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諍臣逼進死角的太子

自貞觀八年的宮變風波之後,李承乾看似固若金湯的儲君地位悄悄地出現了一絲裂痕。假如貞觀八年的這次風波確實是有人故意策劃的,那麼這個人肯定是一個高人,這不動聲色的一手猶如化骨綿掌,其來也漸,其入也深,不知不覺之間就讓太子成了風中之燭。貞觀十三年,太宗詔令東宮置崇文館,讓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老臣參與其中,這冠冕堂皇的舉措讓太子更是不堪其擾。

被諍臣逼進死角的太子

有人可能會認為,建崇文館體現了太宗對太子的關愛。這麼多老臣都出任東宮輔臣,難道不是為將來太子登基鋪路嗎?假如太子獲得了眾臣的支持,太子的地位誰又能動搖呢?然而細看這些大臣,都有兩個共性,他們都是老臣重臣,同時他們都是諍臣。

這些都是老資格老前輩,位高權重,深得太宗信賴,他們都是太子的老師,這些人的話太子是無法反駁的,假如反駁,那就是目無師長,有悖禮法。他們都是諍臣,所以他們都是最喜歡找茬的人。

在大多數人受的傳統教育中,虛懷納諫是君王的美德,倘若不聽,那就是君王不對了,他怎麼能夠不聽忠言呢?他是昏君啊!相應的,進諫是臣子的美德,不管君王愛不愛聽,反正他覺得不對就該說,即便被君王罵了,他也是一個有風骨的諍臣。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實際操作中,這種現象導致了非常複雜的效應。

比如,在某件大事上,大臣們的觀點也是紛繁複雜的,有人選A方案,有人選B方案,有人認為這兩方案都有可取之處,但是都有毛病,有人認為兩個方案都是狗屎,有人認為這事兒根本不叫事兒,有人認為這事兒就是天下頭等大事,反正說什麼的都有,到最後把這些觀點一彙總,讓皇帝說了算。皇帝這時候就面臨一個選擇困難症了,這些大臣的建議裡或許有一個是正確答案,或許這裡都是錯誤答案,但是一旦選錯了,責任都是他的。選對了,大臣們會說“怎麼樣?辛虧聽了我的吧!要不然……”選錯了,大臣們會說“早要聽我的,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在某些時代,君王要展現自己的胸懷,那就得把這些人都供起來,不管他們怎麼說,反正就是一句“好好好,朕聽你的”,然後該怎麼辦怎麼辦,並不真把他們當回事。這種現象在明朝後期特別明顯,比如萬曆皇帝就不堪文官集團的騷擾,乾脆幾十年不上朝,自己單獨辦公,不跟這幫文官見面。首輔申時行心裡贊同皇帝的做法,在萬曆十五年,申時行曾經在密件裡說過一句話:“陛下就當那些人的言論是一幫鳥叫就得了”。崇禎初年,東林黨當政,史稱“眾正盈朝”,實際上這幫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一點都不比閹黨差多少。

被諍臣逼進死角的太子

在貞觀年間,太宗也面臨這樣的一個難題。一方面他要做一個虛懷納諫的君王,贏得身前身後名,另一方面他其實很煩這些大臣。比如魏徵,經常進諫,太宗通常都笑納了,但是回到後宮就氣得大罵魏徵,幾次都嚷嚷要殺了他,以此來發洩自己內心的憤怒。魏徵在唐初的諍臣裡算是最不胡來的一個人,他的進諫通常還是靠譜的,他發現那事兒真不對才進諫,所以魏徵是一個有高度有深度有水平的大臣,他進諫並不是為邀名,但是其他的諍臣可並不都是這樣。

太宗讓這些人都去崇文館,可能有兩種心態,一方面是讓自己落個耳根清淨,另外一方面是讓太子適應一下這種氛圍,為以後的多年抗戰做一個適應期。然而太宗這一項安排簡直把太子送到溝裡去了。

太宗少年時參與李唐創業,身經百戰,面對過許多複雜的局面,經歷遠比太子豐富,他二十八歲奪位稱帝,心智也非常成熟。太子李承乾這一年才二十歲,而且他是典型的官二代,自幼長於深宮,雖然他飽讀詩書,但他對這個世界的複雜性認識的程度遠遠不夠,太宗高估了他的承受能力。

