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詩經》還早的上古詩歌----堪稱中國詩歌史的最早作品


比《詩經》還早的上古詩歌----堪稱中國詩歌史的最早作品


《彈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肉)。


翻譯:砍伐野竹,連接野竹;

打出泥彈,追捕獵物。


《彈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二言詩,選自《吳越春秋》。這首詩描寫古人從製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歌謠句短調促,節奏明快,語言樸素有力,八個字組成四個動賓結構,概括出製造和使用彈弓的過程,又表現出與自然鬥爭的豪邁氣概。

此篇是上古歌謠(上古歌謠指產生於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早期的民間歌謠,是《詩經》以前人民的口頭創作,由於年代久遠,原始社會的口頭創作流傳到後世並被記錄下來的寥寥無幾)。上古歌謠在思想內容上的最大特色是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在藝術形式上,作為古老的民間口頭創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簡短、語言質樸和節奏明快的特點。


比《詩經》還早的上古詩歌----堪稱中國詩歌史的最早作品


《彈歌》選自《吳越春秋》,《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期,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彈歌》。《吳越春秋》為東漢趙曄所著,成書較晚,但從《彈歌》的語言和內容加以推測,這首短歌很可能是從原始社會口頭流傳下來而經後人寫定的。

這首詩叫詩不如叫歌更合適。古代漢語講究微言大義,看我們國家的古代典籍都是字數少,但是包含的內容豐富,當然也有缺點,就是容易產生歧義。但是這樣日常交流起來就比較容易一些,雖然在寫法律文書時候會出現問題。

但是簡潔仍舊是中國文字特點,包括到近代的四大名著,都是文字簡潔,不會像歐美文學一樣包含很多修飾語,這樣就感覺乾貨比較多。但是中國文字就會有不容學的特點。許多老外學習中國文字都很頭疼。


比《詩經》還早的上古詩歌----堪稱中國詩歌史的最早作品


有個著名笑話,說三個外國人學習漢語,考題是區分“己”“已”“巳”三個字的讀音和意思,第一個是美國人看見了就暈過去了,第二個是法國人吱吱唔唔不知如何,第三個德國人還比較聰明,上來就用尺子量開口的大小。

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