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師者贊(其一)

人師者贊(其一)

人師者贊(其一)

  立文者曰:師者,當為世人之首尊者也。何為師者?鄙以為天地造化或人或物,凡能以立身立言立功,以劭德懿行澤被於世警策於人,以為啟迪思想引領方向者,人如先賢聖哲藝林巨擘乃至婦孺凡夫,物如日月星辰山川竹石乃至翎毛鱗甲,皆可稱之為師也。

韓愈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說的乃是知能傳授意義上的業師,而吾所言人師,乃廣而言之於人生有影響引領啟迪仿效之意義,即如《論語》所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是以言行品德垂範於人者,是為人師。

  可為人師者,於國人而言,當首推孔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其精深廣博的思想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為人處世、治事理國之思維行為方式乃至理想信仰追求,是為萬世之師。中庸之道,和為貴,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國人幾千年來所遵從的倫理道德禮儀綱常,皆可從孔孟之道中溯其淵源。以此為底蘊之一而發展起來的華夏文明,曾經自豪而無愧地引領和推進著世界文明,是人類思想文化的寶庫。因而國人皆應以孔孟為師,汲其精華悟其要義而為立身之本,以塑造完美人格而達修齊之境。

  於吾個人而言,年近天命,從教三十年,幼而漸長,立身處世,從學就事,其為人行範思想性情,令吾感佩並行而效之可為吾師者,多矣。今試數其記憶深刻至今猶念之如親臨聆睹者,為文以紀之。

  人之初,性情人格之雛形起源於家庭。一個家庭,擁有良好的家風家教並有望重德劭者鼎力傳揚之,對於一個家族及其成員的發展實乃幸事。重文崇德,私以為乃中國傳統家庭共同恪守之家風之一。吾出生之地孟津,乃歷史悠久人文鼎盛之千年古縣:伏羲於斯降龍馬而演八卦肇啟中華文明,王鐸於斯習書藝而臻至境享譽古今中外。一代才人王維、賈誼皆曾駐足於此,史傳佳話。家鄉所在平樂,自古為孟津經濟文化重鎮,崇文重教習風久傳,歷有才人輩出。而郭氏一門,更為其中佼然傑出者,自古有族祠塾學,敬先賢而勵後學,崇文重教之習風尤甚於鄉鄰。

出身於此等家世,雖人多家貧,然亦多薰染耕讀文化之氣息,故幼而知學,深以為幸。更為幸運者,一大家子近三十口人皆以祖母為尊,感其德而從其命。奶奶,也是我童蒙時代最親近最崇敬的人。在我記憶中,奶奶永遠是一副乾淨利落寸絲不亂的形象,言辭爽利卻決無妄言穢語,為人要強卻從不與人爭競長短。在她的操持下,雖家境貧寒,室敝衣乏,而能做到庭無落葉室無浮塵,家人個個乾淨整潔久之成習(愧不堪言的是我沒有承襲這一良習而常惹祖母怪責――個人習性使然也)。祖母雖是祖父做木匠活至陝西帶回的一個不知自己家世的流浪女子,卻有一個足以自傲的社會身份――洛陽市婦女代表,並有婦代會出席證照為據。此足以證明,這個身材瘦小的老人,身上曾經蘊藏著何其驚人的能量,擁有多麼炫目多彩的人生經歷。可這些,她從不與人言起,也不允知情者言之。

祖母一生育有二男二女,雖均無甚大建樹,但均能秉承勤謹謙恕的家風,本分做人,和睦鄉鄰,靠勞動以致衣食無憂,不遜於人。兩子既長成家分灶,祖母堅持獨自起灶,不肯隨子女吃住,乃至老逝,一直一個人獨自生活。

我至為感佩她的這一點,群居不倚,獨立不懼,中國文人所秉持的君子風範,在這個老人身上得以生動闡釋。祖母這一點深刻地影響了我:凡事盡己之力勿求於人,求人即把自我置於弱者之境地――這一觀念自形成至今,就成為我立身處事的原則之一,篤執不移。

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每逢端午、仲秋、重陽、除夕等傳統節令,街坊四鄰乃至鄰村他鄉,不分貧富貴賤親疏遠近,皆會指派家中晚輩子孫帶著粽子月餅餃子等時令食品送祖母家來。年年如此,在當時溫飽尚成問題物資相當匱乏的情況下,這是殊為難得的。而祖母亦會指派我等孫輩去回拜人家。所收禮品,或分於子孫以彰他人之恩德,或賙濟貧困之家以教兒孫善以待人。一來一往之間,除了更深地感受到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在鄉鄰中的聲望之隆,也會更多地思考何致於此而回想祖母平素接人待物的可稱道之處,耳染目濡,不覺仿效之。是以祖母當是吾人生之第一任人師,今思之尤為恰切。感佩其德,懷念其恩,願祖母天堂永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的自強自立,您的與人為善,將會融匯於子孫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遺芳永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