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長沙人而言,“嗦粉”遠不止早飯那麼簡單

長沙人相約去吃早飯時,很少說“早飯”這個詞,而往往都是用“嗦粉

”二字取而代之。在長沙住上一段時間,你便會發現這樣一個壯觀的景象:

每到清晨,路邊那不起眼、沒招牌的小店便搬開了檔門的木板,燒上一鍋水。隨著水蒸氣溢出店面,門口排隊的人也越來越多。人們心滿意足地端著藍白相間的大海碗,在路邊找兩個塑料板凳,便能暢快淋漓的嗦起粉來。

路邊的塑料凳越多,這家粉店便越是出名。

對於長沙人而言,“嗦粉”遠不止早飯那麼簡單

在長沙“嗦粉”的精髓有二

在外人看來,長沙米粉的做法並不困難,甚至可以說是十分簡單。

老闆總是一手抓起一人份的米粉,裝入深深的笊籬中,放入沸水中滾個十來秒,便能迅速出鍋。

在老闆熟練的“一焯一拎”中,一碗米粉就這麼做好了。

對於長沙人而言,“嗦粉”遠不止早飯那麼簡單

但長沙米粉的確是與其他地方不同。曾有朋友來長沙嗦粉上了癮,便央求我買了溼米粉抽成真空後寄給她,但她告訴我,自己煮的米粉總是缺了點味道。

許多地方的粉面,看中的是那一勺澆頭,澆頭不同,粉面的價格便也千差外別。

長沙人將“澆頭”稱為“碼子,帶了些長沙方言的可愛與俏皮。

然而在這裡,碼子並不是“嗦粉”的精華之處。許多傳統的粉店,碼子不過兩三種。對本地人而言,最便宜的“木耳肉絲”便能滿足,若是口味稍重,那便點上一份牛肉碼或是牛雜。

對於長沙人而言,“嗦粉”遠不止早飯那麼簡單

長沙米粉的精髓是免費的,一是那半匙豬油,二是那琳琅滿目的小菜配料

在傳統的小店裡,長沙米粉的湯底裡總是要加上半匙豬油的。膏狀的豬油混上了滾熱的高湯,瞬間成了漂亮的油花,飄在湯麵上,散發出陣陣香氣。那香氣是屬於市井的味道,是菜籽油或是花生油所不能替代的。現在不少人為了求健康,會特意囑咐老闆“免豬油”,私以為是免去了老長沙街頭的那股子熱鬧。

免費的小菜配料是在長沙“嗦粉”的又一大隱藏福利。

店裡的長桌上,總是放著幾樣店家自制的配料,最經典的要數酸豆角、榨菜、黃豆油渣和外婆菜

。有的老闆還會添上一些自己的拿手好菜,打造粉店特色。我常去的那家粉店“醬油薑片”很是出名,只有早去的客人才能嚐到。

點的碼子雖然簡單,但蓋不住加上了五六樣小菜後,那也是極其奢華的一餐了。

對於長沙人而言,“嗦粉”遠不止早飯那麼簡單

“嗦粉”已經成了長沙人生活中的“魂”

美食與文化從來是不可分割的。

“嗦粉”貴在一個“”字。夾起一筷子米粉,送到嘴裡,再用上腮幫子的力氣,將米粉整個吸入嘴裡,慢慢咀嚼,連湯帶粉便能夠一口入味。

這快性子的吃法,和長沙人那爽快果敢又有些急躁的性格很好的契合在一起,或許正是長沙人願意“嗦粉”的原因之一。其他的吃法,可是都不夠“老口子”呢

對於本地長大的人而言,“嗦粉”更多的是習慣與情懷。

在長沙久居的人,要是能從“嗦粉”開始他們的一天,那便註定是閒適舒坦的一天。

在外地工作的人,要是能嗦上一碗家鄉的粉,縱使是受了委屈,也能一洗而空。

這種對米粉的思念之情,我是深有體會的。

幾年前,因為工作原因去了離家鄉較遠的城市,熱氣騰騰的米粉成了奢望。去家樓下的粉鋪子嗦粉,成了每年回家鄉後的第一件事。

點一碗簡簡單單的肉絲粉,加上些最喜愛的酸豆角和油渣沫,再去隔壁的早點攤上要一杯豆漿,和老闆扯兩句談,說說家長裡短雞毛蒜皮,這才算是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對於長沙人而言,“嗦粉”遠不止早飯那麼簡單

對於長沙“老口子”而言,嗦粉代表的遠不止吃頓早飯這麼簡單:

它是鍋裡翻騰的高湯,是樓下十幾年的老招牌,是市井小巷裡的煙火氣,更是走多遠都舍不掉的家鄉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