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節=歧視?女生節VS婦女節,那些你不知道的女性節日和歷史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月八日婦女節,然而在此之前,各種女神節、女生節等眼花繚亂的稱呼就已經開始刷屏。在買買買之外,你知道這些節日的來歷和意義嗎?

為何女生節被有的人視作性別與年齡歧視,過婦女節還是女生節爭論又在每年的今日如期而至,這一切爭論的焦點何在?哪一方的說法更加站得住腳?本文將帶你一一剖析瞭解其中的淵源與是非對錯。

女生節=歧視?女生節VS婦女節,那些你不知道的女性節日和歷史

為女性平權而演講的艾瑪


婦女節,全名國際勞動婦女節,它的雛形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當時西方正處在工業革命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工資水平,加上就業時對女性無處不在的性別歧視,使得各類抗議和罷工運動層出不窮。

1857年3月8日,紐約的製衣紡織女工為了抗議低薪與工作條件,勇敢的走上街頭,儘管最後被政府予以鎮壓,然而接下來的數年裡,幾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並直接促成了兩年後第一個工會組織的建立。在一戰爆發的前一年1938年,歐洲的女性們也於3月8日走上街頭,通過集會和演講的方式反對戰爭。

在中國,中國首度公開正式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是在1924年3月的廣州,這一次運動不僅成為中國首次公開的“三八”婦女節紀念活動,也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婦女運動統一戰線的重要標誌,在全國各地都影響深遠。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日報》每年都會發表“三八”婦女節社論,該社論成為了“由全國婦聯主持的代表國家行為的‘三八’節大型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則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確認普通婦女爭取平等參與社會的傳統。

由此,婦女節成為了一項最國際化,並且影響最為深遠,意義最為重大的婦女節日。這一節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女性象徵性的休息半天或者一點點微薄的獎金補貼,我們對這一節日的討論更不該粗淺的停留在過婦女節還是過女生節,“三八”與婦女節連稱是否不雅等等話題之上。這一節日最大的意義是讓我們每個人都真誠的開始關心女性的權益,認識到她們對於社會、家庭的貢獻與酸楚。進而才談得上彼此尊重,男女平權等宏大的話題。

所以你如果有女朋友,或者關係好的女性朋友,不妨在這一天中為她做一桌溫馨的家常菜或是為她放好一池熱氣騰騰的洗澡水,為她驅疲解乏,與她分憂同勞。或許這將會是她度過的最溫馨也最難忘的一個婦女節。

女生節=歧視?女生節VS婦女節,那些你不知道的女性節日和歷史

那麼女生節呢?

女生節在如今常常被作為婦女節的對立面而提出,甚至常有《女生節是一種對女性的歧視麼》之類的文章話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論者以為這種節日的活動模式就是“男生趁機給女生一些小恩小惠,體現對女性的關愛,順便集體發個春兒,個體泡個妞兒…女生節確確實實就是在男權社會框架下,男性對女性的瀰漫性歧視本能的集中體現,且明顯不少年輕女性也在迎合這種歧視,甚至享受其中。”尤其是在2012年婦女節即將到來之際,因為嫌棄婦女節太老套,不少年輕女性紛紛加入“不過三八過三七”的行列,進一步拉大了兩種節日的反差。

然而其實當我們瞭解到女生節的歷史與源流時,就可以真正將視野打開,躍過這一類沒有結果的爭論,從而關注到更有意義與趣味的話題。

女生節起源於1986年的山東大學,最初的宗旨是一個關愛女生、展現高校女生風采的節日。其一般定義在3月7日,以示和婦女節的區別,2014年,百度將女生節的影響擴大,形成了特殊的節日氛圍。

首先女生節的初衷肯定是好的,豐富校園生活,引領學校尊重女生、關愛女生的風尚。但是這種非官方的活動在傳播過程中則難免有所亂套。比如很多高校女生節橫幅因太“汙”引熱議,被直斥“性騷擾”,這種情況甚至屢見不鮮。

女生節=歧視?女生節VS婦女節,那些你不知道的女性節日和歷史

高校中那些太“汙”的橫幅

但在老牛看來,當你瞭解兩個節日的淵源時,你就可以敏銳地察覺到,婦女節的初衷是為了社會上、工作中那些勞動婦女而設立,是為了重視與保護婦女的權益。而女生節的本意是為校園中那些尚在讀書的女學生們所設立,是為了呵護她們成長,歌頌女生們如詩的校園歲月。其實二者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年輕”與“老態”的區別。

