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作為北方人,我更喜歡江南的生活。尤其是那水鄉的陰柔之美令人迷醉,出差也好,旅遊也罷,有機會南下,總要選個水鄉古鎮住上幾天。這些年去過的水鄉數不清了,它們就像一幅畫、一首詩、一曲歌,只有走在那鋪滿青石的小路上,才能感受到那前世今生也悟不懂的神韻。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在眾多的水鄉中,烏鎮、周莊、西塘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詳了,南潯古鎮則顯得頗為低調,因為距烏鎮並不遠,經常被作為附送景點出現在遊客的行程中。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我住在桐鄉,桐鄉去南潯古鎮實在是不方便,桐鄉客運站沒有直達南潯的車。我是換了三趟公交車到烏鎮西柵打車過去的。其實在烏鎮西柵有119路公交可以直達南潯景區,只是因為遊客少的緣故,車次減少到了2個小時一班,對於時間不充裕的遊客來說不太合適。在杭州或是嘉興反而更容易去南潯古鎮,只需要注意長途大巴的運營時間即可。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幾經周折來到的南潯,是超出我的意料的,它留給我的記憶比我預期的要高得多。

在南潯的這一天,一直都在下著雨,我穿著雨衣使用單反相機實在是不方便,於是全程就都用的vivo X21手機拍攝了。

要說來南潯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看到了這座“紅房子”的照片。這個當地人說的紅房子,宅子主人叫劉安泩,號悌青,故取名為劉氏梯號。這片建築是面衝西的中西式建築群,因為大量採用紅磚,就俗稱“紅房子”了。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劉氏梯號最為核心的建築便是這紅房子,整座紅房子外觀屬於西歐羅馬式建築,觀感十分壯觀。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紅房子從百葉窗到羅馬柱,從歐式玻璃,進口花紋地磚,再到屋內的陳設,都充滿了濃濃的西洋風。陰雨天氣屋內即使開了燈也十分昏暗,對於手機的暗光拍攝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不過拍完效果還是可以的。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整個建築是中西合壁,雕刻很多,房子線條簡潔、高敞、佈局通暢,是典型的江南豪宅。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劉氏悌號,同時也與清初第一文字獄"莊氏史案"有關,在建劉氏悌號之前,這裡曾是南潯富戶莊允城的宅院,後被捲入史案滿門抄斬。金庸先生曾專門到南潯參觀,並寫了《湖州之寶〈明史輯略〉》一文,追憶這段歷史。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往北走來到廣惠宮,門口有一座廣惠橋,注意到橋邊有一對石獅子,這對石獅子並不是在橋的兩側,而是在橋的一邊,顯然並不是為這座橋設計的。這對石獅的形貌之立體、細枝末節處之精雕細琢、以及獅口中那可轉動的大圓石珠子,都顯示著製造匠人之用心良苦。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廣惠宮是南潯古鎮一處源遠流長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築遺存,是南潯鎮知名的道觀,俗稱“張王廟”(有個張士誠的志士曾一直把這裡當作糧倉使用)。廣惠宮始建於北宋英宗治平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曆史,比南潯古鎮歷史還有久遠。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據說道觀正中這個壇是仿北京天壇圜丘弄的,以前是不是真的就這個樣子,不得而知了。不過這個在大殿裡用X21往外面拍的效果還挺好的,完全的大光比環境,室內和室外的景物細節都表現的很好。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經過種種磨難,三毀三建,如今是完成嶄新的一片建築了,我對此興趣不大,走馬觀花罷了。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在街角咖啡館看到的SLOGEN詮釋著這個水鄉的個性。青石板,烏篷船,河岸上的柴米油鹽,還有那混搭的西洋建築。靜謐的街巷,慵懶的風景,悠然之間,恍若隔世。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每座城市都有一家屬於自己的貓空,可以靜靜地閱讀一下午,可以喝著咖啡放放空,可以給未來的自己寫封信。然而我的時間實在是不寬裕,沒能享受這番閒情雅緻。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站在通津橋上,這裡是南潯鎮中心的十字形水系交叉點,從這裡向遠方望去,白牆灰瓦間,既不單調又不乏味,一種簡單明瞭的感覺湧上心頭。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南潯自古便有“十步一橋”的說法,據清道光、同治和民國三本鎮志的統計,在橋樑的鼎盛時期同治年間,南潯鎮上的橋樑多達107座,現存的橋樑也有幾十座之多,而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廣惠橋、通津橋和洪濟橋這三座“南潯三古橋”。這座洪濟橋不遠處曾經是古運河碼頭,碼頭上配有石桌石椅,這是為在此候船的人們準備的休息之所。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洪濟橋是單孔石拱橋,算是南潯很大的一座橋了,長28米,寬3.5米,拱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建造年份不詳,不過在明萬曆年間(1573—1619),《湖州府志》已有關於此橋的記載。在南潯的三座石橋中,我是最愛這洪濟橋的,斑駁的青灰色橋身,不管是從橋上還是橋下經過,總會令人憶起往昔。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繼續向北走,來到百間樓。要說百間樓這個地名的確切來歷,已難找到文字依據。相傳是明代尚書董份為女眷家僕而建的居屋。