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記消失的村莊

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

思鄉情結,是數千年傳統文化中的不變主題之一。千載之前,有李白杜甫的輕吟淺唱,現代,則有《城南舊事》、《鄉愁》的魂牽夢縈。中國人與故土的聯繫,始終難以割捨。

這幾年,對於一些自農村地區長大的人來說,故鄉,正發生著鉅變。

隨著部分地區農村集中居住政策的落地,一場史無前例的拆遷行動在多地全面鋪開。有的村民,搬進了花園式的新型社區;有的村民,住進了中心城鎮附近的新建鋼筋水泥高樓。原來的磚瓦房,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化為瓦礫。隨之不見的,是豬圈、羊圈,以及一些人心中的童年。

《幼時記趣》一文記載的是江南人的童年。夏蚊成雷,擬做群鶴舞空,又如見癩蛤蟆鯨吞小蟲,便驅逐出境,很有意思。而童年的樂趣是相通的。河邊那歪倒的楊柳,是天然泳池的跳臺;破損斑駁的堤壩,是少兒們竄上竄下的戰場。平鋪在原野上的桑園,是好吃鬼們解饞的好去處;水草邊的鯰魚和龍蝦,也經常會出現在一家人的飯桌……

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小小的院落。院子裡有棵四季桂,中秋前後,芳香尤為濃烈。桂花樹旁的棗樹,與桂花遙相呼應。

團圓之夜,男女老少將八仙桌搬到院子中央,迎著清輝,伴著桂香,中秋夜的晚餐豐盛異常。少年們對於這樣的家庭聚會更是期待,除了滿桌大餐,更有難能一見的可樂和果汁。中秋佳節,也是童年中少有的獲許可以隨便喝飲料的時候。

這樣的場景,對於一些地區的農村而言,可能難再出現,院落對於小區而言畢竟奢侈。塔吊之下,高樓平地起。小區,街道,馬路,綠化,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主動走向農村。一些人所詬病的“髒亂差”的農村環境,有望得到大幅優化。

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爺爺,有著更深的感觸。

據他所說,自有人定居開始,這個村莊已經存在二、三百年了。不變的黃土地,映照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面孔,房屋也經歷著草屋土牆到磚瓦水泥的變更。黃土地見證著老人揮灑過的汗水,對著這片土地,他曾滿含熱淚。

他會記著養過的那條黃狗,那條聽著他的笛聲、能奔出3裡之外迎接他的黃狗。他記著緊衣縮食、勒緊腰帶的困難日子,也記著帶隊扒河、滿身淤泥的場景。他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見證者,也為之奮鬥了一生。

站在拆倒的房垣邊,他靜靜地看著這片土地。他指著遠處的樹下的那片瓦礫:那裡以前有過地主的大院,捻子過來打過,大院上有幾十杆槍……他又說,鬼子打過來的時候,飛機也來炸過,莊子裡的人四散奔逃,不少人趴在土堆裡,有一個婦女躲在屋裡的米缸裡,幸好屋沒有倒……他還說,遠處的山上,發生過激烈的戰鬥。追擊日本人的過程中,八路軍在山下犧牲了一批官兵,青山有幸,之前的清明節,還不時有學校組織學生去掃墓,不知現在是什麼情況。

耄耋之年,他仍堅持一個人居住,並不願與兒女在一起。一個人隨隨便便地,隨便買些吃的喝的,隨便找人一起聊天,隨便走一走,怡然自得。

只不過,當年蹬著三輪車帶著我到溜達的他,當下已經難以再持續著走一段路了。手中雖有柺杖,他卻也不會常用。柺杖更像是一件裝飾品,裝飾著老人的晚年。

日子,會越來越好。這是他的信念,他見證著這信念成真。而這,也是眾多即將搬入新居的人們對未來的共同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