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a或許是知識付費市場的後起之秀

互聯網往往以顛覆者的形象示人,一旦進入某個領域便以摧拉枯朽之勢快速滲透,傳統行業要麼選擇兼容被包,要麼被淘汰。

在阿里領銜的新零售時代,以盒馬為主力,整合銀泰打造喵街進行多線探索。大潤發、華潤、人人樂等生意慘淡,這些傳統商超不得不進行升級。與此同時,京東的7fresh以及美團的小象鮮生還有每日優鮮等企業分佔市場。騰訊牢牢把控著社交之王的地位,但仍擋不住抖音瞅準時機撕開一道口子。共享經濟的廝殺之下,摩拜被收購,滴滴事件被全民diss,Ofo岌岌可危。

互聯網就好像一個無休止的戰場,即使是這樣,知識付費也迫切搭上互聯這班車想要脫胎換骨。但碎片化、沒有成熟體系的內容在流量紅利過後,似乎逐漸淡出這個市場。

有人心急喊出“知識付費已死”的口號。

我們不妨看一下知識付費的誕生到淡忘的過程。

在2016年,分答、得到、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平臺都紛紛入局帶起知識付費風潮,可以說幾乎在知識付費元年——2016年,每個月都有新產品產生,譬如:4月,知乎推出了值乎;5月果殼推出了分答;6月,羅輯思維公眾號推送了《李翔商業內參》......然而2017年的知識付費市場冷靜了不少,最直觀的一個現象是,據搜狐網報道,自2017年4月起,幾乎所有知識付費產品打開率和播放率都明顯下降。但有趣的是,用戶規模卻持續擴大,2017年較2016年增長了102.2%,達到1.88億。

根據《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分析估計,2018年內容付費用戶規模將達到2.92億人。據相關統計,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僅第一季度就約8000萬人,且實際上這一年的用戶已超3億人。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為高品質的知識買單,且逐漸趨於理性。

觀察今年上半年的一輪融資情況,A輪之後的比例佔78%,甚者如知乎、羅輯思維、喜馬拉雅FM、蜻蜓FM等更是已完成C、D乃至E輪的融資,鑑於流量變現以及產品趨於成熟,企業或有較大的趨勢在今後3-5年尋求上市。此外67%的頭部玩家取得破億(人民幣)的融資額,部分細分市場的早期拓荒者已邁入“獨角獸”行列。而在眾多參與知識付費風口的投資機構中,再次出現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的身影,同時亦不乏浸淫在TMT“大潮”多年的VC/PE,如紅杉中國、今日資本等。

YaYa或許是知識付費市場的後起之秀

何來知識付費已死一說?往大了來說,付費市場依舊是一塊可人的蛋糕。

付費市場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應當屬於在線視頻。其2016年全年付費率約為11.4%。2017年,在線視頻用戶付費規模已達到217.9億元,未來兩年仍將保持60%以上的增速持續擴張。

YaYa或許是知識付費市場的後起之秀

那些喊出“知識付費已死”的人,或許並沒有想到這一市場為什麼還會有如此大的活力。

市場的不穩定性是它的本質,也無法讓人預料。回到知識付費最初起來的原因,因為互聯網的免費性,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獲取信息途徑,但同時也提升了用戶進行內容篩選的複雜程度。這一矛盾既然已經暴露,勢必會有解決的一天。

知識付費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讓人歡喜讓人憂。喜的是市場教育程度顯著提高,網民逐漸養成為優質互聯網內容付費的習慣。憂的是各平臺的“中心化”讓參與用戶無法分其一杯羹,交流效果並不理想。

因為知識付費帶起的精英經濟只讓小部分人獲益。如果每個人都是個平臺,可以用自身的知識來換取應用的價值,那麼知識付費的用戶群體將無限擴大。如果微信能夠覆蓋中國多少用戶,那麼這個平臺就將擁有多少用戶。

YaYa或許是知識付費市場的後起之秀

YaYa這個軟件就為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其社交+付費的理念為用戶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交流環境。並提供收費文字、照片、視頻、文件、語音等相關服務,將每個人都作為知識付費的用戶與提供者,滲透率將遠遠超過現在分佈在不同領域的付費平臺。

你可以將YaYa視為一個解構中心的知識付費發展的新形式,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快速走進知識付費市場的途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知識獲利——只要有人願意為你的才華而買單。

站在更廣泛的領域去看,知識來源於實踐,我們每個人都是知識的載體,都有可以出售的認知。

YaYa為知識付費市場開啟了一種新的模式:互聯網創造出來的經濟應屬於每個人。

萬物互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YaYa邁出了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