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在抗擊侵略方面的電視劇上,從來就不缺好的題材,但是質量上好的、拿得出手的影視作品卻少之又少,近些年來的抗日神劇層出不窮,"手撕鬼子"、"褲襠藏雷"、"包子雷"、"一身皮衣騎著摩托架著加特林"、"我賭你的槍裡沒有子彈"等等......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當然,也有不少好的例子,例如《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我的團長我的團》

還有前幾年出的電視劇《三八線》,該電視劇講述的是抗美援朝,再現了當時的戰況之惡劣,條件之艱苦,其中第14集第36分30秒的臺詞中提到,"你想知道我那三分之二的戰友怎麼沒的嗎?"深深刺痛了當時在場的所有人。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圖自《三八線》

戰鬥傷亡三分之二,超過60%的戰鬥減員,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值,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在研讀有些資料或者文章時,經常看到"傷亡"一詞,這個詞的出現評率非常高,特別是在一些戰役的報道當中,參戰部隊的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是很重要的一項指標。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搶救傷員

在通常情況下,古代戰爭中一方士兵傷亡十分之一就會全軍崩潰,這也是所謂的兵敗如山倒,因為古代很多士兵都是臨時抽調起來組成的,沒有過硬的戰鬥技能和素養,近代多數部隊在傷亡一半時就會視為喪失戰鬥力,會退出作戰或者停止進攻。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敦刻爾克》

為什麼還有不少的兵力,卻要放棄進攻?

首先我們要明確"傷亡"這個詞的具體含義,簡單說就是投入作戰後一個戰鬥單位的受傷和陣亡士兵的合稱,但實際上各國對於戰鬥中人員損失的定義是千差萬別的,大致總結下來分為:陣亡,受傷,失蹤,被俘等等。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二戰中被俘的意大利士兵

部分國家甚至對傷亡的性質做了區分,比如美軍在統計戰鬥損失時,就會把戰場上的意外傷亡單獨計算,如果一名美軍士兵不小心在外面由於交通事故或者什麼其它原因導致死亡,那麼基本不會列入戰損名單。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第八集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因交通事故而身亡,沒有列如戰鬥減員行列

所以我軍用一個更準確的詞彙來代替比較寬泛的"傷亡",那就是"減員",減員是一個衛生勤務領域的專業術語,意思是"投入作戰的參戰人員,因為各種原因退出作戰序列,從而導致部隊人員減少",同時也分為"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救生演習

在進攻作戰中,當參戰部隊因為損失嚴重而無力發起進攻時,就會停止主動作戰原地轉入防禦,甚至主動撤離;在防禦作戰中,參戰部隊在無力控制主要陣地或者無力反攻被佔領的陣地時,就會撤出戰鬥,或者乾脆被徹底消滅。

決定部隊是否還有戰鬥力的標準,客觀來看主要有兩項:

1.是否還有成建制投入作戰的兵力;

2.是否還有支撐作戰的火力和補給,

不過決定部隊戰鬥力的還有主觀要素,比如:指揮官的意志,戰役/戰略需要,官兵素質,部隊組織性和紀律性等,缺一不可。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獵狐高手-蒙哥馬利

那麼為何傷亡超過三分之一,一般就不建議參戰部隊繼續進攻呢?從編制上來說,參戰部隊的兵力數字並不代表直接參加作戰的戰鬥員數量,就比如炊事班,除了李雲龍,誰還讓炊事班扛著刀和作戰部隊一起上,高效的運作就是各兵種之間各司其職,相互協調配合;比如二戰期間蘇軍一個完整的步兵師有9000多人(蘇軍步兵師的人數在戰爭的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但投入作戰後實際參戰的一線戰鬥人員數量往往只有全師人數的一半左右。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上岸後比陸軍還能打的蘇聯紅海軍,海魂衫一看就是毛子精銳

具體到數字就是3000人以上。籠統地說,9000人的步兵師,損失3000人以上就會遭受重創,經常玩吃雞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圍點打援”這一戰術,負傷一人需要2-3人去營救照顧,會大大削弱隊伍戰鬥力,除非沒有選擇必須繼續戰鬥,否則一般打到這個份上都會停止戰鬥。

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後期著名的"鐵原阻擊戰"中,志願軍部隊在防禦作戰中就表現出了極高的傷亡承受能力,在面對總兵力佔優勢,火力佔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時依然頑強地完成了阻擊任務。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鐵原阻擊戰”

在12天的戰鬥中189師減員5000餘人,佔63軍減員總數的一半左右,如果以63軍投入山地防禦的基層單位來看,傷亡達到90%的連隊比比皆是,這樣慘重的損失,暗示當時的戰況之惡劣,至於為什麼不撤出後方修整,這也是不得已做出的選擇,因為如果擋不住,美軍機械化部隊突破防線,長驅直入對整個戰局都有可能造成影響。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在類似防禦作戰中,都表現出了極高的傷亡承受能力,這主要歸功於志願軍強大的組織能力和戰士們頑強的戰鬥意志及高超的戰鬥素養,另外基層部隊的主觀能動性也非常強,在面對強敵時願意調動一切力量和手段儘可能完成任務,即使是殿後的小部隊也敢於和敵人的裝甲部隊周旋,"死戰不退、戰至最後一人"是志願軍防禦作戰中的常見現象。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志願軍的頑強給他們的敵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圖為抗美援朝中美軍轉移傷員

還有例如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打響的平安格勒戰役,為了達到達到戰役目標,解放縣城,區小隊在多地完成了狙擊任務,而付出的代價則是全軍覆沒。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圖自《亮劍》

“到底多高的戰損能擊垮一支部隊”

這個問題因部隊、因戰鬥而異,畢竟現在軍隊的發展方向都是向著科技化發展,越來越多新穎的裝備被設計出來,戰鬥中人員的比例不斷下降,科技裝備比例不斷上升;如果單以作戰人員損失作為評判標準的話,一個4000-5000的合成旅,在減員上千過後,戰鬥力就會出現嚴重的下滑。

為什麼戰鬥減員超30%就得撤退?不是慫,《三八線》劇情打破常識

所以一直隊伍要保持戰鬥力,就得有良好的軍事素養和頑強的戰鬥意志,電視劇《三八線》中將這一理念體現的淋漓盡致。

(部分內容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