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這個智商稅,你交了麼?

「快速閱讀」這個智商稅,你交了麼?

​一、根本沒有「快速閱讀」這回事

好幾年前,我在某機場趕航班的時候,因為航班延誤,我百無聊賴之中去逛了機場的書店,看到一本書叫《超級快速閱讀》,在一堆成功學的雞湯之中像出水芙蓉,於是順手就把它買了下來。

然後在飛機上,我翻完了這本書。作者一個德國的法學生,用半年時間考過了司法考試,然後他拿這個經歷些了一本書。但是其實整本書就講了一個東西:如何用思維導讀畫出書的目錄,然後用一目十行的方法快速看書。

後來歐洲生活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大家隨時隨地都會閱讀,但是沒有人在求快速看書學習。把這種書籍的市場瞄準亞洲,還是歐洲人會玩。

現在人人都在求快,讀書也理所當然地要快。

可惜,很遺憾,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有效的快速閱讀的方法。

最新的科學一個研究表明:市面上各種快速閱讀的方法,都是騙人的。

這個研究組的科學家們,整合了神經認知領域,包括心理學領域過去幾十年的研究成果的分析,並沒有找到什麼證據,能夠支持市面上各種快速閱讀能夠起到的效果。

市面上個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指讀法,比如快速掃描法,只能單純讓眼睛單純地移動得更快一點,並不能起到幫短時間內[理解] 並且[記憶] 大量的閱讀內容,反而阻礙了我們對內容的理解度和思考度。

欲速則不達,說的就是快速閱讀。

「快速閱讀」這個智商稅,你交了麼?

二、為什麼還是有人讀書更快?

但是,我們周圍還是有人閱讀的速度就是更快一些。這是為什麼?

首先,要想清楚,閱讀的真正目的,應該是有效地獲取信息,而不是眼睛單純地掃過多少字。

那麼為什麼某些人能夠做到看書很快呢?

這就和閱讀的過程中,大腦的運作模式有關了。

我們在進行有效閱讀的時候,被激活的大腦會識別我們的目的是:對知識進行[吸收],並且在大腦裡進行[儲存]。

這也是我們的記憶運作的模式,而記憶的本質是神經系統存儲過往經驗和知識的能力,我們能夠回憶起的內容,就是我們能夠在記憶裡裡[檢索]到的內容。

人類的這一記憶過程,跟電腦處理信息存取的方式類似,電腦處理信息的能力就是編碼整合信息,然後儲存信息,最後檢索讀取,如下圖所示:

「快速閱讀」這個智商稅,你交了麼?

閱讀和信息處理簡圖

但是,上面簡圖沒有畫出來的是,和電腦不同,人腦在進行有效的[信息編碼]之前,要多做一步:[跨越認知障礙

對於讀書來說,尤其如此,大腦很難儲存那些難以識別的東西,所以越是陌生難懂的書籍,越是需要花時間去理解,讀起來自然就慢了。

而有些人能夠做到快速閱讀,背後的秘密是在於他對所閱讀的內容已經有了知識儲備,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再來做艱難的認知障礙的跨越了。

舉一個例子,我上次有給大家推薦《海盜經濟學》,這本書我自己花不到三個小時就看完了,不算後面還花了好久的時間,被我那不識字的女兒纏著為她讀這本書。

我是怎麼做到的呢?關鍵是,我對海盜和大航海的歷史時代背景有過基本的瞭解,並且有足夠的經濟學專業基礎,這本書本身對我並不構成知識[理解障礙]。

所以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可以直接進入[信息處理]模式,而我處理這本書的信息是這樣的:

1. 剝離:剝離這本書的行文結構和邏輯框架

2.定位:定位主題和結論,確保理解本書主旨

3. 抓取:抓取關鍵信息,進行有效的信息輸入

如果拿到一本書,就急急忙忙地逼自己用一目十行去快速閱讀,反而容易迷失了視野,越看越暈。

而為了能夠讓閱讀長久有效,腦子裡的得有一定知識儲備。這些儲備為我們在空白的大腦裡打下一個個[知識節點],然後漸漸搭起儲備新[知識架子], 讓我們新看過的書籍能有地方存儲起來。

所謂的快速閱讀,其實應該用[深入理解]來替代。有效地理解並且把知識存儲起來,才是閱讀的真正奧義。

「快速閱讀」這個智商稅,你交了麼?


三、如何做到高效率的閱讀?

沒有形成知識點的存儲,盲目地求快,確實毫無效果。但是,如何讓閱讀更有效果,而不是盲目迷茫,我有以下建議。

1.用主動閱讀代替被動閱讀,用邏輯思替故事

就像談戀愛一樣,自己主動找的對象總能相處得更熱烈。讀書也是如此,自己在書中主動找到的答案更加難以忘記。

以獲取答案,滿足好奇心的方式去閱讀,讀起來自然會趣味盎然,感受截然不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少看[故事],多用[邏輯],這樣閱讀的效率才會更容易提高。

打個比方,講故事的雞湯就像[自動駕駛]技術,告訴你一個美妙的目的地,那裡有成功的男人,美麗的女人。你無需思考就舒舒服服通過雞湯故事看到了人生圓滿,獲得了心靈撫慰。

可是,這場旅程,如何跨過萬千障礙,行駛到目的地,雞湯中都沒有告訴你。而如果沒有掌握[駕駛技術],大部分人根本到達不了故事中的美好終點。

這也是雞湯式樣的故事的危害所在。是的,它起到了心理安慰,引導了情緒的宣洩,卻抑制了思考的真相:動用邏輯,培養判斷力。

一個成年人的腦子,一旦腦子習慣了故事雞湯這種灌輸方式,思維就漸漸會沒有獨立性,思考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而邏輯越退化,思考力越弱,就更傾向於去雞湯裡找安慰。

2.學會框架式樣的閱讀,避免看過就忘

要在大腦裡形成長期記憶,就對信息進行整理,形成[知識塊],然後和大腦現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連接],進而實現[嵌入]。

所以,如果一開始在閱讀的時候,就採用框架式的閱讀,形成獨立框架的記憶小塊,就能很輕鬆地存儲到龐大的記憶框架裡,幫助長期記憶。

而好的書籍,肯定都能剝離出一個好的框架,方便整合。

比如,前段時間有個諮詢業的大牛寫了一本關於市場營銷的書,請我老闆寫推薦,我老闆自然就找到了我。

其實那本書還沒有寫好,但是隻看了那寥寥幾頁紙的框架,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因為故事完整,邏輯流暢,結構精巧,並且理念也很先進。

如果寫書的人,可以由一個框架,把書寫厚,那麼我們讀書的人,自然也能把一本厚書讀薄了。

3. 選擇高信息密度的閱讀材料

什麼樣的閱讀材料信息密度更高?

一般來說,閱讀書籍的信息密度,是遠大於電視節目的。而,一篇學術論文的信息密度,是遠大於一本相同題材的書籍的。

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2016年的時候寫過一本關於歐盟危機的暢銷書,叫《How a common currency threatens the future of Europe》,但其實他在這之前早就這個話題在期刊上發表過論文。這本書和他之前的論文觀點毫無差別,只是加了大量的素材填充。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去找他的論文,而不是書去看,會節約大量的時間。並且論文和書籍的要求不同,會結構更清晰,邏輯更縝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量的積累,才能配合好的方式使用。


圖片來源Pinterest,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ference:Mainly cited to Research Report by Keith Rayne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Michael E. J. Mas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Mary C. Potter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Rebecca Treiman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and is accompanied by a commentary from David A. Balota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news/releases/speed-reading-promises-are-too-good-to-be-true-scientists-find.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