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溝裡有“人間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書立說

北京西山壽安山西麓、北京植物園臥佛寺西北側,有一條自然溝谷名為“櫻桃溝”。關於櫻桃溝的第一個文獻記載,來自一個“幽人”,那時的櫻桃溝還叫“退谷”:“京西之山,為太行第八陘,自西南蜿蜒而來,近京列為香山諸峰,乃層層東北轉,至水源頭一澗最深,退谷在焉;後有高嶺障之,而臥佛、黑門諸剎環蔽其前,岡阜回合,竹樹深蔚,幽人之宮也!”(《天府廣記·退谷》)

櫻桃溝裡有“人間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書立說

▍遊客漫步於櫻桃溝內水杉林間,身邊不時飄起陣陣薄霧,讓人彷彿走入了人間仙境。 TAKEFOTO供圖

這個“幽人”就是孫承澤,“退谷”是孫承澤來後才有的名字;因為下定決心告別仕途時,孫承澤給自己起了一個號,“退翁”——既是與自己的過去告別,也是與這個紛擾的世界告別。他在退谷著書立說、以文會友,完成了對生命的重塑,讓自己原本複雜的人生,以新的形式留名後世。

孫承澤(1593-1676),字耳北,號北海,又號退谷,一號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山東益都人,世隸順天府上林苑(今大興採育人)。崇禎四年(1631),三十八歲的他中了進士,赴河南陳留任知縣,也許是初為“父母官”,“政績不顯”。崇禎八年(1635),他轉任祥符知縣。當時,陝北農民起義軍屢入河南騷擾,孫承澤領兵固守,同農民軍作戰,保護了一方百姓。不僅如此,他“教民孝悌,懇切誠篤,刻功過格,口講指畫,務積誠感人,民多革心。在任三載,鄉農不賭,勾攝悍吏”。在明末渾濁的官場中,孫承澤是一股難得的清流。

崇禎十年(1637),四十四歲的孫承澤“以卓異,授刑科給事中,歷升戶、工左右給事中、刑科都給事中”。儘管品秩不高,僅相當於地方的知縣,但他可以參與議政,有舉薦權與封駁權。這個位置仕途廣闊、升遷便捷,在明代史料中可以發現不少給事中連升幾級,甚至有從七品一下子升到三品的奇蹟發生。

孫承澤是個有上進心的人,為力挽正在傾倒的大明王朝,他“叨叨疏奏”,給皇帝出了好多主意。只可惜大明王朝已經無藥可治,他的奏疏於事無補。

此時的孫承澤很有成就感,也很滿足,但1644年的“甲申之變”,讓他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孫承澤是書生,忠君思想一直刻在他的骨子裡,明朝的滅亡令他痛心,使“知天命”的他做出了殉道之事:為了效忠明朝,他懸樑自縊,卻被書童救下;他吞服毒藥,卻因苦澀難耐吐了出來。為了表示必死之心,他拉上兒子跳井,結果又被人給救了。這些畫面好尷尬,任誰都不忍回看。

命運弄人。僅僅入城四十天就亡了的大順政權,逼迫“沒死成”的孫承澤當官,雖然並未履職,這個大順給的“官職”卻為他的人生履歷增添了永遠洗刷不掉的汙點。

隨後,在懷柔政策的拉攏之下,孫承澤又成為清朝的官員。短短五十天之內,他經歷明、大順、清三朝,侍奉了三朝皇帝。“氣節”一變再變,不僅讓別人看不起,最難受的是他自己,因為他想做一個好官。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何命運總是跟他開玩笑?

孫承澤在清廷任職十年,頻繁調遷,由太常寺歷大理寺、吏部、兵部,雖加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使銜,並沒有得到實際的重用。因舉薦失誤被參,他心灰意冷,於順治十年(1653)辭職,結束了他的宦海生涯。

退出政壇的孫承,在北京有好幾個住處,但他主要住在前門外臧家橋西的“孫公園”,這裡有他藏書的“萬卷樓”。萬卷樓下有花木繁茂的庭院,有會客的大廳“研山堂”,還有一座大戲樓。幾百年過去了,只有後來改建為安徽會館的大戲樓尚存。

孫承澤很有眼光,在一般人遊覽到西山臥佛寺便停止的時候,他探索自然的腳步已經深入臥佛寺西北的山谷中。溝谷地貌結構呈梯形、樹枝狀分佈,水源充足、植物繁盛,因背靠高山,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一處理想的世外桃源。清順治十一年(1654),這個“三朝臣子”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縱情放歌的地方——退谷,六十一歲的他在此地築退翁亭、“雲檜書巢”和“水流雲在”之居,開始了隱逸的生活。

每年深秋,孫承澤都來退谷居住,到第二年春天再回到城裡。他在《退谷志》中寫道:“谷口甚狹,喬木蔭之,有碣曰退谷。谷中小亭翼然,曰退翁亭,亭前水可流觴,東上則石門巍然,曰煙霞窟。入則平臺南望,萬木森森,小房數楹,其西三楹則為退翁書屋,一榻一爐一癭樽,書數十卷,蕭然行腳也。”好友王崇簡為他的《退谷志》作跋,盛讚這裡的景色,將退谷和柳宗元的“愚溪”相提並論,認為退谷必會因為孫承澤的隱居而揚名。