崇文館學士權力很大,他們都是太子的老師,每個人都有指導權,這些人可以隨意對太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進行點評教導,並要求太子立刻改正。我這裡得特別表揚一下魏徵,魏徵是真正的千古諍臣的榜樣,他只管真正的大事,對於雞毛蒜皮的小事沒興趣。魏徵在這幫人裡算是最沉默的,幾乎沒怎麼挑過太子的刺,他的關注力都在太宗的政務上,關心的真正的國家大事。房玄齡平時工作太忙,雖然有時候也裝模作樣地管教一下太子,但他就隨便說說,也沒真把太子如何。李百藥是史官,對於這些事情的內核看得清楚,他也不怎麼熱心。但是,于志寧、孔穎達、張玄素這些人簡直都是變態。

崇文館於貞觀十三年建立,起初太子非常謹慎,特別小心別落什麼把柄被這幫人說,到了次年春天,太子家房子漏水,搞個裝修,于志寧立刻上疏進諫,理由是“春天是農時,太子你這時候搞裝修,得招募工匠,就會耽誤農時。太子你身為儲君,怎麼能做傷農的事情呢?假如這樣治理天下,豈不是農民都要餓死了嗎?……”這上綱上線上到這個地步,太子表示很無語,但還是道歉了,裝修叫停。

太子不喜歡跟這些人玩,但他身邊就三種人,一種就是這些老學究,另外兩種就是宦官、女人。如果太子老跟女人玩,可想而知必然要被他們說成是沉迷女色,那麼就只好和宦官們說說話,結果於志寧又上疏批評他說:“知道秦朝怎麼滅亡的嗎?被趙高滅的啊!趙高是什麼人?宦官!……”

被諍臣逼進死角的太子

孔穎達是太子從小啟蒙的老師,資歷更深了。孔穎達是個學者,地地道道的學究、名儒、博導、大唐最高學府校長、領大唐國務院津貼的教授,但他一生沒辦過什麼實務,就是純粹的嘴炮教授。他訓起太子來更是輕車熟路,經常當眾就把太子罵的體無完膚。孔穎達性格剛烈,脾氣火爆,而且口才極好,他少年時代在隋朝就是一個學術辯論高手,曾在論壇上把當時的名儒全部駁倒,弄得最後這幫老先生居然湊份子眾籌請殺手殺他,幸虧楊玄感把他藏在府裡,不然當時就死定了。由此可見孔穎達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穎達罵太子比于志寧狠得多,太子的奶媽遂安夫人看不下去,就對他說:“太子二十歲的成年人了,您不宜老是當面罵,有話咱們背後好好說。”孔穎達說:“面諫儲君是臣子的光榮!太子若是不爽就殺了我吧!死無所恨!”

張玄素是個忠臣,清官,青天大老爺,但是他對太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管得比親爹還嚴。太子穿個新衣服,他說天下多少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你怎麼能穿這麼漂亮的衣服呢?太子被其他老師批評,他也跟著附和說,太子你要學好啊,我們都盼著你學好呢,我們這樣都是為你好啊!張玄素是個碎嘴子,每天進諫幾十條,比其他所有老師加起來還多。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太子,你煩不煩這幫人。

太子畢竟年輕,涵養有限,咬牙死活忍了一年,實在是氣不過,跟張玄素大吵一架說:“去你媽的!你有這份閒心,多少大事都能辦的好,你至於每天給我的微信小窗刷他媽的五百條心靈雞湯嗎?滾!”張玄素老臉一板,立刻上書告到太宗那裡去,在奏摺中寫道:“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苟違天道,人神同棄……”就按這麼個駢儷體寫了厚厚一大摞舉發材料,把太子寫得簡直比商紂王還壞,假如這奏摺裡說的都是真的,李承乾不但不能做太子,還得拉出去千刀萬剮了。

太宗將這個奏摺留中不發,並未表態,但是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太子心裡慌得要死。當初李淵對李建成那麼信任,到最後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被太宗一箭射死。魏王李泰就在武德殿,太宗那麼寵愛他,朝野早就傳風聲說要換太子了,這時候張玄素寫這麼個奏摺,把太子貶得簡直古往今來第一喪心病狂之人,這是要把太子往死裡坑啊!

被諍臣逼進死角的太子

李承乾如果真是一個有心機的太子,這會兒最好是以靜制動,淡然處之,和太宗好好聊聊,順便諷刺一下這些腐儒邀名的心性,說不定太宗就一笑置之了,然而他並不是那樣的一個人。他是一個從小養尊處優的人,心理承受能力並不強悍,當時的怒火上頭,居然當場大罵:“你等著!我非殺了你不可!”張玄素一生以此事為得意之事,經常跟人說:“老夫可是出了名的正臣,當初太子要殺我,我根本不怕,我還繼續進諫他呢!我可是真心為他好啊!”

