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過5次:你的焦慮需要一場斷舍離


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過5次:你的焦慮需要一場斷舍離

如果有人問我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過5次嗎?

我一定會笑出聲來。

5次?何止是5次?10次也有了,更別說再加上最常光顧的微博、知乎、頭條,不知為互聯網貢獻了多少流量。

刷朋友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沒有緣由、沒有目的、自然也沒有收穫。

只要拿起手機,就不由自主的點進微信,接著就是把朋友圈的紅點消滅掉。

無疑,這是一種強迫症。這背後所透露出的問題,是一個人內心的焦慮。

01 情商不是搞定別人,是搞定自己

蔡康永曾經在一次講座中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問全場觀眾3個問題:

1、過去一年中曾經對婚姻失望的,請起立。

2、過去一月中有辭職衝動的,請起立。

3、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過5次的,請起立。

三個問題話音剛落,所有的觀眾都站了起來。


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過5次:你的焦慮需要一場斷舍離

婚姻裡,我們是妻子、老公;工作中,我們是員工、下屬;在朋友圈裡,我們是他人的朋友。

眾多的角色傍身,每一個都要付出精力和時間,這樣的世界擁擠到還有多少的空間給自己。

何炅、黃渤、蔡康永、李誕、林志玲……這些人都是以高情商著稱的公眾人物。

他們在公眾眼裡,可以毫不費力的玩轉多個角色。無論在任何場面,都能夠讓在場的其他人感到舒適、放鬆、如沐春風。

以前,對於“情商高”的認知,就是跟別人相處舒服。

其實,一旦帶了“別人”,心裡就有了期待,舒服就有了侷限。

作為一位母親,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只管把孩子帶好就行了”、“把精力多放在孩子身上”、“你看人家誰家的媽媽,每天早晨拾掇孩子連臉都來不及洗”……

有多少媽媽,被這些話束縛,不曾反抗,並且還覺得言之有理,甚至為自己的丁點怠慢深感慚愧。

對孩子好,是一個母親的天性本能,用不著旁觀者指點教訓。

我自己作為媽媽深有體會,在自己心情不好的狀態下,很容易遷怒於孩子。

而如果當天自己能量滿滿,心情愉悅,就會很有耐心,孩子也能感覺到這份快樂,這種良性互動才是高質量陪伴。

蔡康永說:“情商不是搞定別人,是搞定自己。”

父母、朋友、伴侶、孩子其實都是別人,只有搞定了自己,才能和世界和諧相處。

02如果你太在意別人的稱讚,接下來你就會在意別人的攻擊。


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過5次:你的焦慮需要一場斷舍離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好壞,有男人女人的地方就有八卦緋聞。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稱讚總比攻擊讓人好接受。但是,請別太往心裡去。

一些明星會上網搜索自己的名字,看自己的新聞,看粉絲的追捧,遇到不喜歡自己的人,甚至組織粉絲群起而攻之。

像我們這些平常人發朋友圈也是如此,點讚的多了莫名歡喜,不給點贊還生悶氣。這是給自己加的哪門子戲?

人生有三個階段:發現父母很普通、承認自己很普通、接受孩子很普通。

好萊塢的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27歲就因為《大白鯊》這部電影,成為非常成功的導演。

當時《時代》雜誌用他做封面,做了一期對他的專訪。

那本雜誌送到片場的時候,製片人就拿給他,斯皮爾伯格卻沒有把雜誌接過去。

製作人很驚訝說:“整本都在講你,你怎麼不看一下。”

斯皮爾伯格就說:“我現在如果相信他們對我的稱讚,我接下來就會相信他們對我的攻擊。”

古代詩詞中說:“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情商的修為,自古就有。

誠然,別人的讚美,我們感激,相信對方的誠意,但千萬不要沉迷。

因為:不要輕易的相信別人對你的讚美,你才有能力不輕易的被別人攻擊。

03把你的熱情留給你值得熱情的人


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過5次:你的焦慮需要一場斷舍離

網絡上有人說:“我通訊錄上有3000人,但我沒有朋友”。

組一個飯局,加一圈好友,後來能夠經常聯繫,再次見面能叫上名字的能有多少呢。

社交中,只有絕交,才有至交。

雖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仇人少個窗”,但對待對自己有惡意的人,必須絕交。

蔡康永從來不過生日、也不給別人發生日祝福,卻沒有影響他在公眾心理“溫暖純良”的底色。

汪涵會定期刪除好友,覺得微信上有100個好友是件太可怕的事情。他發覺:刪除好友後生活變得相當輕鬆,所有時間都是自己的,自在得一塌糊塗。

黃磊在綜藝節目中對初次見面的人說“你好”,然後輕輕彎腰,尷尬又不失禮貌地微笑;對老熟人老狼張開雙臂,敞開懷抱,喜笑顏開。

人逐漸成熟的過程,是斷舍離的過程,不需要太多蜻蜓點水似的交情去維持表面上的人緣。

該溫暖時溫暖,該冷漠時冷漠,該回避時迴避,該絕交時絕交。

把熱情留給值得熱情的人,熱情才能更加聚焦,更加值錢。

04我是我的生活記錄者


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過5次:你的焦慮需要一場斷舍離

大部分人的朋友圈都是有人設的:有的人設是根正苗紅好少年、有的是喪喪的佛系青年、有的則是個熱愛自嘲的沙雕……

這些都是我刷朋友圈最喜歡看的內容, 因為比廣告真實。

但有趣的是:苦心孤詣打造的朋友圈,偏偏很多人又加上屏蔽圈:三天可見、一個月可見……

這???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既視感:既想被人關注,又害怕被人關注。

既疲憊、又恐懼,既想表達、又怕暴露,既害怕孤單、又看不上熱鬧,這,就是焦慮。

那如何去降低焦慮呢?

首先就是接納自己。我接受我焦慮的情緒,這是每一個還沒有放棄思考的人都會有的通病;

其實是瞭解自己。眼前的生活肯定和想要的生活存在落差才會帶來焦慮,那這些落差我要具體找出來,不能任它侵蝕。事實證明:人焦慮的根源基本在於想得太多、做的太少;為別人操心的太多、為自己考慮的太少。

最後是重塑自己。走出舒適區,狠心斷舍離。斷掉不值得的關係,捨棄作繭自縛的情緒,離開帶來內耗的人。

說到底,無非就是誠實面對自己、不再委屈自己。

雖然這每一步都很難,也許需要一生去面對,理性和感性來回顛簸,很多時候無法自圓其說。

但我們不妨,從下意識的減少一些無意識的刷朋友圈、刷小視頻、刷各種看完之後就只是看完的精神鴉片開始。


周核桃,一枚“抗摔打、耐咀嚼、有營養、圓潤、堅硬”的“核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