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銷售沒有天花板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荊州沙市區,沿著江津東路一路向西,在江津中路大潤發超市旁,坐落著中石化荊州沙市中心加油站。在加油站門前這條馬路上,三公里內擠滿了四個大型加油站。城市中心地段,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油品業務有眾多同業競爭,非油更有大型商超環伺,這個加油站能做好嗎?實際情況卻是,中心加油站不僅是荊州公司的銷售明星店,燃油寶等非油指標甚至一度排名全省前列!怎麼做到的?6月11日,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中心加油站探訪。

【貼心服務 培養顧客“依賴感”】

在中心加油站入口處,大紅色的廣告“週二週五降3毛”非常醒目。對於降價策略,站長楊衛華解釋稱,這是根據周邊客戶加油週期而定,每週兩次優惠日,“能鎖定對價格較為敏感的客戶”。除了價格上的優惠,楊衛華認為,做好服務、讓顧客放心省心才是關鍵。

大客司機楊師傅,是中心加油站忠實客戶。他承包了從荊州到湘潭的長途客車線路,隔天就要來這裡加一次油,為何對這裡情有獨鍾?楊師傅說,“加習慣了”,別的加油站服務“怎麼看都不順眼”。每次楊師傅來加油,加油員都會幫他的水壺裝滿,跑長途水是要備足的;遇到柴油供應緊張的時候,加油站算好時間主動幫忙留著……顧客習慣的背後,正是點滴服務鑄就的口碑,也是長期關照形成了親人般的情誼。

記者在加油站現場採訪時,正好碰到有客戶自助加油後忘記拔卡,楊衛華在現場沒找到車主,一路小跑將卡拿到收銀臺,安排員工查詢卡號找到卡主電話,“打電話通知一聲,也讓顧客放心”,楊衛華淡然地說,“粗心的客戶太多了,我們的工作就是要讓客戶放心。”

做銷售沒有天花板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楊衛華在便利店整理商品

【不放棄 90後加油員精彩逆襲】

中心加油站現有10名員工,年紀最大的已經49歲了,最小的剛滿27歲。在楊衛華看來,“團隊的力量最大”,只有調動員工積極性,帶動大家一起拼,才能把工作做好。

1992年出生的王成州年齡最小,大專畢業來到中石化工作。年輕、有文化,本該是幹事業的優勢,但在他身上卻犯了難:服務顧客擺不正心態、記錄賬務粗心大意、開口營銷積極性不足……按其他加油員的說法,“放到別的站,早被淘汰了”。

但楊衛華卻不放棄,她幫著王成州分析現狀,勉勵他把服務顧客當做磨鍊,鼓勵他開口營銷來提高收入,根據自身特點,建議他多寫多記對工作進行總結……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剛結束的公司內部徵集意見活動中,王成州提交的建議獲獎,並得到500元獎金,對於這份嘉獎,王成州露出滿足的笑容,工作的積極性更高了。

郭師傅是加油站的班長,她對楊衛華的幫助也深有感觸。2011年,楊衛華剛來中心站當站長時,她就鼓勵大家積極參加初級工考試,還抽出業餘時間輔導員工。郭師傅就是從那時開始加強職業技能學習,現在早已拿到高級工證書,不僅收入提高了,在業務上也早就獨擋一面。“每個人的能力都提高了,我們團隊的力量就更強”,郭師傅如是說。

做銷售沒有天花板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楊衛華忙著處理各種數據報表

【“寶哥寶姐”帶領團隊前進】

加油站是銷售的終端,經營任務也是壓在每個站長身上的重擔。面對任務,楊衛華始終是樂觀的,“任務看似高高在上,但我們為什麼不跳起來去努力試試呢?多試幾次也許就完成了”。

做銷售沒有天花板,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楊衛華的這份樂觀與自信,來源於2009年她在荊沙加油站時受到的啟示。當時加油站楊華、黃瓊兩位加油員,不吃飯不休息、對待客戶如親人,在非油銷售上連續取得突破,這讓她感受到做銷售是沒有瓶頸的。2011年來到中心加油站後,楊衛華帶頭搞營銷,一改此前店銷疲軟的局面,各項指標持續增長。在此期間,她不斷髮掘身邊員工的閃光點,通過樹立典型人物,引領大家一齊發力。

去年底以來,楊衛華在加油站設立了“寶哥”、“寶姐”,連續三個月燃油寶月銷過200元的,就可以獲得這個稱號。今年2月,楊曉軍和李大姐順利達成目標,成為加油站第一批“寶哥寶姐”。榜樣的力量,既讓大家看到目標,也為大家鼓足了信心。

特別是李大姐,作為加油站年齡最大的員工,常常被楊衛華拿來激勵大家,“李大姐都快退休了還這麼拼,你們年紀輕輕的有什麼理由不拼呢?”在楊衛華看來,這些榜樣就是加油站的“魂”,這些源自身邊的精神力量,是加油站最寶貴的財富。(通訊員餘意、趙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