選擇讀研、讀博道路的女生可能已年近三十甚至更大,而現在很多初中或高中就入社會打拼的女孩也數不勝數。

所以在女生節與婦女節之間實際並沒有所謂的年齡代溝,並不意味著過女生節就是年輕女孩,過婦女節就是“老女人”,更遑論其他粗俗的提法了。真正區分兩者的,實際是你所處的環境與職業,無論過哪個節日,都是每一位女性的自由和權力。這本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只是在資本力量的宣傳造勢之下,女生節的發展勢頭實在過於迅猛,甚至又冠以“女神節”的名頭,加上沒有官方有組織的正確引導,從而使得很多人對此產生了質疑與不解,甚至女性內部都出現了很多對立,才有瞭如此多的紛爭。

所以當你或者你身邊的其他女性朋友因為不知道過哪個節日而困擾時,當她們因為這個話題而出現割裂與紛爭時,不妨將兩個節日的歷史與意義娓娓道來,所有困擾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事實上專屬於婦女的節日更是遠不止這兩個,今天老牛就選一些比較有影響的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它們的來由與象徵。

女生節=歧視?女生節VS婦女節,那些你不知道的女性節日和歷史

母親節,這可能是最廣為人知節日之一,人們總是在這一天裡表達對母親的感恩,讚頌偉大的母愛與親情。

母親節最早源於美國,當時一名叫安娜·賈維斯的婦女在教堂為她的母親舉行紀念活動。她的母親是一名著名的和平活動家,曾照顧美國內戰中受傷的士兵。之後,安娜·賈維斯四處奔走,提議在全美國設立母親節。直到1914年,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簽署了法案,正式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

但鮮有人知道,母親節其實是在港澳臺流行起來後才傳入大陸的,20世紀80年代,母親節逐漸被改革開放後的內地的民眾所接受。從1988年開始,南方如廣州等城市就開始舉辦母親節的慶祝活動了,此後逐漸在內地各省市推廣開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母親節概念,直到今天,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女性節日的一份子。

女生節=歧視?女生節VS婦女節,那些你不知道的女性節日和歷史

少女節,如今最為出名的少女節是日本每年3月3日的女兒節,這是日本一個全國性的節日,目的是希望女孩子健康成長的節日,有女孩子的家庭會在這一天會擺上偶人跟白酒、菱餅、桃花等來表示慶祝,因為這時正值紅桃報春,是女性美的象徵,所以也叫“桃花節”。

其實這一節日最早是起源於中國,漢代著名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中介紹過遠在殷周之時,每當三月三季節交換之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就會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朝廷甚至專門設置女巫一職主持祭祀,是為上巳節,又稱 “修禊”。由於這一天青年男女都匯聚到河邊,為古人提供了戀愛的契機,就逐漸演變成“女兒節”。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在顯宗天皇元年,這種風俗流傳到日本,後來,日本又將酒杯換成偶人,並用棉花將偶人包起,擦拭人體,然後讓其順水漂走,據說這樣可以免除疾病。

當然,如今的中國人也甚少有人瞭解最為傳統古老的上巳節,但卻依然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女兒節”。比如七夕節因為武則天的關係,就在四川廣元一帶就被稱為女兒節,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沿河灣暢遊,以討吉祥。

在江蘇南通每年農曆2月初2被認為是女兒節。南通諺語云:二月二,家家戶戶接女兒。古時候婦女地位很低,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人一旦出嫁就與孃家脫離關係。只有進入農曆2月,重視親情的南通人認為女兒女婿應該要回孃家探親,這或許就是南通女兒節由來了,這種的親情直到今日仍舊讓人倍感溫馨。

除了這些比較為大家所熟悉的女性節日外,歐美各國以及我國許多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女性節日,比如瑞士的掌權日、德國的太太節、希臘的休息日,客家人的天穿節,藏族的採花節……

雖然日期各不相同,也都蘊含著不同的民族歷史與文化傳統,但唯有對於女性的愛護與尊重,我想是在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是心心相通的共同情感吧。

---------

如果喜歡,敬請點贊、收藏、轉發三連。有關注,不迷路。

讀千篇書,行萬里路。老牛說史,持續為您提供高質量百分百原創文章。

感謝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