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時教法、三時教法

二時教法、三時教法

前面說了初時教法,現在說二時教法,二時教法,其實也可以概括為:“二諦無生,實相離言”。在二時教法裡面,佛陀解構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的時候,他用的模式是“二諦”,所謂二諦就是“世俗諦“與“勝義諦”。初時教法解構了“人我”但是並沒有解構“法我”。二時教法,不僅解構“人我”還解構“法我”。所以初時教法叫“人我空”,二時教法講“人法皆空”。進而講“一切法無生”,所以叫“二諦無生”。

二時教法的“無生”這一點,是遠遠超越了初時教法的理論體系的,二時教法的這個解構模式和表達佛法的真實性上,佛陀運用了一種離言的模式,這是為了保持教法前後的一致性。佛陀在二時教法上,對諸法真實性上,主要採用了一種“遮詮”的模式,就是“不是什麼”的這樣一種否定表達模式,來表達諸法的真實性,這叫“離相無言”,這是二時教法的特點,

二時教法的代表性經典是 “般若經”。“般若經”不是一部經,而是一類經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在藏床佛教,被玄奘法師完整的翻譯成漢語。這部《大般若經》分為十六篇,《金剛經》屬於其中第九篇。

三時教法也可以概括為八個字“萬法唯識,直陳真實”。佛陀在三時教法的時候,又用了一個特定的模式,叫做“八識”,來解構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世界。這個三時的解構模式,做了兩件事,第一,他要首先解構外在的物資世界,就是我們凡夫所理解的,在我們凡夫心識之外的這個物的世界,三時教法叫外境。佛陀說,這個外境根本就不存在,它不過是我們內在心識的顯現。這叫‘識外無境“。第二,就是外境是沒有的,同時這個能顯現似有外境的,而執著於外境為實有的這個內在的心識,也是不真實的,這叫”外境無所有,心識不真實“。這兩條結合起來就是三時教法的第一部分“萬法唯識”。

佛陀在二時教法中對諸法的真實性上採用的表達模式“實相離言”,並不直接談什麼是真實,而採用遮詮的方式告訴我們什麼是真實。而在三時教法在對真實性的表述上,他是直接陳述的,這是三時教法和二時教法的區別。

三時教法直陳真實的前提有兩個,第一就是剛剛說的,我們一定要通過萬法唯識的學習,徹底瞭解凡夫境界所攀緣的這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這一條必須堅定。第二,佛陀所講的真實,的確是不能用凡夫的語言所表達的。在這兩個基礎上,佛陀告訴我們什麼是世界的真實。所以這叫直陳事實。三時教法的代表經書是《愣伽經》、《解深密經》。《解深密經》主要就是佛陀本人”判教“。對他一生的理論體系進行分類,歸納和總結。

所以按照《解深密經》佛陀判教時的法,現在的小乘佛法就是初時教法,大乘佛法就是二時和三時教法。

二時教法、三時教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