因沿河兩岸,約有樓房百間左右,故稱百間樓。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百間樓顯然還都是當地人居住著,時而看老者在對岸喝茶,時而見婦人在河邊洗衣。它保持著原來的味道,並沒有被過度的開發。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百間樓已是南潯古鎮的最北端了,於是折返往回走。本來要去張靜江故居的,但是在維修,未能進去,比較遺憾。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回到紅房子對面,便是張石銘舊宅,張石銘是江南鉅富,他的宅子建於光緒25年至31年。整個大宅由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築格局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群組成。相互聯通,巧妙結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紀未與西方在經濟、文化、藝術中的聯繫與溝通。張石銘舊宅,又名懿德堂。前臨古潯溪,坐西朝東,基本就是與紅房子斜對面。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進,中、西式樓房150間。系江南罕見的基本保持明清歷史舊貌的豪門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樓群的經典建築。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院子第四進,是歐洲十八世紀建築風格。樓前有一天井,載有二棵廣玉蘭,樹齡已有200多年。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張石銘舊宅裡的西洋樓和河對面的紅房子一樣都隱匿在深宅之中,都是為了低調,避免被人說成崇洋媚外。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張石銘舊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建築文化,建築以明清傳統建築為主,兼有歐式建築風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經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建築和文化價值。其建築規模,裝修豪華和經典在江南一帶實屬罕見,故有史學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名宅”。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小蓮莊位於南潯古鎮的西南角位置,它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屬於南潯首富劉鏞(字貫經,不是劉羅鍋)的私家園林、家廟所在,與嘉業堂藏書樓隔河相望。園林以荷花池為中心,依地形設山理水,形成內外兩園。站在岸上,真有點保定古蓮花池的感覺。不過現在剛剛開春,池塘中除了小魚外,還是一片破敗之感。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劉氏家廟,是小蓮莊的主要建築群,與園林長廊一牆之隔。家廟始建於1888年,於1897年落成,為劉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廟坐北朝南,從南至北依次為照壁、石牌坊、門廳、過廳、正廳和馨德堂等。家廟正廳面闊三開間,明間進深五柱四間,次間進深六柱。正廳明間懸宣統皇帝御賜的"承先睦族"九龍金匾一塊,以示劉家的榮耀。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西邊藏書樓的主人劉承幹是小蓮莊的主人劉鏞的孫子,於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業藏書樓,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劉承幹是個酷愛藏書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後,他趁大批古籍流散之機,大量購書,他自稱歷時二十年,費銀三十萬,得書六十萬卷,在藏書樓全盛時期的1925年至1932年間,藏有宋元刊本155種,地方誌書一千餘種,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種史集。藏書樓不僅以收藏古籍聞名,而且以雕版印書蜚聲海內。刻印書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書,刊刻甚精。 1933年以後,劉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圖書館接管時,藏書只有十一萬冊左右,宋元刊本蕩然無存,明刊本只剩下幾種,藏書殘缺嚴重。 1949年解放軍解放江南時,周總理指示陳毅派部隊保護藏書樓。1951年11月,劉承干將書樓及庭園全部捐獻給浙江圖書館。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藏書樓門口有個最佳攝影點,我也不免俗了,也湊熱鬧拍一張吧。想拍出像單反相機背景虛化效果的照片,直接開啟X21的人像模式就可以實現,自己調整光圈調節到合適的虛化程度即可,還是挺方便的,放大看,虛化的過度部分也並不生硬。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南潯曾由南林和潯溪兩村組合而成,具有七千餘年悠久歷史,擁有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魅力名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等太多的榮譽稱號了。

然而南潯又是個甘於寂寞的小鎮。周莊有陳逸飛畫過的“方圓雙橋”,甪直有葉聖陶寫過的“萬盛米行”,烏鎮有茅盾筆下的“林家鋪子”,而南潯則默默地守候著它濃厚的文化積澱,等待著真正懂它的人們……

遊記中全部照片均使用vivo X21UD拍攝。

行攝 | 南潯,難尋,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vivo X21隨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