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諾爾同知祝芾擅發前往外蒙古護照,遭外務部斥責


新泰興洋行是一家英國商行。該商行早在同治九年(1870年)就來到多倫諾爾設莊營業。該洋行由中國買辦負責經營,英國商人不定期地來多倫諾爾視察其生意。新泰興洋行主要經營歐美國家的布匹等洋貨,還收購蒙古地區的畜產品運往天津等地。新泰興洋行不僅是第一家來多倫諾爾設莊營業的外國洋行,還是多倫諾爾第一家經銷煤油、玻璃煤油燈的商家。因為用煤油做照明燃料便捷有利,讓新泰興洋行大賺了一大筆。其後,新泰興洋行利用帝國主義國家與大清帝國簽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的便利,將觸角漸漸延伸到了外蒙古,開始在外蒙古開辦金礦。但開辦金礦,需要挖掘工人。新泰興洋行便從內地招收工人之後,經多倫諾爾前往外蒙古。當時,大清國規定,內地人前往外蒙古等地營生,必須持有張家口、多倫諾爾、歸綏官府發給的護照。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新泰興洋行買辦沈樹德在天津招收工人四百名抵達多倫諾爾。沈樹德拜訪了多倫諾爾撫民同知祝芾,要求發放護照。祝芾考慮再三,決定先斬後奏——先發放護照,再請示外務部(總理衙門)批准。

多倫諾爾同知祝芾擅發前往外蒙古護照,遭外務部斥責

(清代,外務部的護照)

沈樹德拿到多倫諾爾撫民同知祝芾發放的護照後,帶領四百名工人前往外蒙古。祝芾隨即向外務部上奏題為《署多倫諾爾同知祝芾稟洋商、礦工先行,(請)發給護照由》的呈文,請求對英商在多倫諾爾所開設的新泰興洋行在外蒙古開礦,其買辦沈樹德所招募工人先行發放護照。

祝芾呈文稱:“敬稟者。竊據新泰興洋行執事人、監生沈樹德稟稱,以該行向在大庫倫設立分莊有年,前經俄國駐庫倫大臣柯招股開辦金礦,曾蒙前欽差、庫倫辦事大臣連奏,奉諭旨允准在案。該礦開辦已久。今奉柯大臣派令該行幫辦礦務。該監現由天津招覓工人四百名,前往大庫倫東界二百里許之中庫倫地方辦工,道經多倫諾爾境。因人數甚多,行途頗為不便,叩乞發給漢蒙文字護照,以憑執行,而免攔阻等情據此。查卑境相距庫倫三千餘里,該商領工馳往開礦,當稟明關道有案。卑職未奉行知。事關洋商開辦礦務,關係重大。現在該商帶領工人至四百名之多,人數既眾,道路又長,勢難阻擋,候查至稽時日而滋閒□。卑職一再籌思,唯有先行俯準所請,一面星夜據實稟聞,俾昭慎重,除稟批示併發給合璧護照以和遙行外,理合由四百里馳稟。伏乞鑑核。”

多倫諾爾同知祝芾擅發前往外蒙古護照,遭外務部斥責

(祝芾在多倫諾爾清真寺的題扁)

外務部接到多倫諾爾撫民同知祝芾的呈文後,立即做出批示:“批,據並以悉。查奏定礦務章程,無論華、洋人開礦須由該省州縣詳請督撫轉諮外務部批准方可開辦。又載公司僱傭礦師赴各處勘礦,應呈報外務部諮明,各省督撫札飭地方官實力保護各等語。此案庫倫金礦經前總理衙門準令前稅司俄人柯樂德開辦年餘,旋即奉旨停辦。現在該礦非奉有外務部準行執照,不得往開。該省丞(指祝芾)既知洋商開辦礦務關係重大,乃於沈樹德稟請給照,既未奉有明文,亦未查詢詳確,又不先稟請本大臣批示,竟擅自發給漢蒙文字護照。且於該商帶領工人至四百名之多,亦不知斥阻,殊屬大謬。應責令該丞訊將所給沈樹德護照立即追回銷燬具報是為至要。”

外務部嚴厲斥責多倫諾爾撫民同知祝芾,並要求將多倫廳所發護照立即追回。祝芾接到外務部的批文後,立即派人追回了這些護照。這一事件,差一點讓祝芾丟了烏紗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