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印江 --來自江蘇 吳江區 對口幫扶,我校老師的 散文

走馬印江   --來自江蘇 吳江區 對口幫扶,我校老師的 散文

作者:施泉明 (江蘇 吳江區 橫扇學校 )

十年前,不,哪怕是一年前,我也絕不會想到自己會來到大山深處,與貴州一所學校的師生面對面交流。

2019年12月13日,暖陽融融。我和同事一行五人乘坐吉祥航空的航班,前往1500多公里之外的對口學校——印江縣四中進行幫扶援教活動。

飛機緩緩降落在銅仁鳳凰機場。剛走到門口,來接的學校領導就前來親切招呼,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熱情。此時已是華燈齊放,一桌簡樸的當地土菜填飽了我們轆轆的飢腸。稍事休息後,我們便驅車趕往離此140公里的目的地。

夜幕中的山巒猶如一個個黑色的巨人飛快地向後面跑去,寬闊的高速路上不時出現一條條長長的隧道。開車的李校長告訴我們,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貴州的扶貧力度,這條橫亙在半山腰的公路就是其中成果之一。

大約兩個小時後,我們到了印江城外,為了等後面的車,李校長讓我們出車透透氣,順便看看印江的夜景。只見一座燈光閃爍的小城坐落在山下的壩子上(壩子是雲貴高原上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稱,也是當地農業興盛、人口稠密的經濟中心),一條河蜿蜒而過,它就是印江。這裡似乎沒有江南縣城的繁華與喧鬧,但十多幢隱約的高樓也為這座山中小城平添了幾分現代氣息。

很快,我們與另一輛車會合後,進入了縣城。城內的道路並不寬闊,這大概是因為壩子面積有限。我們走進入住的騰龍賓館房間時,已近晚上10點了,簡單沖洗後,一路奔波的我們便匆匆鑽入了被窩。

第二天,我們與印江四中的教師進行座談交流。雙方分別介紹了各自學校的情況。從交談中我們瞭解到,印江四中現有學生500多人,教師70餘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校舍陳舊、校園狹小,無法開展體育訓練,不得不“打游擊”,借其他學校場地;二是生源大量流失,就讀的學生大都是留守少年或單親孩子,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很多。優質生源主要流往二中和思源中學。“四中今後恐怕要與其他學校合併或異地重建,但不管怎麼樣,相信硬件設施肯定會明顯改善。”李校長樂觀地總結道,這是一個教育人的博大情懷。我對四中教師在如此艱苦條件下,能堅持克服困難,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由衷地敬佩。

隨後,我們為四中師生開了三節示範課,作了兩場專題講座。我們與四中教師圍坐一起熱烈評課,雙方的坦誠交流碰撞出不少火花。我們欣慰地發現自己的辛苦很快有了收穫,聰明務實的印江教師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滿足了我們最高層次的心理需要。

我們參加了四中的升旗儀式。當豪邁的國歌聲響起,全體師生行注目禮。我想他們會比我們更虔誠,因為對黨和政府的溫暖體會更深更切。他們是一群幸福的人,雖然惡劣的自然環境影響了生活,但長期以來的那種來自四面八方的愛包圍他們,滋潤著他們所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還觀看了孩子們表演的擺手舞和金錢杆。當鑼鼓的音樂響起,孩子們手舞足蹈,那翩躚的舞姿,轉跳騰挪的姿態盡顯出濃郁的土家風情。舞蹈節奏歡快,表現出的是土家人對生活的熱愛。

這次活動,雖然除去行程只有短短的四天,我們只能走馬觀花,卻看到了印江人的淳樸好客,看到了他們愛崗敬業,看到了他們的謙虛好學,也感受到了印江物資的貧乏。有國家的大力扶持,有各地的真誠援助,加上印江人的努力拼搏,相信這座山區小城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大放光彩。

在紛飛的雨絲中,我們離開了印江。我的心放鬆了許多,畢竟我為這塊貧瘠的土地盡了一點力,雖然只是滄海之一滴,微不足道。

我與印江相聚,恐怕是我前世修來的緣。此次印江之行,對我是一場心靈的盪滌,一場靈魂的洗禮,一次出乎意料的機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