李承乾或許是隨口一說,但是張玄素有一天回家路上真的被一幫刺客給埋伏了,不過這幫人瞎咋呼了一通卻沒殺他,而是放他跑了。張玄素又跑到太宗那邊告狀,這一次是謀殺案,太子惡言在先,有重大嫌疑。假如這事真的是太子做的,那事情可就嚴重了,師道尊嚴是朝廷最看重的品德,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太子要殺老師,這罪名夠他喝一壺了。那麼假如這事不是太子做的,我只能說這個幕後黑手簡直是太精明瞭。

貞觀十四年,于志寧寫了一套書,叫《諫苑》,這套書總共二十卷,全部都是對太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諫的,簡直把太子給氣暈。貞觀十五年,于志寧喪母,按例要丁憂守喪,但此時太宗已經對太子起了極大的不滿,尤其是張玄素遇刺案,雖然沒被查出來,但太宗非常疑心是太子做的,因此奪情讓于志寧留在東宮。

太子心煩得很,讓太常寺的樂師在東宮演奏舞樂。太常寺的舞樂都是宮廷正規的舞樂,絕對沒有淫靡的內容,太子這樣做,可見已經很謹慎小心了吧,實際上當時長安許多大臣府裡都有私家樂師舞姬,淫詞豔曲多著呢。太常寺的這位樂官是個男的,既懂音樂,還會舞蹈,太子很滿意,給他賜名“稱心”。這事兒又被那幫老師給舉發了,說這個名字可見太子和他有基情,肯定是玩同性戀的男寵,得殺!太宗大怒,將稱心殺死。太子很傷心,稱心死了,接下來的事情恐怕怎樣都不能稱心了。

貞觀十五年,太子越來越害怕,他本來是一個文人型的太子,武事並不擅長,但他忽然重視起武略來。太子患足疾,病癒後落下點病根,走路略有點瘸,本來已經沒法練武了,但他居然開始練習弓術。皇家儲君理當文武全才,練習射箭並不違制,沒什麼刺好挑,但是太子有一天忽然請了突厥人來陪他習武,教他射箭和騎術,這就又落了把柄。

于志寧等於暗地裡上書對太宗說:“太子私引突厥群豎入宮,事情很奇怪。突厥人非我族類,人面獸心,不得不防。”太宗很詫異,但是此事重大,也沒有輕信,只是讓李百藥、杜正倫二人平時多規勸太子。

被諍臣逼進死角的太子

李百藥是個人精,他對史上這類事情研究得多了,心知這事兒難辦,無論辦成什麼樣子,將來都會有後遺症,因此找個機會去弘教殿做教授,調離了東宮。他一走,這差事就落在了杜正倫的身上。杜正倫和于志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不一樣,他平時不怎麼進諫的,但是這一次是奉旨進諫,必須得張嘴了。

杜正倫旁敲側擊了好多次,太子很煩,對他說:“你平時不這樣的,你怎麼也跟他們學?你也想把我逼死嗎?”杜正倫急的沒法子,只好對太子說:“這是陛下的意思,我哪敢不問呢?”太子腦子短路了,氣得淚如雨下,怒道:“想廢我就廢我吧!玩這陰招有意思嗎?”於是暴怒之下寫奏摺給太宗,直接抗命,擺明了找死了。太宗看到他的奏摺,對杜正倫大發脾氣,責問他:“你怎麼能把我的話洩漏給太子呢!”於是杜正倫被貶為谷州刺史,交州都督。杜正倫很倒黴,他因此事被人視為鐵桿太子黨,後來李承乾倒臺,他又被人抓出來批鬥,削職流放。

于志寧其實也是個人精,杜正倫一出事,他心知太子好不了了,趕緊落井下石,立刻把太子結交突厥人的事情當面揭開,進諫太子,讓他立刻將那些突厥人驅逐出去。太子大怒,和他大吵一架,結果幾天後于志寧和張玄素一樣,在路上遇到了一幫刺客,但是這些刺客居然說:“是太子派我們來的,但是我們知道於大人是個正臣,不忍心殺你,你走吧!”於是于志寧毫髮無傷地活著跑到宮裡去找太宗告狀了。

貞觀十七年,李承乾謀逆案被揭了出來,太宗廢李承乾為庶人,東宮官屬除于志寧、張玄素之外,其他人全部獲罪。于志寧在朝堂上痛哭流涕說:“太子本是好孩子,都是臣等教導無方,請陛下治罪!”太宗說:“聽說你多次勸諫太子,但他不聽你的,所以到了這個地步,這不是你的錯啊!”

太宗廢了太子,當時可能是一時爽了,但是很快他就發現,這一樁東宮謀逆大案遠遠不像表面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