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今天剛剛讀完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書評: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村上先生的這本書大部分是在講述他跑步、參加馬拉松和鐵人三項時的一些過程和心情,以及他關於人生的一些感悟。

當我談論跑步時,其實談論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觀念,如何更好地應對生活,更好地去思考自己想要的、需要的和追逐的究竟是什麼。

我從中也有了一些自己的領悟。

01 一個人,總要發現自己真正的使命是什麼。

就是說,發現自己這輩子,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

1978年,村上29歲,在那之前,他經營著一家類似爵士俱樂部的店,雖然艱苦,但也算順利。

那一年他開始著手寫小說,並不是有人來告訴他,你可以去寫寫小說,而是出於一種突如其來的靈感。

那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下午一點半前後。

那一天,在神宮球場的外場觀眾席上,我一個人一邊喝著啤酒,一邊觀看棒球比賽……

而我下決心“對啦,寫篇小說試試”,便是在這個瞬間。

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晴朗的天空,剛剛恢復了綠色的草坪的觸感,以及球棒發出的悅耳聲響。

在那一刻,有什麼東西靜靜地從天空飄然落下,我明白無誤地接住了它。

彷彿接住了命運的禮物般,村上先生接住了這個“寫作的使命”。

他的第一篇小說《且聽風吟》就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不得不讓人覺得,他就是個為寫作而生的天才。

我們很多人在二十來歲的年紀,都得為了生存而努力,根本無暇去想自己的志趣所在,也沒有條件去實踐夢想,而是走著談不上喜歡,但卻是最“理所當然”的路。

不過,夢想這個東西還是要有的,即便此刻不能去做,它也是我們卑微生活中的一束亮光,讓人滿懷希望。

如果,在不算是“青少年”的年紀,可能是30歲以後,也可能是80歲以後,才開始做一件事情,你肯定會懷疑是不是太晚了。

但是,本可以做成的一件事,卻因為猶豫而抱憾終生,那才是不應該的事情。

什麼時候,開始做什麼,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我很喜歡這句話:你在你自己的時區裡,從未落後於誰。

重要的是,你接住了這個生命的禮物。

書評: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村上春樹


02 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怎麼也堅持不了。

村上先生從一九八二秋天年開始,每天堅持跑步十公里,每年參加一次全程馬拉松,一次鐵人三項賽,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

可以說是非常自律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老實說,我甚至覺得每天堅持跑步同意志強弱並沒有太大關聯。

我能夠堅持跑二十年,恐怕還是因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覺得那麼痛苦”。

人生來如此,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怎麼也堅持不了。

意志之類恐怕也與“堅持”有一丁點瓜葛,然而無論何等意志堅強的人、何等爭強好勝的人,不喜歡的事情終究做不到持之以恆;就算做到了,也對身體不利。

村上先生開始跑步,完全是出自於興趣和喜歡,以及為了維持體重、強健身體,以便更好地寫作而已。

我一直覺得,自律是一件自發的事情,而不是逼迫自己就能做到的。

我看過很多教人“如何做到自律”的文章,邏輯清晰,有理有據,甚至從心理學,科學角度深入剖析解釋。“不明覺厲”的同時,我也很疑惑,如果靠著這些方法就可以做到自律,那我們身邊自律的人可就多如牛毛了,自律也成了一件不值一提的事了。

在我看來,堅持做一件事情,還是得靠自己的興趣,和強大的動機。

我開始每天跑步,是去年十月辭職在家的時候。

一直很想每天鍛鍊身體,卻藉口沒有時間,其實是分心的瑣事太多了。

剛好那時候時間充足,而且,日子過得很是輕鬆,所以把跑步提上了日程——必須讓自己做點兒有挑戰性的事情。

當然了,養成一個習慣一開始是最難的,一星期總有那麼幾天想偷懶。

如何解決自己的懶惰怠慢,這一點我和村上先生倒是不謀而合。

覺得“今天不想跑步”的時候,我經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你大體作為一個小說家在生活,可以在喜歡的時間一個人待在家裡工作,既不必早起晚歸擠在滿員電車裡受罪,也不必出席無聊的會議,這不是很幸運的事兒嗎?

與之相比,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個小時,有什麼大不了的?

於是腦海裡浮現出滿員電車和會議的光景,再度鼓舞起士氣,我就能重新系好跑鞋的鞋帶,較為順利地跑出去。

“你已經作為一個失業者在生活,每天輕輕鬆鬆,不用擠著公交去上班,也不用看老闆臉色,如果連跑步這件事都做不到的話,你還能做成什麼?”

況且我只是每天跑半個小時而已。

度過了最艱難的前期,一個習慣養成了之後,實行起來就不費力了。

就像看書這件事,從16年開始,我每天必看一會兒書,電子書紙質書都行,在公交上在被窩裡都行。如果哪天沒看,就會覺得今天缺了點兒什麼,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書評: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03 但凡值得一做的事情,自有值得去做甚至做過頭的價值。

村上先生堅持每天跑步,堅持不打破原則,跑馬拉松時,速度再慢也不走,遇到難以忍受的高溫天氣也盡全力克服,可以說是“拼命折騰”自己的身體。

不管跑步速度降低了多少,我都不能走,這是原則,違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後就將違背更多的原則,想跑完這場比賽就難上加難了。

表面他在談對於跑步這件事情的態度,其實也是他對於寫作,對於人生的態度。

跑步需要集中力,需要忍耐力,寫作也是,人生又何嘗不是呢?

他認為,但凡值得一做的事情,自有值得去做甚至做過頭的價值。

只要認定做一件事情,他就一定心無旁騖,竭盡全力把它做到,否則就會拋舍不下,心情也無法平靜。

這樣的一個人,作為作家這麼成功也不足為奇了。

只要是他認定的事情,大概就沒有做不成的吧。

書評: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04 即便這是虛妄的行為,也絕不是愚蠢的行為。

很多事情其實不需要問意義何在。

在一次鐵人三項比賽前,村上先生突然覺得自己的身體是何等可憐和微不足道。年紀漸長,力量不足,破綻百出,丟人顯眼。

跑步,訓練,參加比賽,年復一年,週而復始。然而身體終將要慢慢消亡的,做這些,還有什麼用呢?

在長年的對自己的磨鍊中,身體是痛苦的,精神上的沮喪也時常發生,那麼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呢?

後來,他的回答是:

正因為痛苦,正因為刻意經歷這痛苦,我們才能從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活著的感覺。

就算這是往底上漏了個小孔的舊鍋子裡倒水般的虛妄行徑,起碼曾經努力過的事實會留存下來。

不管有無效能,是否好看,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東西幾乎都是肉眼無法看見,然而用心靈可以感受到的。

而且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通過效率甚低的營生方才獲得。

即便這是虛妄的行為,也絕不是愚蠢的行為。

想要寫作,他便去寫作了,想要跑步,他便去跑步了,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意義。

人生本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每個人可以給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

你該做什麼,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不必問有沒有用,不必問有什麼結果。

有想做的事情,就已經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那些發過的呆,那些看過的書,那些大人口中的“沒用”的事情,都你在這個世界活著的證明,都會在你的心靈上留下痕跡,最終,成就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最後,引用一下書中的結尾:

假如有我的墓誌銘,而且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選擇,我願意它是這麼寫的:

村上春樹

作家(兼跑者)

1949-20××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