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太多,愛太少的社會,一切都會成為習慣,你還堅信會有最愛嗎

曖昧太多,愛太少的社會,一切都會成為習慣,你還堅信會有最愛嗎

這個社會曖昧太多,愛太少,最愛可能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弄不清的,或者說不敢弄清的。

年輕時對愛的追求往往是為了滿足慾望和好奇,年長一些知道了可以用愛去換取物質利益,或者用物質利益換取愛,再年長一些會用愛換取穩定的生活,也有人把這中穩定作為成熟與否的標誌之一。

有些人認為現實就是跟誰都一樣,因為幾十年過去,一切總歸都會成為習慣。可習慣能代替愛嗎?

往往那些還在愛中尋找幸福感的人會被人當做幼稚不成熟,因為那些成熟的人認為幸福的愛是一種幻覺。

而我想說的是那些把習慣當成愛的人,才真的是在幻覺。

人不為幸福活著,還能為了什麼呢?

最愛是什麼也無法替代的。

曖昧太多,愛太少的社會,一切都會成為習慣,你還堅信會有最愛嗎

最愛這個詞讓我想起了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一個人為愛等了五十年,無數的女人不過是最愛的替身,當最愛把老態龍鍾的身體展現在他面前,他不覺得一切來得太遲,不覺得女人老邁的身體已經變得醜陋,他仍然覺得這一刻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他覺得這一刻生命可以開始了,這一刻生命也可以結束了。

捫心自問,你真正堅信過什麼嗎?

或許挫折失敗還沒來臨,很多曾經的堅信都已經放棄了。甚至於你把你百分之一萬相信的事情告訴別人,別人會覺得是妄想,彷彿常人看到神蹟一般荒誕。

以前我總不明白虔誠信仰時的跪拜,尤其是那種在十萬大山中的長跪而行,是由什麼力量支撐的,難道只是為了一種願望的滿足嗎?

常常感覺自己是一堆貨物,被使用和搬運。

能讓身體溫暖點,能讓心中盪漾幸福的,就是愛。

信仰與妄想的區別:是對愛的感知。

也許苦行者內心充滿了大歡喜,因為他能看到或者感到彼岸的幸福,他的身體充滿了愛的感知。

曖昧太多,愛太少的社會,一切都會成為習慣,你還堅信會有最愛嗎

“害怕誘惑,說明你老了。”

在提示之下,我是感到自己老了。

我以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會越來越打開自己,會很成熟的融入社會的喧囂之中,像那些很會混社會的人跟誰都能稱兄道弟。

可實際我卻越來越封閉自己,越來越少與人接觸。

我曾把頭像改成堂吉訶德,因為我能感到堂吉訶德帶給我的力量,我只想像堂吉訶德一樣,有一匹瘦馬,一個桑丘,去營救自己的最愛。

堂吉訶德要找的姑娘或許根本就不存在,但堂吉訶德心中的真愛是一定存在。

或許堂吉訶德只是活在一首十四行詩中,他所尋找的、同時也是遭人嗤笑的。

但在尋找的過程中他獲得了:膽識、正義、同情、坦誠。

在這個趨利的世界,不再有人配得上這些。

捨身取義、願為理想赴死,換來的或許只是一身狼狽。

但心中的最愛,一定會讓他幸福。

最愛,如同歌裡唱的前世的約定,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看到她想到她都會感到高興和興奮,與之在一起是快樂愜意清新的。

無論過多少年我都會用清新這個詞,因為這才是最愛的特質。

在我看來,最美好的詞,莫過於肌膚相親。最易逝的事,也是肌膚相親。

最愛就是無論結局如何,無論是否在一起,你都會放心裡一輩子的人。有一句動聽的話說,一切事情和能夠愛你相比都不算什麼。

我常會想到這麼一種情景,在我死之後,一個所有親人朋友都不認識的女子在我的墓上,放一朵花。

這一刻生命可以結束了,這一刻生命也可以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