孫承澤在退谷的生活日常是怎樣的呢?他自己曾有描述:庚子四月之朔,天氣漸炎。晨起坐東籬書舍,注易數行。閉目少坐,令此中湛然無一物,再隨意讀陶韋李杜詩、韓歐王曾諸家文及重訂所著《夢餘錄》、《人物誌》諸書。倦則取古柴窯小枕偃臥南窗下,自烹所蓄茗連啜數小盂。或入書閣整頓架上書,或坐藤下撫摩雙石,或登小臺望郊壇煙樹。倘徉少許,復入書舍,取法書名畫一二種反覆詳玩,盡領其致。然後仍置原處,閉扉屏息而坐。家居已久,人鮮過者,然亦不欲晤人。老人畏熱,或免蒸灼之苦矣!

晨起研究《易經》,心境淡然無塵,而後隨手捻來一本詩文讀上幾行,再修訂自己的著作。感到些許疲憊了,便煮一壺茶半躺在南窗下,用精緻的杯盞慢慢啜飲……這是所有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啊!

櫻桃溝裡有“人間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書立說

▍孫承澤的《庚子銷夏記》

因孫承澤的隱居,退谷儼然成為其時文人墨客雅集的場所。拜訪退谷的客人不僅有朝廷重臣、新貴,也有與孫承澤惺惺相惜的“貳臣”。他們或來探望師友,或來切磋學問,或來品鑑孫承澤所藏的文玩書畫。遊賞、宴飲于山林之間,眾人心神相契、天機融暢,因此留下了很多盛讚退谷美景的詩句。

順治十一年春(1654),被清廷招用、與孫承澤同年中進士的詩人吳偉業(吳梅村)前來拜訪,他作了一首《退谷歌》,其中“送君還山識君屋,庭草彷彿江南綠”一句,讓退谷的春天有了江南色。著名藏書家、文學家,後來名列“貳臣傳”的梁清標也作了一首《退谷歌》,在《退谷歌》中,他把孫承澤的退谷與韓昌黎的盤谷進行了一番對比:“昌黎昔日稱盤谷,泉甘土肥繁草木。高風千載如見之,紛紛塵世誰相逐。如今再睹北海翁,巖棲獨躡西山麓。西山雲氣和溟濛,陰陰竹樹幽人宮。飛瀑潺湲懸素練,老松天矯蟠虯龍。碧苔黃葉林中寺,白鳥青萍水面風。一自上書辭鳳闕,入山長揖煙霞窟……”

孫承澤能夠用個人的感召力把朋友引到西山的偏僻山谷裡,這是以他豐厚的學識和收藏作為支撐的。他“以談經史、古籍為樂”,還精於鑑別書畫,收藏頗豐,其中不少藏品是朋友之間的相贈或互換,但多數還是他從集市上甄別購買的。藏書家繆荃孫評價孫承澤:“京師收藏之富,清初無逾孫退谷者。蓋大內之物,經亂皆散佚民間,退谷家京師,又善鑑賞,故奇蹟秘玩鹹歸焉。”對此孫承澤也很自得:“千秋名跡,幸多寓吾目焉。”

從順治十年(1653)去職,到康熙十五年(1676)去世,二十三年時間裡,孫承澤安心著述,成果頗豐,僅《四庫全書》著錄的就有二十三種之多。他的著述涉及史學、經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其中《天府廣記》、《春明夢餘錄》是研究北京歷史地理的必備之書。

櫻桃溝裡有“人間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書立說

櫻桃溝裡有“人間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書立說

▍孫承澤的《春明夢餘錄》是研究北京歷史地理的重要書籍之一

伴隨歷史演進,退谷又因一谷的山櫻花被人們喜愛,最晚在康熙年間有了“櫻桃溝”這個名字。皇帝喜愛西山的景色,在臥佛寺設行宮,但櫻桃溝自孫承澤之後因缺乏修繕再次敗落,晚清時落入太監手中。

民國時,周肇祥買下了櫻桃溝。周肇祥號養庵,又號無畏居士,自稱退翁,北洋政府時期曾任奉天警務局總辦、湖南省代理省長、河南省財政廳廳長、清史館提調等職。周肇祥工詩文,通文史,精於文物鑑賞,晚年潛心金石書畫,他用這樣的方式與孫承澤“神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櫻桃溝與臥佛寺劃歸北京市園林系統管理。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溝谷裡種植的水杉,如今已蔥鬱成林,林中棧道蜿蜒、溪水潺潺,成為都市人的心靈嚮往之所。

櫻桃溝裡有“人間仙境”,明末就有“退翁”在此著書立說

▍櫻桃溝水杉林

撫今追昔,櫻桃溝的溪水送走了多少難忘的歲月?人們在遊覽櫻桃溝、於退翁亭小憩時,是否還記得在歷史上這裡稱為“退谷”,是否還記得住在“退谷”裡的“退翁”孫承澤呢?(責編:張逸良)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李明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