们更累,彼此身心都累。

我们自己会觉得孩子一点都不明白我们的苦心,恨铁不成钢又自己捶胸顿足;孩子却认为我们在逼着他做他不喜欢的事,孩子他想玩。看,过度教育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焦虑,还有亲子关系的紧张。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羡慕影片中的海蒂,虽然她想读书的要求被爷爷拒绝,但是童年玩耍的美好时光与回忆,确实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我们说这部影片治愈,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缺失的美好童年时光以及我们向往的那份自由与舒适。

我们不妨放下焦虑,去和孩子面对面,去明白孩子要什么不要什么,去尊重孩子的需求。当然,并不是说就完全听任孩子的想法,放任孩子随意地去做他想做的,这样一来就变成疏于教育了。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六、富养不在物质而在内心

这几年很流行“女孩富养,男孩穷养”的教育理念。虽然说有一定的依据,但是这未免对孩子也太不公平了吧!

假如一个家庭刚好有女孩和男孩,那这样一种育儿方式,孩子心里得有多不解和不平呢?谁能保证富养出来的女儿是精致又内心健康的,谁又能保证穷养出来的儿子是阳光又内心刚强的呢?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说:“这是一个全民富二代的时代。我们指责富二代的行为失当,但是其实,我们都是富二代的践行者。”

你给予孩子富裕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孩子内心世界的培养,到最后,不是养了“白眼狼”,就是养了“啃老族”。

做父母的我们,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我们总认为“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却殊不知,有的孩子并不知道这一切的来之不易,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仅不懂得父母的艰辛,甚至觉得这事天经地义的。最后剩下的,就是父母的两行泪了。

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的同时,我们还得给予内心的满足,一个内心得到满足的孩子,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在与人相处时,也与自己面对面。富养孩子,可以,别忘了,内心的富养更加重要。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t“人们很喜欢讨论邪恶的东西,你需要自己判断,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t“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我很喜欢影片中这两段台词,对于孩子,我们除了爱,还要学会给他足够的自由,自由的意志,自由的尝试。

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肯定是爱我们的孩子的,特别是当一个小生命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时,这是上天给予我们无比的恩赐,但怎么对待是取决于我们。

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我们做父母的一场漫长修行,学习倾听、交流、陪伴……

《海蒂和爷爷》: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我们能心平气和与他人侃侃而谈,却很难和孩子面对面地轻松聊天,其实很多时候是长幼有序,是因为我们端着长辈的架子而已。余生很长,和我们的孩子,还请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