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要不要借你5分鐘的專注力?

全文共2081字

需要你5分鐘的專注力

很多人2020年到來的零點許下了“新的一年,越來越好”的心願。如何越來越好呢?在接著閱讀下面的內容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你有多久沒有專注地做過一件事了?


八爪魚的日常

我發現自己的專注力似乎是越來越薄弱了,又或者說,正在朝著奇怪的方向發展——相較於以前,我更傾向於在同一時間做不止一件事。像是一邊在追劇看綜藝的同時,一邊還要再刷刷手機;吃飯前也總要找好合胃口的下飯劇,然後才能動碗筷吃飯。不然,就總覺得“太乾了”,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我並非是唯一擁有這樣“八爪魚”狀況的人。畢竟,當下每個想要好好吃飯、不被玩手機包圍的聚餐都樂於將地點定在火鍋店、小龍蝦店、烤肉店等這些所有人都忙著剝殼涮菜、騰不出手也沒有時間去看手機的飯店。

現代人都是擠海綿的好手,不僅要擠出更多的時間,還要在這些時間裡做不止一件事。無論是為了和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界保持最緊密的聯繫、知道所有最新的消息,還是希望在同樣的時間裡獲得更多的快樂和愉悅感、給自己多撒一點調味劑,都未嘗不可。

只是會有點可惜自己好像正在慢慢丟失擁有長時間專注力的能力。看到類似需要參與者在六個小時內閱讀一本書的“閱讀馬拉松”比賽時,突然發現回憶不起上一次花大半天時間就只用來看書是什麼時候。原來,在忙到飛起的日常裡,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竟然成為了自身基本閱讀量的保證。

新一年,要不要借你5分鐘的專注力?


多擁有半點的自由就飄

一旦不能擁有持續的專注力,生活中的“小麻煩”可能會接踵而至。

工作變成了“浮淺式工作”。看起來是忙碌無比,實際卻把大把的時間都花在了沒有意義的微信、郵件溝通和各種瑣事上,忙到最後,事情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自已也常常因為沒有在一段時間內真正沉下心來完成一件事情而覺得好像“白忙了”。

學習則成為了“劣質快充式學習”。學習十五分鐘,看五分鐘手機,再學個幾分鐘,然後又要做些和學習無關的小動作。這樣的狀態,在學習任務繁重的期末備考是讓人格外痛苦。本就有點厭學不想複習,好不容易重振精神、打算早點看完書早點休息卻發現自己卻居然看不進書。斷斷續續的專注使得記憶和內容輸入也不太連貫,到最後的關頭讓人忍不住感嘆一句:“這知識啊,真的不過腦”。

於是,各類專注力和時間管理記錄app便成了廣受歡迎的存在。發Study account錄學習視頻來看看自己究竟學了多少、學了多久,用Forest 種樹來讓自己在一段時間內逃離娛樂和社交的干擾、完成自己要做的事,利用甘特圖來記錄項目的進度……

似乎是有了這些助力和監督,我們才能更順利地在“死線”前完成所有要做的事。當然,如果注意力還是沒有辦法集中的話,去圖書館或者打卡付費自習室又是另一種選擇。

常常在想,我們是真的需要那種所有人一起埋頭工作學習、絕對安靜的氛圍和所謂的儀式感嗎?可能也不是。其實就是在注意力極其容易分散的當下,我們需要一種強制、一種隱形的監督,讓我們這些多擁有半點的自由就飄、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無法專注的人至少能夠完成該完成的任務。


新一年,要不要借你5分鐘的專注力?


一時一事

正是因為現在人們的專注力都太短暫,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吸引眼球、博得關注就變成了不少人下功夫的關鍵所在。

寫一篇文章,要擬一個足夠引起人好奇心的標題,像是“不轉不是中國人”“震驚!99%的人都……”“看到就是賺到!”等,內容的好壞或者題目的恰當與否都要擺在第二位;

拍一部劇,要在前幾集瞬間抓住觀眾的心,設定越獨特越好、腦洞越大越好,至於到最後會不會爛尾圓不上劇情又或是買來的IP會不會水土不服都再說;

出品一個綜藝、哪怕是慢綜藝,也要設置各種比賽競爭,如果沒有,那至少得安排上幾次吵架,雖然背離了題材的原意,但只要有流量、能被觀眾注意到就行。

其實,在當今這個選擇繁多的社會,想著吸引眼球也不是什麼錯事。只是在得到大家瞬時的關注後,僅僅只是邁出了這一步、不緊隨優質的內容和產出的話,那麼所有的體驗和觀感就會宛如買到了一杯假咖啡——外表看上去香醇濃厚,實際就是毫無任何味道可言的涮鍋水。

在浮躁的大環境裡,沉浸下來、專注地做且僅做一件事確實很難。因為我們總是希望或者被希望能夠擁有永遠在線的狀態,能時刻保持聯繫。而那些能專注一件事情並做到極致的,就成了我們現在所渴求的“匠人精神”。這些擁有著“匠人精神”的人,做的可能就是極為普通的工作,像是木匠、修表師、豆腐店老闆等,但他們的專注和細緻卻不會因為事因為時而改變。

如果說這種涉及到一生一事的“匠人精神”是一種非常大層面上的專注力,要求也有些過難的話,一時一事、保持絕對的專注哪怕只有一個小時其實是我們可以、也應該儘量去達到的。

也許,在同樣的時間裡只做一件事,只享受一種快樂,收穫的可能反而更加純粹。

新一年,要不要借你5分鐘的專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