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責任感的孩子都不會差到哪去

01

無意中翻看到《最強大腦》中,13歲凡正陽代表中國隊迎戰國際隊那一集合,節目中,凡爸爸被邀請發言:

“感謝《最強大腦》這個舞臺,讓他成長,知道什麼叫責任,怎麼去面對挫折。

因為團隊賽輸過一場,他當天晚上就很自責,當時我就跟他說,輸贏很正常,不要氣餒,自責是認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

原來在團隊賽“質數摺疊”中,凡正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不顧團隊的戰術,私自花費大量時間優化數據排列,從而縮減了搭檔鄭林凱的答題時間,最終這場比賽輸給了雲之林。

而這次,代表中國隊出戰的凡正陽沉著、冷靜,就算在強勁對手龍王安德魯的面前,他還是以8:5的比分贏得了整場比賽。

有責任感的孩子都不會差到哪去


而讓他牟足了勁要贏得比賽的原因,就是扛在他肩膀上的,比團隊賽輸贏還要重要的中國戰隊的名譽。

這讓我想起,前一段時間,在網上看到的一則熊孩子24樓扔磚砸死準新娘,父母拒償的新聞。

有責任感的孩子都不會差到哪去


遇難者是趙飛的新婚妻子,一天早上,他和妻子準備從小區去上班,結果妻子被高樓掉落的石頭砸中頭部,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不治身亡。

趙飛報警後,警察通過調取監控發現,石頭是兩個小孩從24樓扔下的,其中一個是該小區房東的兒子。

於是趙飛找到房東,要求賠償73萬元,這時房東才知道兒子砸死人。

兒子以沉默的方式逃避責任,房東也耍起無賴,以“兒子還小”為由拒賠,還明確表示他不會負責任。

詹姆斯.多伯森說:尊重他人的、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於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中。

同樣是疼愛孩子的父親,在孩子犯錯時,一個引導孩子勇敢地承擔責任,一個卻縱容孩子逃避責任,而這恰恰是孩子將來能否堅強自立、獨當一面的關鍵。

02

年頭,一個“小學生上學遲到狂飆金句”的視頻登上微博熱搜。

有責任感的孩子都不會差到哪去


視頻中,交警問在大街上閒逛的小男孩,媽媽怎麼沒送他上學。男孩開口就吐槽親媽,自己(上班遲到)都要罰款,根本無法顧及他。

跟媽媽通話中,小男孩不斷抱怨:

“你讓老師全班公開我的名字,你說我難不難堪?我就吃一個早餐,你都能把我弄成這樣子,像你這樣子,我今天就不要去了,反正曠課六節扣六分。”

聽得出來,孩子覺得自己遲到全怪媽媽,甚至賭氣要曠課。

有人說:“不負責任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大人。”

因而孩子小的時候不懂事,長大了也並不見得能成熟多少。天底下沒有一個好孩子會突然變壞,也沒有一個壞孩子能突然變好。

去年熱播劇《知否》中,身為家中嫡女的康姨母,從小深受父母寵愛。

出嫁前,有事父母護著,嫁人後,惹事父母處理,哪怕她手裡沾著好幾條人命的鮮血,父母也照樣兜著。

終於,在父母的縱容下,康姨母變本加厲,越發自私自利。

當得知孃家人即將到京,自覺有人護體的她,有恃無恐地慫恿親姐姐給祖母下毒,並準備坐收漁翁之利,可惜最後被明蘭識破抓獲。

當康姨母發現這回連親媽也護不了自己時,她第一反應不是懺悔,而是責怪父母當初給自己選了門不如意的婚事,讓她過得生不如死,甚至怒斥無法再護自己周全的母親狠心。

有責任感的孩子都不會差到哪去


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說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如果必要,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倘若無論孩子犯下多大的錯,父母都會無條件幫忙收拾殘局,那孩子將永遠無法意識到“責任”二字有多重,更不知何為擔當。

因而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嚐到自己錯誤行為的“苦果”。

03

年前,貴州某廣場上,一名穿著乾淨整潔的小男孩,不顧路人異樣的眼光,在各個垃圾桶裡翻找飲料瓶,身後還揹著一個裝有許多“戰利品”的編織袋。

原來生性調皮的小男孩,平時總不珍惜物品,別人一隻鉛筆一個月都用不完,他一盒鉛筆只用兩天。

最近他又把學校的班牌弄壞,學校老師要他賠償,孩子媽媽見多次說教沒用,就索性讓他自己掙錢賠。

有人問孩子:“累不累?”

男孩子說:“累。”

那人接著問:“以後要不要再弄壞班級的東西了?“

孩子果斷回答說:“不要

看來,再多的說教,都遠不如讓孩子用稚嫩的肩膀上挑起該擔的擔子有效。

無獨有偶,去年一則熊孩子在電梯撒尿的視頻在網上流傳。

有責任感的孩子都不會差到哪去


媽媽知道後,第一時間在業主群道歉,並要求孩子承擔相應的行為後果:寫檢討書、打掃電梯衛生一個月。

隨後孩子履行承諾,每天打掃電梯衛生。孩子的媽媽拍照後將照片發到業主群內,讓大家一起“監督”。

媽媽的舉動,不僅幫孩子取得業主們的諒解,更讓孩子認識到,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承認錯誤和逃避責任。

有責任感的孩子都不會差到哪去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戈爾丁說,一個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制止,在沒有制度約束、懲罰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野蠻的舉動,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為他們無法像大人一樣,有足夠的經驗和眼界可以預測自己的行為後果,因而才需要我們在一旁加以引導,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04

尹建莉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做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真愛孩子的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更懂得教導孩子如何去承擔他們該有的責任。

(1)呵護孩子承擔責任的熱情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主動嘗試承擔責任的萌芽。

比如想要自己洗衣、做飯、上學等,這時如果父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欣賞,相信他們會願意進行更深的嘗試與學習。

高爾基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意思是,一個人若能體會肩負的責任,就能感受自身的價值感,從而更願意主動承擔責任。

(2) 學會放手,將孩子的事還給他們

責任感並非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能自理的孩子才有能力把其他的事情處理妥當。

父母往後退一步,孩子往前進一點,把本該孩子做的事還給他們:

讓遲到的孩子自己定鬧鐘、忘寫作業的孩子自己補作業、成績退步的孩子自行分析原因……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父母有自己的命運,孩子有自己的命運。

若父母不能替孩子走完一生,那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們獨立走好該走的路,做好該做的事。

(3)以身作則,做有責任感的父母

一個對家庭負責、關愛家人、遇到事情不推託、碰到困難不找藉口、犯了錯誤勇於承擔責任的父母,是孩子體驗責任感的初始模型。

白巖松曾說,父母的三大責任之一,就是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是孩子言行的最好影響者。

孩子出於對生命的熱愛,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父母身邊去面對一切,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將是他們安身立命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