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那麼貼心,是什麼讓我們之間有了隔閡?


我們曾經那麼貼心,是什麼讓我們之間有了隔閡?

文 | 梁華

“我想怎樣?你有想過嗎?哪怕只想過一分鐘?” 在電影《夫妻之間》裡,安德魯不滿地質問妻子蘇菲亞。

安德魯是優秀的腦科醫生,與做兩性節目主持的妻子蘇菲亞結婚多年,育有兩個孩子。在繁忙的工作和持續不斷的爭吵中,兩人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甜蜜,取而代之的是對彼此的怨恨和不滿,婚姻走到了分道揚鑣的邊緣。

就像安德魯和蘇菲亞一樣,我們與另一半也曾經“很貼心”,是什麼讓我們和伴侶之間有了隔閡呢?


我們曾經那麼貼心,是什麼讓我們之間有了隔閡?

“雖然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可是我一點都聽不懂。”


在談到夫妻生活時,安德魯認為妻子“總是不情願”與自己過性生活,而蘇菲亞解釋“我的激素水平下降了”。


安德魯認為蘇菲亞一點都不胖,不明白妻子為什麼這麼介意自己的體重。而蘇菲亞認為自己生完孩子後胖了,認為身材事關自尊,丈夫是在敷衍自己才說不胖。


在談到想搬家的事情時,蘇菲亞認為安德魯“很清楚一旦搬到鎮上住,自己會失去工作”,卻還想這樣做。而安德魯認為自己只是“想節省一些開支,沒有其它想法。”


兩人各執一詞,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錯了。對於與妻子之間的交流,安德魯說,“雖然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可是我一點都聽不懂。所以我一定很笨。” 而蘇菲亞認為“跟一個再也不瞭解的人同處一室,很奇怪。”

我們曾經那麼貼心,是什麼讓我們之間有了隔閡?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有類似的體驗?覺得與伴侶不在一個頻道上,與伴侶溝通就像對牛彈琴一樣,常常說不到幾句就要吵起來。久而久之,覺得越來越不瞭解彼此了,並因此感到沮喪,對伴侶感到失望。


隨著沮喪和失望累積得越來越多,我們和伴侶間就有了越來越大的隔閡,婚姻悄然間發生了質變。漸漸地,儘管內心充滿了對伴侶的不滿,但為了避免爭吵,我們變得越來越沉默。雖然同床共枕,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我們卻常常相對無言。

我們曾經那麼貼心,是什麼讓我們之間有了隔閡?

你看到了什麼?是少女還是老婦人?

歸因偏差影響我們解讀他人的行為


我們很容易就發生了什麼事情(what)與伴侶達成一致,可是對於為什麼發生這樣的事情(why),卻常常有不同的看法。而更糟糕的是,當我們無法意識到這種差異時,我們很容易認為事情一定只有一個答案,傾向於用對錯來評判彼此的看法。


然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同一件事情常常存在著不同的解讀,並沒有固定的答案,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社會認知心理學認為,在解釋WHY的過程中,我們與生俱來的一些歸因偏差極大地影響了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解讀。


  • 行動者-觀察者效應

行動者-觀察者效應認為,我們傾向於將伴侶的行為歸因於穩定的人格因素,卻傾向於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部因素。


比如,在爭吵的時候,丈夫會認為:她那樣做讓我很生氣。而妻子很可能認為:他喜怒無常,他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其中的區別是,丈夫把自己生氣的原因歸因於外部因素,即“她那樣做”自己才會生氣,而妻子則認為丈夫生氣是性格問題,即“喜怒無常”。


一旦我們認為伴侶“喜怒無常”,是性格問題,我們就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伴侶的行為,認為伴侶是無法改變的,進而影響了接下來與伴侶的互動。


  • 自我服務偏差

自我服務偏差認為,我們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自身的原因,而把錯誤或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有趣的是,我們很容易認為他人存在自我服務偏差,卻意識不到自己也存在這樣的傾向。這導致我們無意識間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圖去評價自己的行為,卻會依據伴侶做了什麼去評價伴侶,而不是其意圖。

比如,安德魯認為自己想搬家是出於節省開支的良好意圖,而蘇菲亞只能根據安德魯想搬家的行為去評判安德魯,而無法看到安德魯行為背後的意圖,因為她不是安德魯肚子裡的蛔蟲。


而這種自我服務偏差也讓我們傾向於在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為自己找到理由開脫,而將原因歸咎於伴侶。


就像盲人摸象一樣,無論是蘇菲亞還是安德魯,對於“why”,他們都描述了站在自己的角度觸摸到的大象,彼此都可能是對的。

我們曾經那麼貼心,是什麼讓我們之間有了隔閡?

