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13處遺產點入選“海絲”申遺預備清單,南通1處入選

江蘇13處遺產點入選“海絲”申遺預備清單,南通1處入選

成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初,連接東西方文明,“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文明交流史的一段佳話。13日,2019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聯席會議暨海絲文化遺產培訓班在南京舉行,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上海、廣東、江蘇等9省市,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及25座內地城市的相關負責人齊聚南京,共話遺產保護,共論“海絲”申遺。

江蘇13處遺產點入選“海絲”申遺預備清單,南通1處入選

澳門、長沙加盟,聯盟城市增加到26個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成為重大文化舉措。據瞭解,我國2015年正式將海上絲綢之路列為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確定廣州為牽頭城市,2018年廣州、南京、寧波、福州、北海、三亞、淄博等24個內地城市共同發起成立海絲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今年聯席會議上,長沙和澳門提出加盟申請獲得通過,聯盟成員由24個城市增加到26個。

長沙和澳門為何能夠加盟?澳門文化局穆欣欣局長在提交申請時表示,明代中期以來,澳門成為連接歐洲、美洲、東亞及東南亞的中轉港,極大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地共有學院遺址、宗教遺蹟以及保護貿易和港口的炮臺、城牆等軍事防禦設施等11處海絲史蹟,澳門加入聯盟一方面是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另一方面也強化自己“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一城市文化定位。長沙市副市長陳中在會上表示,長沙自古以為就是海絲節點城市,銅官窯是唐代最大的民窯瓷器基地,也是瓷器釉下多彩的發祥地,產品遠銷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和北非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著名沉船黑石號上就裝載了5.6萬件銅官窯瓷器。長沙窯銅官遺址具有真實性、完整性,並已制定保護規劃,建成遺址公園。長沙將並把銅官窯遺址作為重要遺產點,和聯盟城市共同致力於海絲申遺。

江蘇13處遺產點入選“海絲”申遺預備清單,南通1處入選

出臺三年行動計劃,遺產點擴展到63處

中國申報世界遺產的總體原則是“有利於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有利於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於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具體到海絲申遺,歷史遺蹟的保護研究、展示利用、監測管理、宣傳推廣和合作交流是一項系統工程,聯席會公佈了海絲保護和申遺的《三年行動計劃》。

根據《計劃》,聯盟城市將積極配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察評估海絲史蹟點,以便國家文物局確定新的海絲史蹟點名單,同時編制海絲史蹟點保護規劃,開展文物保護修繕和環境整治,開展日常監測管理,不斷提升保護水平。同時,設立國際級海絲史蹟保護研究中心,建立虛擬博物館、舉辦海絲文化全國巡展,以歷史為基礎,文化為窗口,樹立海絲文化品牌形象,加強與國外海絲城市交流合作等。

江蘇13處遺產點入選“海絲”申遺預備清單,南通1處入選

國清寺出土文物

通過學術研究,對於海絲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趙雲在會上公佈了我國63處海絲史蹟遺產點和關聯點,其中新增補的達到39處,包括煙臺蓬萊閣和蓬萊水城、煙臺成頭山、上海青龍鎮遺址、海南藤橋墓群等。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人們藉助季風與洋流等自然條件,利用傳統航海技術開展東西方交流的海路網絡;它也是中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相互傳輸的紐帶,”她說,“它的時間自公元前二世紀至19世紀中後期,即蒸汽動力取代風帆動力前,它的空間是由地中海、東非、西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六大板塊構成。”在中國,從秦漢到明清,海絲可以分為環膠東半島、長江流域、杭州灣及甌江流域、閩江漳江韓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北部灣六大區域,它們或通往日本和朝鮮半島,或連接海絲與內陸生產體系,或是瓷器生產和媽祖崇拜的重要區域,或是外來宗教傳入中國的重要節點,反映了人類通過海洋實現價值觀、審美、藝術和信仰生活等悠久的互動交融,見證了古典風帆航海時代多元共處的海洋文化傳統,也反映古代人民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精神,以及鄭和下西洋這樣世界性的跨海文化傳播。

