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榮景象

宋代翰林畫師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是古代最著名的風俗畫,屬於稀世珍品,堪稱國寶。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為翰林圖畫院待詔。善畫市橋衢郭、舟船車轎等風俗景物,畫風自成一家,獨具特色。他的作品大多已亡佚,只有《清明上河圖》一幅畫卷存世。《清明上河圖》為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528釐米,通過對汴梁的水陸交通運輸、市井街廛、百姓生活的描繪,反映出北宋都城汴梁汴河兩岸物殖民豐、萬方輻輳的繁榮景象。《清明上河圖》畫名的解釋,存在著頗多分歧:金、明以來,歷代的學者都認為此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汴梁城的景狀,以仲春之景為主題是通俗的看法。

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榮景象

而現代有學者通過對畫中人物穿戴和街道景物的仔細觀察,認為此畫的背景不應為早春,而為初秋;更有人認為“清明“即是汴梁的一個地名,這幅畫描繪的就是這個地方的景象。實際上畫中的季節涵蓋春夏秋冬,不拘一季,“清明”不是時令之詞,更不是地名,它包含“清明之世”的政治含義,因為此畫最初進獻給宋徽宗,故有讚頌之意。《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錯落有致:開端為汴梁城外的房舍和田壟,接著映人眼簾的是外城的漕運碼頭,汴河斜穿於畫中,水面上大小船隻十餘艘,岸旁的商號、客棧、貨店琳琅滿目,商賈行旅比比皆是。河上架有一一座木結構的大型拱形橋,橋上密集著攤販、行商,人頭攢動,川流不息。

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榮景象

近城門處可見房屋參差雲集,人流湧動,城門下有一木構平橋架於護城河上,過橋後有一城門樓。進入內城後景象更加繁華熱鬧,展現的是城內-個十字路口,周圍商埠店面、勾欄瓦肆充盈匯聚,街上三教九流、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喧囂鼎沸之勢躍然紙上。《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宏大的規模空前絕後,據統計,該圖繪有各色人物1659人、動物209只,各個神形兼備,惟妙惟肖;各種行業商鋪鱗次櫛比,轎船車馬熙熙攘攘,真實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北宋的都市生活。其中許多內容可與《東京夢華錄》等史籍相互印證,提供了文字無法描述的形象資料。這幅曠世奇作問世之後,輾轉跌宕,歷盡劫難。

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榮景象

據圖後明朝李東陽的題跋考證,該圖最早存有宋徽宗瘦金體的“清明上河圖”五字題簽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證明此圖曾經為北宋宮廷收藏,宋徽宗理所當然的是第一位收藏者。1126年金兵大舉南下,北宋王朝覆滅,大批宮內的奇珍瑰寶連同徽、欽二宗皆被金兵掠走,然而金人不識《清明上河圖》之價值,此畫遂流落至民間。元朝之後,統治者到處搜刮財寶,《清明上河圖》再次進入宮廷。到元代後期的至正年間,宮內有一個裝裱匠看準了它,趁裝裱這件作品的時候,使了一個調包計,用一個臨摹本把真本偷換出宮,秘密賣給一位官員。後來負責保管此畫的人又私自將它賣給了商賈陳彥廉,此後該畫在民間幾易其手,顛沛流離,先後被江西泰和楊準、山東靜山周氏收藏。

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榮景象

到了明朝,此畫先後被大理寺卿朱鶴坡、大學士徐溥所得。弘治年間,徐溥去世後將畫贈給同僚晚輩李東陽,李東陽對《清明上河圖》頗有研究,先後兩次在畫上題跋,第二次競達千字之多。嘉靖時,《清明上河圖》又被大收藏家陸完收藏,陸完去世之後,其子將畫售給崑山顧鼎臣,後落人奸相嚴嵩手中,其中的傳說頗為複雜,情節不一。根據社會上流傳的嚴嵩為得此畫陷害御史王好的傳聞,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漁曾創作過戲劇《一捧雪》,流傳甚廣。嚴嵩倒臺後,此畫被收入內宮。萬曆初年,司禮監大太監馮保權傾朝野,他善工書畫,將此圖從宮中盜出,加上自己的題跋。馮保被抄家後,寶圖又淪落至民間。清乾隆時期,此畫被學者陸費墀所得,後賣給鴻儒畢沅。

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榮景象

畢沅死後,因其生前與和珅交厚,故被嘉慶沒收家產,《清明上河圖》又一次被歸入皇宮,被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此後一直深鎖內宮,直至清廷滅亡。溥儀遜位之後,仍滯留紫禁城中,1922年至1923年的這段時間裡,溥儀利用其弟溥傑每天上午進宮“侍讀“之便,以賞賜為名將清宮所藏之名貴書畫盜運出宮,藏至天津租界的宅中,《清明上河圖》即在其列。1932年,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植下成立偽滿洲國,這幅畫也跟隨溥儀來到長春的偽皇宮裡。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偽滿洲國隨即覆亡,溥儀也被蘇聯紅軍截獲羈押,他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散落各處,《清明上河圖》又失去了蹤跡。1946年長春解放,《清明上河圖》從民間徵集出來,存放在東北人民銀行,後調撥給新成立的東北博物館。

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都城汴梁城的繁榮景象

1950年冬,東北博物館的書畫專家楊仁愷在眾多藏品中發現了《清明上河圖》,他將這幅圖的照片發表在《國寶沉浮錄》一書中,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將此圖調至北京,經專家鑑定確為真跡,至此寶圖重浮於世,後調撥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文化大革命”時期,林彪的爪牙李作鵬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從故宮中“借走”,據為己有。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後,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清明上河圖》重回故宮的懷抱。《清明上河圖》歷盡沉浮坎坷,引得帝王將相、王公達貴、文人士林的競相爭搶,歷代書畫名家也都對其臨摹效仿,每一次收藏都被人題跋鈐章,烙上歷史的印跡,承載著風雲變幻。

我是“迅捷”,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