放下評判,換位思考


如諮詢師告訴安德魯和蘇菲亞的,“一段關係的質量,取決於你們感同身受的能力。” 要減少歸因偏差的影響,我們需要放下對彼此的評判,學會換位思考。


在安德魯和蘇菲亞因為實驗而意外靈魂互換後,他們被迫穿上彼此的衣裳,過著對方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擁有了對方的一些零散的記憶。過往的爭吵和摩擦閃現。


突然冒出來的蘇菲亞的記憶讓安德魯意識到:

當蘇菲亞想與自己分享工作上的喜悅時,自己忙著工作而敷衍回應,蘇菲亞只能失望地轉身離開。

在蘇菲亞為了結婚紀念日而積極策劃時,自己則敷衍回應“你們先跟媽媽出發,我回頭就去。”

在蘇菲亞為了減肥而一個人獨自奮戰時,自己沒給她半點支持,而蘇菲亞減肥是為了解決彼此的問題。


我們曾經那麼貼心,是什麼讓我們之間有了隔閡?

而蘇菲亞也因為安德魯記憶的閃現而意識到:

當安德魯的實驗取得進展,興奮地呼喊自己,想和自己分享時,自己無視安德魯的存在,一邊打著電話,一邊把門關上,留下落寞的安德魯在門外。

我們曾經那麼貼心,是什麼讓我們之間有了隔閡?

正是類似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錯位互動,日積月累,讓安德魯和蘇菲亞之間有了隔閡。而這一次意外的靈魂互換,讓安德魯和蘇菲亞得以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省視彼此的關係。


曾經他們以為伴侶是爭議和衝突的來源,是對方的問題才導致了婚姻危機,對彼此充滿了指責和抱怨。現在他們意識到,原來自己誤解了伴侶,而且正是自己不經意間對伴侶的忽略,讓自己與伴侶的互動走向了惡性循環,讓彼此漸行漸遠,自己對此也負有責任。​


幸福的婚姻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兩個人互動產生的化學反應。


我們曾經那麼貼心,是什麼讓我們之間有了隔閡?

僅僅換位思考是不夠的


即便我們努力換位思考,與生俱來的歸因偏差還是無法完全消除。對此,心理學給予的建議是,要假設即便是你的親密伴侶,也並不能完全理解你做事情的原因。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降低期待,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伴侶對你很瞭解。不要高估伴侶對我們的瞭解程度。相反,要通過與伴侶持續進行溝通,確保我們真正地讀懂了彼此的想法。


可是我們常常因為與枕邊人相處久了而忘記談及彼此的感情,不會坐下來好好交流一下婚姻的感受,用自己的想當然取代了與伴侶的溝通,不再有耐心傾聽伴侶,彼此的心在時間和生活瑣碎中日漸生疏。正如莫文蔚在《電臺情歌》中唱到的:我們一直忘了要搭一座撟,到對方的心底瞧一瞧,體會彼此什麼才最需要。


在祝福新人的時候,我們常常說“百年好合,永結同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好好在一起,永遠心意相通。要做到心意相通,就必須與伴侶保持溝通,通過溝通解決彼此的差異和衝突,並達成共識,從而才可能讓婚姻走得更遠。


你的伴侶想要怎樣?你想過嗎?如果沒有,找個時間與伴侶好好聊聊吧。



作者:梁華,一枚掙扎著避免油膩的80後中年婦女,分享情感,成長和自我管理知識。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尋找平衡之美,在心理學中探尋更好地生活之道。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