她同時強調,包含63處遺產點和關聯點的預備名單實行動態更新,一方面會增加符合標準的遺產點,另一方面也會剔除遺產本體保存不好、管理條件較差、難以進一步確認其與海絲價值關聯性的遺產點,因此入選預備名單意味著保護、研究和弘揚文化遺產的責任,絕不是一勞永逸的榮譽。

江蘇13處遺產點入選“海絲”申遺預備清單,南通1處入選

江蘇13處史蹟入選,佔全國1/5

“江蘇處於中國海岸線的南北中心位置,長江、大運河兩條黃金水道在江蘇與東亞沿海航線交匯,不僅把中國的南北方聯繫在一起,也把中國內陸地區與東亞沿海地區聯繫在一起,”省文物局局長吳曉林在聯席會上表示,“近兩年太倉樊村涇遺址、掘港國清寺遺址、張家港黃泗浦遺址的發掘進一步豐富了江蘇的海絲文化遺產譜系。”


江蘇13處遺產點入選“海絲”申遺預備清單,南通1處入選

國清寺出土文物

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預備名單中,江蘇共有南京、揚州、南通、蘇州和連雲港的13處海絲史蹟在列,超過全國總數1/5,表明了江蘇作為中國古代海上、陸上交通“十字路口”的歷史地位。

此次預備名單中,南京的龍江船廠遺址、鄭和墓和洪保墓都與鄭和下洋西洋有關。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的巔峰和絕響,鄭和船隊的寶船就是在龍江船廠建造的,遺址現存三平行排列的古代船塢,出土過超過10米的巨型舵杆和高1.5米的鐵錨。洪保是鄭和使團的核心領導成員,鄭和去世後,他又率領船隊再下西洋,其墓葬出土的壽藏銘是中外海上交流的重要資料。而南京明故宮則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地,此次也被增補進預備名單。

揚州入選的普哈丁墓、仙鶴寺都與伊斯蘭教有關。前者安葬的普哈丁於南宋來揚州傳教,後病逝於從天津南下的舟中,被遵其遺囑安葬於揚州城東古運河畔;後者為中國東南沿海伊斯蘭教重要名寺,至今仍存宋、元、明、清遺蹟,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此次增補的文峰塔位於古運河到長江的必由之路,唐代鑑真六次東渡,有三次從這裡登船出發。

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則是鑑真第六次東渡的出海地,歷經十年考古發掘發現了唐宋時期的河道、疑似寺廟建築等,併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被增補進預備名單。

連雲港孔望山因孔子在此望東海而得名,山上的龍洞庵始建於東漢,時稱東海廟,是連雲港現存最古老的古剎之一,東漢時的《東海廟碑》上寫道人們拜倒在東海神君的腳下,祈求他保佑海波不興,人們能夠出海平安。

江蘇13處遺產點入選“海絲”申遺預備清單,南通1處入選

國清寺出土文物

除此之外,我省還有大量的海絲遺產等待發掘和保護 ,南京市文旅局局長金衛東表示,石頭城在六朝350年間始終與南京相伴,見證了當時的海上交通盛況;大報恩寺是鄭和監工完成的,寺內種有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五穀樹、婆羅樹等奇花異木;天妃宮、靜海寺、淨覺寺等也都與鄭和下西洋相關。南京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上唯一的都城,並且在六朝和明初以國家之力組織實施海外交流,海絲留給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還有拓展研究空間。

鏈接:江蘇入選海絲申遺預備清單名錄

南京:龍江船廠遺址、浡泥國王墓、鄭和墓、洪保墓、明故宮

揚州:普哈丁墓、仙鶴寺、文峰塔

蘇州:黃泗浦遺址、樊村涇遺址、瀏河天妃宮遺蹟

南通:掘港國清寺遺址

連雲港:孔望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